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辛苦教出6个清北,却被领导穿小鞋,私立中学挖我后,校董急了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凭什么连评个优秀都轮不到我?我带出了6个清华北大!"

会议室里,李明远的声音在颤抖,双手紧握成拳。

"清华北大算什么?"校董会主席胡志强冷笑一声,"现在看的是科研成果,不是你那些死读书的学生!你连篇SCI都没有,还好意思提要求?"

李明远脸色涨红,12年的委屈在这一刻全部爆发。

6个清华北大学生,上百个985录取生,在这些人眼里竟然不如一篇水论文?

"我不服!"

"不服?"胡志强站起身,居高临下地看着他,"那你就继续不服吧!记住,在这所学校,是我们说了算!"

门外,经过的老师们纷纷驻足。谁也没想到,这个在教学一线默默奉献12年的男人,即将掀起一场改变两所学校格局的风暴。



01

2023年7月的那个闷热下午,全校教师大会正在阶梯教室举行。

李明远坐在第四排,手心已经被汗水打湿。台上,教学副校长正在宣读年度表彰名单。

"获得本年度优秀教师称号的是:语文组赵婷婷老师、数学组孙志伟老师、英语组何丽娜老师..."

一个个名字被念出,李明远的心一点点沉下去。

赵婷婷,刚硕士毕业两年,关系户,她带的班级语文平均分全年级倒数第二。

孙志伟,校董胡志强的侄子,平时上课就是念PPT,学生背地里叫他"人工复读机"。



何丽娜,确实有点实力,但她班里考上985的学生加起来还没有李明远一个班的零头多。

"怎么又没有李老师?"身后传来年轻教师的窃窃私语。

"你还不懂吗?李老师又被针对了。"

"可他培养了6个清华北大啊,还有那么多985学生!"

"清华北大有屁用?人家不会写论文,不会搞关系。你看获奖的那几个,哪个不是论文一堆,项目一大摞?"

这些议论声像针扎一样刺痛着李明远的心。他缓缓转头,看到同事们复杂的眼神:同情的、嘲讽的、幸灾乐祸的。

台上的副校长还在念着漂亮话:"我们要培养的是全面型教师,不仅要有教学能力,更要在学术研究上开花结果..."

李明远再也坐不住了。他起身离开,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中走出了会场。

走廊很静,只有他急促的脚步声。经过荣誉墙时,他停下了脚步。

那里贴着近年来的高考光荣榜,六个鲜红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格外醒目:

2019年清华数学系王浩宇,2020年北大物理系张雨涵,2021年清华计算机系刘思远,2022年北大医学院陈诗语,2023年清华经管学院林志豪,2023年北大法学院苏雅琪。

每个名字旁边都标注着同一行字:"指导教师:李明远"。

李明远的眼眶湿润了。这6个孩子,每一个都是他用心血培育出来的璞玉。可现在,这些成就在学校眼里居然一文不值。

"李老师!"

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李明远转身,看到气喘吁吁赶来的年级主任老陈。

"你怎么中途离场了?领导还要讲话呢。"老陈拍着胸口。

"听不下去了。"李明远苦笑,"连续三年了,老陈。整整三年!"

老陈叹了口气,拍拍他的肩膀:"我知道你憋屈。但现在的评选标准跟以前不一样了。"

"那现在看什么?看关系?看背景?看谁会拍马屁?"李明远情绪激动。

"你小声点!"老陈四处张望,"话不能这么说。人家赵婷婷虽然教学差点,但发了15篇论文,还有3个省级课题。孙志伟也有2个国家级项目。你呢?除了教学,什么学术成果都没有。"

"我为什么没有?因为我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学生身上了!"

李明远指着荣誉墙,"你看这些孩子,哪个不是我从高一带到高三,手把手教出来的?哪个不是我熬夜辅导培养的?我哪有时间去搞那些虚头巴脑的论文?"



老陈摇头:"李明远,你太固执了。现在讲究的是产学研一体化,你不能只会教书,也要学会包装自己。"

"包装?包装成什么样?像孙志伟那样花钱买论文?像赵婷婷那样找人代写课题?"

