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阎梦婕
在宁夏同心县的旱塬上,黄米、荞麦、谷子等看似不起眼的小杂粮,正以“大产业”姿态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答卷。作为宁夏小杂粮核心产区,该县近年来将小杂粮产业纳入 “六特”农业战略布局,通过规模化种植、全链条升级、多业态融合,让昔日旱塬上的“土疙瘩”蜕变为富民强县的 “金豆豆”。
杂粮制作的美食。同心县委宣传部供图
近日,记者走进同心县田老庄乡石塘岭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占挥的家,目睹了传统美食“荞面搅团”的制作过程。铁锅里沸水“咕嘟”翻腾,他攥着擀面杖,手腕发力快速搅动荞麦面,动作娴熟又透着股劲儿。“做搅团得72搅,力道和节奏少一样都不成。”杨占挥边搅边说,直到面糊熬得浓稠均匀、韧性十足,出锅后淋上蒜汁、泼上辣子,配上清爽的苦苦菜和酸菜,一碗酸辣开胃、层次丰富的搅团,瞬间成了撩动味蕾的美食。“这不仅是祖传手艺,更是咱‘云雾旱塬’小杂粮闯市场的亮名片。”他脸上满是自豪。
石塘岭村的小杂粮产业绝非小打小闹。从零散种植到集中连片,全村集中连片种植面积已达7000余亩,村集体成立合作社,推行“合作社+农户”模式,把碎片化土地“串”起来,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种植。为让小杂粮卖出好价钱,村里注册“云雾旱塬”区域公用品牌,对小杂粮进行统一包装、分级销售。如今,石塘岭的小米熬粥香糯,黄米金黄营养,荞麦制品风味独特,凭借优良品质和口感,在市场上赢得良好口碑,旱塬上的“土疙瘩”真正变成了“金豆豆”。
小杂粮火了,更“烧”旺了乡村振兴的新路子。村里顺势打造“窑山公社”乡村旅游项目,这里不仅是游客休憩的驿站,更成为展示小杂粮文化与魅力的窗口:游客可以沉浸式体验搅团制作、品尝杂粮宴席,甚至参与农事活动,将“云雾旱塬”的优质杂粮产品作为特色伴手礼带回家。乡村旅游的火热,反过来又带动了农产品加工、物流运输、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兴起,为村民创造了家门口的多元化就业岗位。
从一颗小杂粮到一条融合链,石塘岭村蹚出的“特色农业+美食体验+乡村旅游”路径,正是同心县全域振兴的缩影。这不仅鼓了村民的“钱袋子”,更激活了乡村的内生力——2024年,全县小杂粮产业带动就业1.2万人次,让古老旱塬透出勃勃生机。“合作社和种植基地优先请残疾村民来干活,看着他们有活干、有钱赚,脸上笑容多了,我们打心底里踏实。”杨占挥说。
杂粮产品。同心县委宣传部供图
近年来,同心县形成“东部旱塬为主产区、中部灌区为辅”的全域布局,2024年全县小杂粮种植面积达47.39万亩,占农作物总面积的30%以上,产值突破1.03亿元。政府通过“链长+链主”模式,在预旺、下马关等乡镇建设5个标准化示范基地,推广张杂谷19号、固糜22号等优新品种,集成渗水地膜穴播、大垄双行种植等旱作节水技术,使亩产提升至260斤以上,较传统种植增产30%。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耕小杂粮产业链,不断研发创新产品,深化‘窑山公社’的文旅内涵,提升小杂粮品牌影响力,助力乡村振兴。”同心县田老庄乡党委副书记李瑞涛表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