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志明年纪大,该成家了,这个机会给他。志华还年轻,以后机会多的是。"后爸林大山当着全家人的面,把本该属于我的国营厂"铁饭碗"给了继子。
"都是一家人,你让让弟弟吧。"连生母都站在了继子那边,转身去给他洗衣服。
那一刻,我感觉全世界都抛弃了我。19岁的我带着200元愤然南下深圳,发誓要闯出个人样来。摆地摊被城管追,创业失败欠一身债,最困难时靠捡废品为生,睡在立交桥下。继子志明却在老家过着安稳日子,还在婚礼上当众嘲讽我:"有些人总想着出去闯荡,结果呢?到头来还不是一场空。"
可没想到的是,二十多年后,当我开着千万豪车衣锦还乡时,那个曾经夺走我机会的后爸,竟然跪在我面前求我救他的宝贝儿子!
01
那是1982年的春天,林志华永远记得那个改变他一生的下午。
国营纺织厂要招工,整个街道就一个名额。这对于19岁的志华来说,意味着"铁饭碗",意味着一辈子的保障。街坊邻居都知道,这个机会本该是志华的——他是家里的长子,成绩也比继子志明好得多。
志华从早上就坐立不安,一遍遍地想象着穿上工装走进厂门的样子。母亲李秀英早早就准备好了庆祝的饺子馅,连邻居王大妈都过来道贺:"秀英,你家志华这下可有福了,进了国营厂,这辈子就不愁了。"
下午三点,后爸林大山从街道办回来了。志华立刻迎上去,眼中满含期待。但林大山避开了他的目光,咳嗽了一声,对着全家人说:"厂里的名额分下来了。"
志华的心跳得很快,志明也从里屋走了出来,表情紧张。
"我觉得吧,"林大山点了支烟,深吸一口,"志明年纪大,该成家了,这个机会给他比较合适。志华还年轻,以后机会多的是。"
那一瞬间,志华感觉天塌了下来。他看着后爸,又看着继子志明。志明装模作样地说:"哥,对不起啊,我也不想要的。"但是志华清楚地看到,志明眼中藏着掩饰不住的得意。
"爸,为什么?"志华的声音在颤抖,"我们说好的,这个机会是我的。"
林大山不耐烦地挥挥手:"别叫爸,叫叔就行了。家里就这么一个机会,总得有个轻重缓急。志明马上要结婚了,需要稳定的工作。你还小,可以慢慢找。"
志华红着眼睛跑去找母亲。李秀英正在厨房里,听到儿子的哭诉,只是长长地叹了口气:"志华,都是一家人,你让让弟弟吧。他爸爸这么决定,肯定有他的道理。"
说完,她就去给志明洗衣服去了,仿佛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志华站在院子里,看着母亲忙碌的背影,感觉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人站在他这边了。
那天晚上,志华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他听到隔壁房间里,后爸和母亲在小声说话。
"孩子都是亲生的好,"林大山说,"志明是我的血脉,志华终归是外人。"
"你小声点,别让孩子听见。"母亲的声音很无力。
志华紧紧咬住嘴唇,眼泪无声地流了下来。他发誓,一定要证明自己,不靠任何人也能闯出一片天地。
第二天,志明就去厂里报到了,穿着崭新的工装,意气风发。邻居们都来恭喜,志明得意地说:"还是我爸有眼光,知道什么时候该给谁机会。"
志华在角落里看着这一切,拳头握得很紧。
就在这时,同村的李建国找到了志华。李建国前年南下打工,这次回来办事,晒得很黑,但精神头很足。
"志华,听说你没进成厂?"李建国拍拍他的肩膀,"要我说,这是好事。国营厂看着稳当,其实没什么前途。深圳那边机会多得很,胆子大的都发财了。有个老板,原来也是咱们这里的,现在开着小汽车,雇了十几个工人。"
志华眼中闪过一丝光亮:"真的吗?"
