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永远不会让中国人进入公司高层!
美国科技巨头甲骨文在中国扎根三十年,靠着与中国企业的数据库合作赚得盆满钵满,却始终拒绝为中国员工提供晋升通道!
创始人拉里·埃里森或许从未预料到,他引以为豪的Oracle数据库会被中国自主研发的系统取代,更不会想到,2019年,甲骨文会以如此狼狈的方式撤离中国市场。
吃中国的饭,砸中国的锅,甲骨文是如何被彻底驱逐的?
![]()
甲骨文的诞生
1977年夏天,32岁的拉里・埃里森还在为他人编写程序谋生,直到他读到了IBM公司一篇关于关系型数据库的研究论文。
或许你对数据库的定义并不熟悉,打个比方,数据库就像一个超大规模的存储仓库,企业、机构用来有序管理各类重要数据,例如银行客户资料、公司财务报表等,都能被高效归类,需要时也能迅速调取。
当时没人相信这篇满是技术公式的论文能转化为商业价值,但埃里森却从中嗅到了机遇。
![]()
他决心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可直接销售的企业软件。
于是,在硅谷的一个车库里,埃里森与两位合伙人共同创立了甲骨文公司。
与其他科技公司不同的是,他一开始就展现出极强的进攻性:用尚未完成的产品进行夸张宣传,用低价策略击垮竞争对手,甚至不惜动用法律手段打击同行。
这种“不惜代价也要赢”的风格,使甲骨文在短短十年内便成为全球数据库行业的领军者。
![]()
到90年代初,全球财富500强企业中,有80%都在使用甲骨文的数据库。
而此时的中国企业,还在为如何构建高效的数据管理体系而苦恼。
![]()
叩开中国大门
终于在1989年,甲骨文将目光投向这个人口大国,在北京设立办事处,成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软件企业之一。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信息化建设初期,银行、电信、政府等关键领域急需成熟的数据库系统,而甲骨文凭借其技术优势迅速占领了市场。
起初,甲骨文确实为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理念。
![]()
那些年,甲骨文的工程师走到哪里都被奉为贵宾,企业为了争取他们的服务,甚至需要动用关系、排队等候。
但随着市场占有率的提升,甲骨文的态度开始变得高傲。
![]()
一位银行IT部门负责人回忆道:“2000年后,甲骨文的服务费用每年上涨超过10%,想调整一个系统参数?先支付几十万的咨询费再说。”
更令人不满的是,核心技术始终被甲骨文牢牢掌控,中国客户拿到的永远是“缩水版”的服务。
想要定制功能?可以,但价格是标准版本的五倍。
![]()
最令人愤怒的是2008年某省社保系统升级事件:由于甲骨文单方面停止对旧版本的技术支持,迫使当地政府花费数千万紧急采购新版本,而在升级过程中还导致部分老人的社保金发放延误。
当用户提出投诉时,甲骨文中国区高管回应道:“我们的产品就是这样,不买可以使用其他品牌。”
![]()
当时的甲骨文或许认为,中国企业离不开他们的技术,无论怎样“压制”客户也只能忍气吞声。
但他们忽略了,当一家企业将客户的容忍视为理所当然时,离失去市场也就不远了。
对华员工的歧视链
![]()
除了对中国企业采取不公平策略,甲骨文对中国员工的态度也充满偏见。
在甲骨文中国公司内部,长期存在一条隐性的“等级链”:美国总部派来的外籍高管掌握决策权,中国员工最多只能做到中层,且多数集中在销售、运维等非核心岗位。
2010年,甲骨文中国研发中心的几名工程师自主研发出一套数据库优化算法,可将系统运行效率提升30%。
但当他们准备申请专利时,却被美国总部告知:“所有研发成果归属公司,专利申请人必须由美国籍主管署名。”
最终,这项凝聚中国工程师心血的成果,成了美国上司晋升的跳板。
![]()
更令人失望的是2019年的大规模裁员。
当时甲骨文突然宣布关闭中国研发中心,裁掉近千名员工。
令人愤怒的是,同期美国总部却在扩招,而被裁的中国员工仅获得法定最低补偿,外籍员工的补偿则是他们的三倍。
![]()
这种长期的歧视和不公,不仅寒了中国员工的心,也让中国企业看清了甲骨文的真面目——他们从未真正融入中国市场,只是将这里视为攫取利益的“殖民地”。
当这种不满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一场针对甲骨文的反击悄然展开。
![]()
斯诺登事件敲响警钟
2013年,斯诺登曝光的“棱镜计划”震惊全球,也促使中国加速推进“去甲骨文化”。
美国情报机构通过微软、谷歌、甲骨文等科技公司的产品,对全球用户数据进行监控。
这一消息在中国引发巨大震动:如果银行、电信、能源等关键领域的数据库都掌握在甲骨文手中,我们的数据安全又如何保障?
