蒯通也就是蒯彻这个家伙,我认为太过急功近利,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
他最早在范阳令和赵武信君武臣之间斡旋,帮助武臣不战而降燕赵之地三十余城,成就了彪炳史册的成就。
可是另外一个人的出现,令他的光彩被完全遮盖,这个人就是郦食其。
郦食其在韩信准备攻打齐国的时候,跟刘邦建议,凭借当时的地缘政治以及局势,说服齐王田广,进而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设想,不仅时机成熟而且非常符合当时的战略态势。
刘邦也同意郦食其的建议。
郦食其出使齐国,非常顺利的说服齐王田广和田横加入刘邦阵营。
![]()
这种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拿下齐国七十多座城,在历史的记载中都是凤毛麟角,郦食其成就了自己的不世之功。
此时韩信准备放弃进攻齐国,但是与郦食其同是说客出身的蒯通不同意,不得不说,同行之间才是赤裸裸的仇恨!
通说信曰:“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无行!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舌,下齐七十余城,将军将数万之众,乃下赵五十余城。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
如果单独去看蒯通的建议,他完全是站在韩信的利益为出发点出谋划策。郦食其确实稀释了韩信的功劳。
但是,与此同时也能体会出一丝丝的酸味,“郦生一士”、“三寸舌”、“竖儒”等等词汇既有不屑又有不甘。当然这可能是我以小人之心在度君子之腹。蒯通下燕赵之地三十余城,郦食其下齐地七十余城,如果没有郦食其蒯通绝对是秦末乃至楚汉之争时,说客第一,但是郦食其成功的改写了历史。
看到郦食其的成就,蒯通心里不可能没有一丝的波澜!
韩信听从蒯通的建议,渡河攻打毫无准备的的齐军。
蒯通的这一策略完全就是拿刘邦、韩信来做赌注。
当时刘邦的处境是:
“韩信方东击齐,汉王数困荥阳、成皋,计欲捐成皋以东,屯巩、雒以距楚。”
郦食其以当时最好的手段,获得了利益最大化,本该见好就收。
结果,蒯通的建议再次把不确定的风险,强加到了刘邦、韩信身上。好在韩信的军事能力过硬;郦食其的外交给力,令齐国的历下军放弃了警戒;再加上龙且的刚愎自用导致兵败。但凡这几个变量中有一个发生改变,刘邦和韩信都可能陷入困顿。
![]()
再设想一下,如果韩信没有攻打齐国,他就不会请封齐王。也就不会出现后边种种令刘邦怀疑的举动,如果历史按照这种轨迹运行,韩信生存概率可能更大,但是在蒯通的一再建议下,韩信与刘邦渐渐走向了岔路口!这样说来蒯通对于韩信的死有间接的责任! 主因还是韩信的性格!
当然另外有一种情况,也不能否认。
与劝降齐国相比,攻下齐国是最好的结果。有人肯定会觉得,我前后的态度存在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为什么呢?因为韩信打齐国胜败都有可能,以齐国的兵力,韩信的军力,刘邦的处境,战胜齐国或者迅速战胜齐国,是很难想象的。
如果失败,韩信将陷入齐国的战争泥潭,像彭城之战时的项羽,而刘邦的正面战场可能会因为齐国的反叛,变得形势更加严峻,因为项羽可以从防御齐国的兵力中抽调一部分。
不仅如此,齐国与彭越的关系,很可能令彭越的态度,发生微妙的变化。这一系列的改变都将改写楚汉之争的局势。
![]()
而拿下齐国则可以避免楚汉进入决战时,齐国为了自己的利益,趁机在楚汉之间游走,狮子大张口。齐国跟韩信对刘邦的态度完全不同,根本没有任何纽带。
但是以上这些都不在蒯通的考虑之内,他考虑的只有韩信的利益,或者说是表面上为了韩信的利益。
拿下齐国之后,接下来蒯通又开始分化韩信与刘邦的关系,虽然最终没有成功,但是却在韩信的心里埋下了种子。
你说蒯通是顶级谋士,也好。说他是投机分子也罢。
从他对韩信攻打齐国以及背汉的种种行为来看,其实都存在着巨大风险。但凡韩信走错一步,刘邦战胜项羽都会增加很多未知。而从他劝韩信投降,也能看出蒯通虽有权变,但是缺乏识人的能力。与张良、陈平等人有着很大的差距。
而且张良也从来没有把刘邦置于险地!
张良在鸿门宴上帮刘邦脱险;劝刘邦 “捐关以东予韩信、彭越”;定都关中、分封功臣。每一步都兼顾 “当下危机” 与 “长远布局”,从不因局部利益牺牲全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