"当然是真的!"李建国掏出一张火车票,"我明天就走,你要是有胆子,就跟我一起去闯闯。总比在这里看人脸色强。"
志华看着那张南下的火车票,心中燃起了希望的火苗。
02
1982年4月,志华带着母亲偷偷给他的200元钱和一个破旧的帆布袋,踏上了南下的绿皮火车。
深圳的繁华超出了志华的想象。高楼正在拔地而起,工地上机器轰鸣,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但繁华的背后是残酷的现实——志华和李建国挤在宝安区一个城中村的铁皮房里,六个人一间,夏天热得像蒸笼,冬天冷得透骨。
白天,志华在一家电子厂做装配工,一天工作12个小时,月工资120元。晚上,他就在厂门口摆地摊,卖些从批发市场淘来的小商品——手表、打火机、袜子什么的。
生活很苦,但志华心里有股不服输的劲儿。每当累得想放弃的时候,他就想起继子志明得意的嘴脸,想起后爸那句"志华还年轻,以后机会多的是"。
第三个月,志华给家里寄了50元钱,在信里报平安,说自己过得很好。但他没想到,这封信会成为继子志明炫耀的资本。
志明拿着信在邻居面前念:"看吧,志华在深圳才挣这点钱,还没我在厂里挣得多呢。我一个月工资加奖金能有150呢。"
更让志华心寒的是,后爸林大山居然说:"你看志华在外面瞎折腾什么,还不如志明在家安安稳稳。国营厂有保障,生病有医保,退休有养老金。志华在外面打工,能有什么前途?"
这话传到志华耳朵里,更坚定了他要闯出名堂的决心。
半年后,志华攒够了本钱,决定自己做生意。他发现深圳人爱吃湖南菜,就开了个小摊档卖长沙臭豆腐。生意刚开始还不错,一天能挣二三十块钱,比打工强多了。
但好景不长。城管开始严查违规摊档,志华的小摊三天两头被掀翻,货物被没收。有一次,他为了保护货物,被城管推倒在地,膝盖都摔破了。
更糟糕的是,有个同乡骗走了志华的货款,连本带利一共800多元。这对当时的志华来说,几乎是全部身家。
走投无路的志华给家里打电话,想借点钱东山再起。电话是志明接的。
"借钱?"志明的声音很冷淡,"哥,我工资是固定的,不能冒险。再说,你当初不是说要闯天下吗?怎么现在就不行了?"
志华听着话筒里传来的忙音,感觉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人会帮他了,连最后的退路都被堵死了。
那天晚上,志华一个人在铁皮房里坐到天亮。他想过回家,想过认输,但一想到志明那副得意的嘴脸,就咬咬牙坚持了下来。
"不能回去,绝对不能回去!"志华对自己说,"就算在这里饿死,也不能让他们看笑话。"
03
1984年,志华的小生意彻底破产了。
不只是城管查得严,关键是他看错了市场。深圳人的消费习惯变化太快,臭豆腐摊很快就没有了生意。志华不但赔光了积蓄,还欠下了1200多元的债务。
债主老王天天上门要钱,威胁说再不还钱就要动手了。志华被迫搬到更破的地方——一个废弃仓库里搭建的窝棚,连床都没有,就铺了几张报纸在地上。
就在志华最困难的时候,传来了继子志明要结婚的消息。母亲在电话里说:"志明找了个纺织厂的姑娘,人家看中的就是他有正式工作。婚礼定在下个月,你能回来吗?"
志华看看自己身上打着补丁的衣服,摸摸口袋里仅剩的几块钱,苦笑着说:"我在深圳走不开,就不回去了。"
但他内心深处,其实很想回去看看。不是为了参加婚礼,而是想证明自己在外面过得很好。可现实是,他连回家的路费都拿不出来。
志明的婚礼办得很热闹。志华是从邻居李大娘的电话里听到详情的。
"志明穿着笔挺的中山装,新娘子漂亮得很。你后爸在酒席上可得意了,逢人就说:'还好当年我有眼光,把进厂的机会给了志明。你看现在,有正式工作,娶了好媳妇,多美满啊。'"
更刺激的是,志明在婚礼上当着所有亲友的面说:"幸好当年爸爸英明,给了我这个机会,不然哪有今天的好日子。有些人总想着出去闯荡,结果呢?到头来还不是一场空。"
李大娘说这话的时候,志华正蹲在窝棚里啃着一个发霉的馒头。他握紧拳头,指甲都掐进了肉里。
那一刻,志华发誓,就算死在深圳,也要闯出个人样来,绝不能让那些看不起他的人得逞。
为了生存,志华开始捡废品。每天凌晨四点起床,推着一个破三轮车在街上转悠,收集纸箱、饮料瓶、废铁什么的。一天下来能挣个七八块钱,勉强够吃饱肚子。
