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麻城顺河镇云雾山村汪家冲湾,50余户人家常住人口不足半数。村里“黄发垂髫”占比九成,暮气沉沉的山村亟待改变。一栋纯白雅致的二层小楼悄然出现,成了村里的“温暖心脏”。
![]()
这栋“衍福里”公益社村民活动中心,正悄悄激活乡村活力。8月6日10点,中心二楼阅览室书声琅琅,返乡大学生义务辅导留守儿童。
二十几名孩子在这里学习,避免了沉迷手机或野泳涉险。一楼厨房飘出饭菜香,村民刘大姐准备好四菜一汤,老人们手持饭盒陆续前来。63岁的汪鲁华感慨,在家吃饭常凑合,这里的饭菜比家里好太多。
“幸福食堂”一日三餐服务15位固定就餐老人,早餐3元,中晚餐各5元。
![]()
老人们常自发送来时蔬,公益社只需补些荤菜,彼此互助成了习惯。下午3点,公益社举行弘学基金颁奖仪式,准大学生和优秀学生获得奖励。
从湾里走出的汪开栋带来讲座,激励孩子们读书点亮命运。孩子们专注的眼神,让希望在山村萌发。说起创办缘起,公益社理事汪智称,大家想解决老人日间照料问题。
去年春节,返乡乡贤齐聚,自愿捐款筹得80余万元。当地政府和民政部门支持下,活动中心从构想到落成仅8个月。2024年10月,公益社拿到“身份证”,成麻城首家民办非营利公益社。
![]()
他们制定章程规范运营,成立理事会与监事会,从松散走向正规。同步成立的农业合作社肩负“造血”重任,目前销售特产收入不高,“幸福食堂”每月有千元缺口。村里正积极谋划,寻求合力帮合作社发展产业。
民政局负责人称,“衍福里”规范注册成“正规军”,能更好承接服务、申请资助。华中师大教授认为,这是标杆式制度探索,为乡村公益服务蹚出新路。
当青壮年外流,留守老人孩子谁来管?
![]()
“衍福里”用互助给出答案。从乡贤捐建到村民参与,小楼里的温暖故事还在延续。乡村公益如何可持续?
合作社“造血”路漫漫,需要更多关注与助力。
这栋深山小楼,是山村自救的开始,更是乡村振兴的微光。关注网易号,看更多乡村温暖故事。
当“一老一小”在小楼里收获安与乐,我们看到了空心村的逆袭希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