"你怎么知道..."老陈吃了一惊。

"我又不是瞎子。赵婷婷连基本的统计软件都不会用,能写出那种高水平的数据分析论文?孙志伟的国家级课题研究内容是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他连什么是机器学习都不知道!"

老陈环顾四周,压低声音:"你知道归知道,但别说出来。这些都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事。你要想评优,也可以这么做啊。"

"我不屑!"李明远断然拒绝,"我宁可一辈子评不上,也不会去做这种龌龊事。"

老陈无奈摇头:"那你就别抱怨了。既然选择了清高,就要承担代价。"

说完,老陈转身离开。走廊里又只剩下李明远一个人。

他再次看向那面荣誉墙,脑海中浮现出培养这些孩子的点点滴滴。

02

2019年秋天,李明远接手了一个被称为"问题班"的高二理科班。

全班52个学生,期中考试年级排名倒数第三,最高分才550分,离一本线还差得远。

班里有个叫王浩宇的男生,数学天赋很高,但其他科目一塌糊涂,尤其是语文和英语,经常不及格。其他老师都说这孩子偏科太严重,考不上好大学。

"老师,我是不是注定考不上清华了?"王浩宇满脸沮丧地问李明远。

李明远蹲下身,认真看着这个瘦高的男孩:"浩宇,你知道华罗庚吗?他小时候数学也不好,语文更是一塌糊涂。但最后成了什么?世界级的数学家。"

从那天起,李明远开始了对王浩宇的全方位培养。每天放学后,当其他学生回家时,他留下来给王浩宇补习薄弱科目。从最基础的语法开始,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过。

王浩宇家住在城里,但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对孩子的学习帮不上忙。李明远不仅要在学校辅导,还经常去家访,和家长沟通教育方法。



第一次去王浩宇家时,李明远被这个家庭的朴实感动了。老旧的两居室,简单的家具,但墙上贴满了孩子各种竞赛的获奖证书。

"老师,我们文化不高,不知道怎么教孩子。"王浩宇的母亲眼中含泪,"家里条件也不好,付不起补课费。"

"什么补课费?我就是觉得这孩子有潜力,想帮帮他。"李明远摆手,"你们安心工作就行,孩子的事交给我。"

整个高二下学期和高三,李明远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到晚上11点。

妻子抱怨他不顾家,儿子说他是"消失的爸爸"。但看到王浩宇的成绩稳步提升,从500多分到600分,从600分到650分,他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

王浩宇是个肯吃苦的孩子,但基础确实差。李明远就从最基本的语法开始教,一个句型一个句型地练。有时候一道英语阅读理解要讲好几遍,王浩宇才能完全理解。

"老师,我是不是太笨了?浪费您的时间。"王浩宇经常自责。

"不,你不笨。你只是需要更多时间积累。"李明远总是耐心鼓励,"记住,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只要坚持,一定能成功。"

除了学科辅导,李明远还要帮王浩宇做心理疏导。这孩子自尊心很强,但又容易自卑,成绩一有波动就情绪低落。

为了让王浩宇更好地理解知识,李明远经常自制教具。物理实验器材,他用废品做模型;化学反应原理,他画出详细的分子结构图;数学几何题,他用各种方式让抽象变具体。

王浩宇的父母看到老师如此用心,总想表达谢意。有时是家里做的点心,有时是自己种的蔬菜,都是最朴实的心意。

"老师,真的太感谢您了。没有您,浩宇不可能有今天。"母亲拉着李明远的手,泪水模糊了双眼。

"别这么说,这是我应该做的。看到孩子进步,我比你们还高兴。"李明远总是这样回应。

高考前两个月,王浩宇的模拟成绩已经稳定在680分以上。但李明远还不满足,他希望这个孩子能冲击更高的目标。

"浩宇,你觉得自己能考多少分?"李明远问。

"老师,我能考上清华就满足了。"王浩宇谦虚地说。

"不,你的目标应该更高。"李明远认真地说,"我相信你有冲击清华数学系的实力。"

高考那三天,李明远比任何人都紧张。他在考点外守候,为每个学生送考。看到王浩宇从容走进考场的身影,他知道这个孩子已经准备好了。

成绩公布那天,王浩宇激动地给李明远打电话:"老师!我考了705分!清华数学系录取了!"