有一天,志华在一个高档小区捡废品时,被保安赶了出来。保安骂骂咧咧地说:"这些外地佬,一个个脏兮兮的,影响小区形象。"
志华推着三轮车走在大街上,看着那些西装革履的商人,看着那些开着小汽车的老板,心里充满了羡慕和不甘。
最困难的时候,志华因为交不起50块钱的房租,被赶出了窝棚。他只能在街上流浪,晚上就睡在立交桥下面。
深圳的冬天虽然不算太冷,但对于一个无家可归的人来说,每一个夜晚都漫长得像煎熬。志华蜷缩在纸箱里,想着远方的家,想着母亲,也想着那个夺走他机会的继子。
但就算是在最绝望的时候,志华也没有打电话回家求助。他知道,一旦认输,这辈子就真的抬不起头了。
04
1985年底,志华的命运出现了转机。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收废品时认识了一个电子产品批发商老陈。老陈看志华人实在,就让他帮忙送货,一个月能挣200多块钱。
慢慢地,志华对电子产品的行情越来越了解。他发现深圳的电子表、收音机在内地能卖出更高的价钱,就开始做起了倒买倒卖的生意。
第一次赚到1000块钱的时候,志华激动得一夜没睡。他终于有了自己的小店铺,虽然只有十几平米,但那是属于他的事业起点。
生意越做越好,志华手下还雇了两个伙计。到1987年春天,他已经攒下了3万多元,在当时算是不小的一笔钱了。
志华兴奋地给母亲打了个长途电话:"妈,我现在有自己的店铺了,生意做得不错,您和爸(他还是改不了口)身体怎么样?"
电话那头,母亲李秀英的声音很虚弱:"志华,妈想见你一面。妈病了,病得很重。"
志华心一沉:"什么病?严重吗?"
"医生说是肺癌晚期,可能......可能时间不多了。"母亲的声音在哭泣,"志华,妈想你了,你能回来看看妈吗?"
志华立刻放下生意,买了最快的火车票赶回家。三年没回家,小镇变化不大,但母亲却瘦得不成样子,头发都白了。
"妈,您怎么不早点告诉我?"志华握着母亲枯瘦的手,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
母亲笑着摸摸儿子的脸:"妈不想耽误你做生意。你现在有出息了,妈心里高兴。"
志华陪母亲去医院检查,医生说需要立即手术,费用要5万元。志华毫不犹豫地说:"钱不是问题,一定要救我妈。"
但就在准备手术费的时候,志华发现了一个让他崩溃的事实:母亲原本准备的2万元医疗费不见了。
经过追问,志华才知道,继子志明因为炒股失败,偷偷挪用了母亲的救命钱去填补亏空。而后爸林大山不但没有责怪志明,反而帮着他隐瞒这件事。
"志明还年轻,犯点错误可以理解。"林大山理直气壮地说,"反正你现在有钱了,这点手术费对你来说不算什么。"
志华气得浑身发抖:"她是我妈!那是救命的钱!你们怎么能这样?"
母亲虚弱地拉着志华的手:"儿子,别生气了,妈不怪他们。志明也不是故意的,他也不容易......"
手术很成功,但母亲的身体已经太虚弱了。在病床上,她拉着志华的手说:"儿子,妈这辈子对不起你。当年那个工作机会,本来应该是你的。妈没有保护好你,是妈的错。"
三天后,母亲李秀英带着对儿子的愧疚和不舍,永远地离开了。
在母亲的追悼会上,志明哭得比谁都厉害,仿佛他才是最孝顺的儿子。但志华知道,如果不是志明挪用医疗费,母亲也许还能多活几年。
志华再也忍受不了这个家庭的虚伪了。他和后爸、继子彻底决裂,带着对母亲的思念和满腔的仇恨,重新回到了深圳。
这一次,他发誓要让所有看不起他的人付出代价。
05
母亲的离世成了志华人生的分水岭。
回到深圳后,志华变了一个人。以前的他还带着小镇青年的局促和谨慎,现在的他眼中只有冷静和野心。他要用成功来祭奠母亲,也要用成功来复仇。
1988年,志华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卖掉电子产品小店,把所有积蓄投入房地产。
当时很多人都说他疯了。老陈劝他:"小志,你的电子产品生意做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去搞房地产?那个风险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