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箭-13是我国研制的第四代反坦克导弹,属于新一代中型通用型号,其作战性能在当前全球中程车载反坦克导弹中堪称顶尖。这款导弹具备高精度、人在回路控制、大威力、高效能以及多发弹间组网协同等技术特点,在未来战争中有望发挥关键作用。
红箭-13的气动布局与红箭-10 相似,只是体积有所缩小,弹翼设计基本延续了前者的风格。在弹体中后部配备4片X形弹翼,尾部同样设有4片X形尾舵,这些大展弦比的平直弹翼采用可折叠设计,平时收纳在发射箱内,发射后能自动弹出展开。
关于红箭-13的破甲深度,有1400毫米和1300毫米两种说法。一发就能让对岸的M1A2“艾布拉姆斯”坦克爆头。
客观来看,在大幅缩减尺寸和体积的情况下,能达到这样的破甲水平已属难得。要知道,全弹重量150千克的红箭-10,其串联战斗部重达43千克,极限破甲能力超过1500毫米,理论上可摧毁当今任何主战坦克。两相比较不难发现,尽管红箭-13被视为红箭-10的缩小版,但在核心技战术指标上并未逊色太多。
制导体制方面,红箭-13没有沿用红箭-10的光纤指令+末端红外电视复合制导,转而采用双向数据链+红外成像制导。光纤虽有直径小、质量轻、频宽高、成本低、信号衰减少等优势,被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广泛采用,但也存在明显缺陷。比如,1000米长的光纤仅重150克,可当导弹追求更远射程时,光纤重量会逐步增加,直接影响导弹性能。
同时,光纤的质量和强度决定放线速度,进而限制导弹飞行速度。理论上优质光纤抗拉强度应超过246kg/mm²,实际作战中却大多只能达到200kg/mm²。再加上光纤线轴速度难以无限提升,现有技术条件下,光纤图像制导导弹的最大飞行速度看似能达到300~500米/秒,实际作战中却仅能维持在125~220米/秒,这种低速状态使其容易被敌方坦克的主动防御系统拦截或干扰。了解这些背景后,红箭-13在制导体制上的转变也就不难理解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