![]()
更令人担忧的是,有媒体报道称甲骨文曾配合美国政府,限制对中国敏感行业的技术出口。
某能源企业负责人透露:“我们想采购一套用于油气管道监控的数据库系统,甲骨文却以‘涉及国家安全’为由拒绝,逼得我们只能采用落后的替代方案。”
![]()
这件事彻底唤醒了中国。
2014年,国家明确提出“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战略,数据库作为数字基础设施的“底层技术”,被列为重点突破方向。
一场由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国产数据库攻坚战,就此拉开序幕。
但从零开始挑战一个被垄断三十年的市场,其难度远超想象。
![]()
国产数据库的突围之路
国产数据库的研发之路,从一开始就充满挑战。
最直接的障碍是技术壁垒——甲骨文的数据库经过几十年的迭代,已经形成了一套极其复杂的技术体系,而中国团队甚至连最基础的底层架构都要从零开始摸索。
2015年,华为启动高斯数据库研发项目时,团队连一个完整的测试用例都拿不出来。
![]()
工程师们只能将甲骨文的数据库拆解开来,逐项研究,经常为了一个存储引擎的优化彻夜不眠。
除了技术难关,更难的是赢得市场信任。
![]()
2017年,某城市政务云项目招标时,国产数据库首次与甲骨文同台竞技。
尽管国产系统在功能测试中表现不俗,但最终仍因“缺乏稳定性验证”而落选。
为了打破僵局,国家电网、中国移动等国有企业率先尝试国产数据库。
![]()
2018年,国家电网在新疆电力系统中试点国产数据库,初期每天都会出现故障,技术团队驻场三个月,解决了200多个问题后才实现稳定运行。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2020年。
![]()
疫情期间,武汉健康码系统需在两天内紧急上线,而甲骨文的云服务因海外节点延迟问题无法满足需求。
国产数据库厂商紧急支援,采用自主研发的分布式架构,支撑起每秒数十万次的查询请求,实现全年零故障运行。
这件事让所有人意识到:国产数据库不仅能胜任任务,在某些场景下甚至比甲骨文做得更好。
而此时的甲骨文,还在为是否降价而争论不休。
![]()
甲骨文的好日子到头了
到了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明确要求2025年前实现核心系统数据库100%国产化,这一政策成为国产数据库全面替代的关键推动力。
金融行业率先响应,2022年工商银行完成核心系统国产化改造,全面替换甲骨文系统,年节省服务费超过8000万元。
随后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也相继跟进,2024年国有六大银行均完成数据库国产化。
![]()
政府与央企同步推进,2023年国家税务总局金税系统升级后,国产数据库支撑全国1.8亿纳税人信息管理;中国铁路也采用国产系统替代甲骨文,保障高铁调度安全。
当年国产厂商在中国数据库市场占有率首次超过50%,彻底打破垄断。
面对颓势,甲骨文虽尝试降价并承诺技术转让,但已无力回天。
![]()
失去中国市场的甲骨文
2024年,甲骨文中国区员工数量较巅峰时期减少了70%,北京总部大厦从三层缩减至一层,曾经门庭若市的展厅如今冷清无比。
财报显示,甲骨文在中国市场的收入已连续三年下滑,2024年同比下降45%,彻底失去了这个全球第二大数据库市场。
更严重的是,失去中国市场后,甲骨文开始削减研发投入。
2024年,他们宣布取消分布式数据库的研发项目,而这正是中国厂商的强项。
![]()
结语
甲骨文的败退,远非技术被超越那么简单。
他们原本拥有最好的资源——领先的技术、先发优势、庞大的客户群,却因傲慢和偏见,一步步将自己推向边缘。
他们忘了,商业的本质是互利共赢,而非单方面索取;市场的逻辑是尊重,而非垄断。
![]()
信息来源:
《那个看不起中国市场的科技巨头,掉队了》BT财经 2024-03-15
《与TikTok合作的甲骨文是谁,为什么”败走”中国市场?》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0-09-20
《报告:预计到2027年中国数据库市场总规模超837亿元》新华社客户端 2025-07-18
《中国科技巨头两次被“踢开”——金钱买不来尊重,市场换不到技术》湖南日报新媒体-2022.05.09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