电话那头的李明远也热泪盈眶。这个曾经偏科严重的孩子,用努力证明了什么叫做奇迹。

王浩宇被清华大学数学系录取,成为当年全省的理科佼佼者。媒体采访时,王浩宇说得最多的就是感谢李老师。

"没有李老师,就没有今天的我。他不仅教给了我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坚持和自信。"

类似的故事还在继续。2020年的张雨涵,2021年的刘思远,2022年的陈诗语,2023年的林志豪和苏雅琪,每一个都有着动人的成长故事。

李明远用12年的时间,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什么叫师者风范。但在学校的评价体系中,这些似乎都不重要。

03

2023年9月的表彰大会后,李明远回到办公室,关上门,一个人静静坐着。

桌上放着学生们送来的教师节礼物:一束康乃馨,几张感谢卡,还有一个学生亲手制作的奖杯,上面刻着"我们心中永远的好老师"。



李明远拿起那个朴素的奖杯,泪水不禁模糊了双眼。

在学生心中,他是最好的老师;在家长眼里,他是孩子成才的恩人;在社会上,他是培养清北学子的名师;但在学校里,他连个优秀教师都评不上。

手机响了,是刚参加完表彰会的家长李女士打来的。

"李老师,我刚从学校出来,听说您又没评上优秀教师?"

"是的。"李明远无奈回答。

"这怎么可能?我儿子就是您教出来的清华学生,现在在美国麻省理工读研。他经常跟我说,没有您就没有他的今天。像您这样的老师都评不上,还有谁能评上?"

"现在的评价标准变了。"

"什么标准?难道教学成绩不是标准吗?您这些年培养了多少优秀学生,有目共睹。那些获奖的老师,有几个能和您比教学水平?"

李明远听着家长愤怒的声音,心中五味杂陈。外界的认可和学校内部的冷遇形成了强烈反差。

挂断电话后,李明远看着墙上的各种证书:市级教学能手、省级优秀班主任、区级师德模范...这些都是教育部门颁发的,但在学校内部评选中,这些仿佛都不重要。

"咚咚咚。"办公室门响了。

"进来。"李明远收拾情绪。

进来的是校董会主席胡志强。他脸上挂着虚假的笑容,手里拿着一份文件。

"明远,我知道你今天心情不太好,但有个项目想和你谈谈。"胡志强在对面坐下。

"什么项目?"李明远冷淡地问。

"是这样,教育局要搞一个'卓越教师培养工程',我想推荐你做项目负责人。"

胡志强把文件推过来,"你看看,这个项目资金充足,对你的职业发展很有帮助。"

李明远扫了一眼文件,冷笑:"现在想起我了?刚才评优的时候怎么不推荐我?"

胡志强尴尬地笑了:"明远,你误会了。评优和项目是两码事。评优要看综合指标,项目需要的是实战能力。你在教学方面确实有一套,所以我第一个想到你。"

"综合指标?"李明远声音提高,"我培养了6个清华北大学生,这不算综合指标?我的学生遍布全国顶尖大学,这不算综合指标?我12年如一日坚守教学一线,这不算综合指标?"

"明远,你冷静点。我知道你有想法,但是..."

"我有想法?"李明远站起来,指着墙上的荣誉证书,"我用12年心血换来这些成绩,你们说我有想法?你们知道为了这些孩子,我付出了多少吗?"

"你的付出我们都认可..."

"认可?"李明远愤怒打断,"如果真认可,为什么连续三年我都评不上优秀?为什么那些教学成绩远不如我的人能获奖?"

胡志强脸色也变了:"李明远,注意你的态度!我是好心找你谈项目,你别不知好歹!"

