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为登上《星光大道》,花费120万元却惨遭淘汰,如今怎么样了?

分享至

崔苗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或许有些陌生。但在陕北的黄土高坡上,在那些爱听民歌的老乡心里,她的名字和那片土地的沟壑、窑洞、信天游紧紧连在一起。她是从榆林山村走出来的草根歌手,带着一副被黄土风沙打磨过的好嗓子,揣着一个比山还高的明星梦,曾为了站上《星光大道》的舞台,砸下 120 万巨款,最终却黯然离场。有人说她疯了,有人赞她勇了,而她的故事,远比 “120 万” 这个数字更厚重 —— 那是一个普通人在梦想与现实间撞得头破血流,又在尘埃里开出花来的一生。



一、从小就有明星梦:黄土坡上的歌声种子

1986 年的陕北,秋老虎还赖在黄土高坡上不走。榆林市清涧县的一个小山村,土窑洞里传来一声响亮的啼哭,崔苗降生了。这是个典型的陕北农家,土炕上铺着补丁摞补丁的粗布褥子,墙上挂着父亲崔老汉打猎用的老火枪,窗台上摆着半筐没吃完的糜子面。家里兄弟姐妹六个,崔苗排行老五,上面有四个哥哥姐姐,下面还有个嗷嗷待哺的弟弟。在那个靠天吃饭的年代,“吃饱” 是比 “梦想” 更实在的事。

崔苗的童年,是跟着父亲的歌声长大的。陕北的汉子大多会唱信天游,崔老汉更是个中好手。农忙时,他牵着老黄牛在坡上耕地,鞭子一甩,歌声就顺着沟壑飘出去:“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个面面容易拉话话难……” 小崔苗就蹲在田埂上,手里攥着根狗尾巴草,眼睛直勾勾地盯着父亲。阳光把父亲的影子拉得很长,歌声里的苍凉和热辣,像黄土一样钻进她的骨头缝里。

“爹,你再唱一个!” 每次歇晌,崔苗就会缠着父亲。崔老汉放下锄头,蹲在她身边,用满是老茧的手摸她的头:“唱啥?唱个《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她就使劲点头,小辫子随着动作甩来甩去。后来,她自己也跟着哼,调子不准,却有股子野劲。有一次,村里的老支书路过,听见土窑洞里传来奶声奶气的歌声,扒着门缝往里看,只见崔苗站在炕桌上,对着墙上的年画(画的是陕北民歌王王向荣),手舞足蹈地唱 “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笑得老支书直抹眼泪:“这女娃娃,是个唱歌的料!”

因为家里穷,崔苗九岁才踏进学校的门槛。学校是村里的旧祠堂改的,窗户糊着纸,冬天漏风,夏天闷热。她比同班同学大三四岁,却比谁都拼。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帮母亲喂猪、拾柴,然后揣着一个冷糜子馍,翻两座山去学校。课堂上,她总是坐第一排,眼睛瞪得像铜铃,老师讲的每一个字都记在心里。期中考试,她从倒数冲到正数第三,老师在班上表扬她,她低着头,手却攥得紧紧的 —— 她知道,只有读书,才能离 “唱歌” 的梦想近一点。

陕北农村有个习俗,逢年过节或家里有喜事,总要请戏班子来唱几天。崔苗放学就往戏台跑,书包往地上一扔,就站在台下看到散场。戏班子唱秦腔,唱陕北民歌,她就跟着学身段、记唱腔。有一次,戏班的旦角演员病了,临时缺人,班主急得团团转。崔苗鼓起勇气跑过去:“叔,我会唱《五哥放羊》!” 班主打量着这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半信半疑地让她试试。没想到,她一开口,那嗓子亮得像山涧的泉水,台下的老乡们都看呆了。那天,她站在简陋的戏台上,唱得满头大汗,下台时,班主塞给她两个油饼:“娃,你这嗓子,别耽误了。”

父亲把这一切看在眼里。1998 年冬天,他把家里仅有的一头耕牛牵到集市上卖了。牛是家里的命根子,卖牛那天,母亲抹了一天眼泪,父亲蹲在墙角抽了两袋烟,最后咬着牙对崔苗说:“去清涧剧团学戏吧,爹供你。” 清涧剧团在县城,离村子有几十里路。12 岁的崔苗背着一个装着几件旧衣服的布包,跟着父亲走在雪地里,脚印深深浅浅。父亲送她到剧团门口,只说了句 “好好学,别想家”,就转身往回走。崔苗看着父亲佝偻的背影消失在风雪里,眼泪唰地掉下来,却没哭出声 —— 她知道,这头耕牛的分量,比山还重。

剧团的日子比想象中苦。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练基本功,劈叉、下腰、压腿,疼得她直掉眼泪,却咬着牙不吭声。有一次练后空翻,她没掌握好平衡,摔在地上,膝盖磕出个大口子,血把练功服都染红了。师傅让她休息,她却裹着纱布继续练:“师傅,我不怕疼,就怕学不会。” 她的嗓子好,悟性又高,师傅们都喜欢她。教她唱腔的李师傅是陕北民歌传承人,常对她说:“唱歌不光靠嗓子,得有‘魂’,这魂就是咱陕北的土,咱陕北的人。” 崔苗把这话记在心里,练唱时总想着家乡的山、家乡的水、父亲的歌声。

一年后,崔苗正式出师,开始跟着剧团到处演出。第一次拿到工资 —— 五十块钱,她攥在手里,手心都出汗了。她没舍得花,把钱寄回了家,附了张纸条:“爹,娘,我能挣钱了。” 那天晚上,她躺在剧团的集体宿舍里,听着窗外的风声,第一次觉得,自己离那个 “站在大舞台上唱歌” 的梦想,好像近了一步。

二、花费 120 万上《星光大道》:一场赌上所有的豪赌

2005 年,崔苗 20 岁。这年夏天,她跟着剧团在西安演出,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了《星光大道》。节目里,阿宝穿着羊皮袄,吼着《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台下掌声雷动。主持人毕福剑说:“这是一个草根的舞台,只要你有才华,就能发光。” 崔苗盯着电视屏幕,眼睛亮得惊人 —— 她知道,自己要找的 “大舞台”,就是这里。

那时的《星光大道》,是央视的 “现象级” 节目。2004 年开播,到 2005 年已经火遍全国,收视率常年霸占综艺榜首。它不像其他选秀节目那样看重学历、背景,专挑 “草根”:农民朱之文(大衣哥)靠种地间隙练歌,在节目里一战成名;凤凰传奇组合曾是街头歌手,凭借《月亮之上》从这里走向全国;就连后来争议不断的阿宝,也是靠着 “陕北农民歌手” 的标签,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对崔苗来说,《星光大道》就像黄土坡上的 “救命雨”—— 它不问出身,只看实力,这是她这种没背景、没人脉的农村姑娘,唯一能抓住的 “稻草”。

为了离梦想再近一点,崔苗离开了待了八年的清涧剧团,独自一人去了西安。她在城中村租了间月租一百块的小房子,墙皮掉渣,夏天像蒸笼,冬天像冰窖。为了糊口,她去餐馆当服务员,端盘子、洗碗,一天干 12 个小时,累得倒头就睡。可只要有空,她就往公园跑,对着湖边练嗓子。有一次,她在大雁塔广场唱歌,围了好多人听,有人扔给她几块钱,她捡起来,突然觉得委屈 —— 自己学了这么多年戏,怎么成了街头卖唱的?可转念一想,能唱歌就好,哪怕只是在广场上。

转机出现在 2007 年。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