"不知好歹?"李明远悲愤地笑了,"那你告诉我,什么叫知好歹?是像孙志伟那样花钱买论文?像赵婷婷那样找人代写课题?"

"你...你胡说什么?"胡志强脸色铁青,"你有什么证据说他们造假?"

"证据?"李明远冷笑着打开电脑,

"你要证据是吧?好,我给你证据!孙志伟去年发表在《教育科技》上的那篇AI论文,我在知网上找到了原文,发表时间比他早一年半,作者是北师大的一个博士后。赵婷婷的省级课题'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教学研究',她连Excel都不会用,能研究出什么大数据?"

胡志强的脸色越来越难看:"就算这样,你能怎么办?这就是现在的规则,你不适应只能怪自己!"

"规则?"李明远彻底爆发,"什么时候教育变成了这样的规则?什么时候培养人才变成了这样的游戏?"

"够了!"胡志强拍桌而起,"李明远,我告诉你,不管你有什么不满,在这个学校就要听我们的!不服可以滚蛋!"

"滚就滚!"李明远也站了起来,"你以为我稀罕呆在这里?"

"滚?你滚得了吗?"胡志强冷笑,"你以为离开了这里,还有学校要你这个只会教书的老古董?"

"我会让你看看,到底是谁需要谁!"李明远怒不可遏。

"好,我等着看!"胡志强不屑地摇头,"记住,是你自己要走的,别后悔!"

胡志强气冲冲地离开,留下李明远一人在办公室里。

李明远浑身颤抖,12年的委屈、愤怒、不甘在这一刻全部爆发。

他看着桌上学生送的奖杯,心中已经做出决定:既然这里不珍惜他,那他就去寻找真正需要他的地方。

04

一周后的周五下午,李明远正在办公室里悄悄收拾个人物品。

桌上的奖杯、学生的感谢信、12年积累的教学资料,每一样都承载着他的心血。



手机突然响了。

"您好,请问是李明远老师吗?"电话里传来温和而恭敬的声音。

李明远愣了一下:"是的,您是?"

"我是华英私立学校的校长张文博。久仰您的大名,想和您谈谈合作的可能。"

李明远心跳加速。华英私立学校,那是全省最顶尖的私立学校,连续八年高考成绩全省第一,清北录取率超过30%。

"您怎么知道我的情况?"

"李老师您太谦虚了。6个清北学子的金牌导师,在我们圈子里谁不知道?我们一直希望能请您加盟,只是不知道您是否有这个意向。"

正在这时,办公室门突然被暴力撞开,门框都震动了。

校董胡志强脸色涨红如血,额头青筋暴起,像一头发狂的野兽冲进来。一眼看到李明远在通话,他整个人瞬间石化,眼珠子差点瞪出来。

"你...你在跟谁通话?!"胡志强的声音在剧烈颤抖,嘴唇都发白了。

李明远看着胡志强那副惊恐万状的嘴脸,心中涌起前所未有的痛快,慢条斯理地说:"这关你屁事?"

"快挂掉!立刻挂掉!"胡志强声嘶力竭地吼叫,像疯了一样冲过来想抢手机,"你不能接这个电话!"

电话里张校长的声音依然温和:"李老师,我们华英诚恳邀请您加盟。待遇方面您完全不用担心,年薪80万起步,另有丰厚的绩效奖金和股权激励。我们会为您提供全省最优质的教学环境和无限的发展空间。"

李明远故意大声回应,每个字都像重锤砸在胡志强心上:"张校长,您的条件确实非常有吸引力!"

听到"张校长"三个字,胡志强的脸瞬间惨白如纸,双腿一软,差点跌倒在地。

他疯狂地扑过来,一把夺过李明远的手机。当看到屏幕上"华英学校张文博"几个字时,整个人如遭雷击,浑身颤抖得像筛糠。

"不...不可能!"胡志强声音嘶哑,手机差点从手中滑落,"张文博他...怎么会找你...他不是答应过我..."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