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峡出平湖,碧波嵌明珠。在洛宁县东宋镇上宋窑村孟家大石涧组,一片曾经受困于旱情的土地,如今因一座水库的滋养焕发新生。总占地面积1360亩、总库容997万立方米的大石涧水库,不仅是当地水利建设的里程碑,更成为烟农增收、烟叶产业升级的“源头活水”。这座由烟草行业援建的水库,自2022年竣工验收运营以来,正以实实在在的效益,书写着“水润良田、福泽民生”的新篇章。
滋养一方的“生命之脉”
一条大河,横亘村落,悬崖峭壁上坐落着几间破旧的屋舍,悬挂于度洋河大石涧水库移民搬迁陈列馆内的照片,便是这里最真实写照。“那时候村子被大山包围在中间,几乎是全封闭的,山路崎岖、交通不便,就只能自己找地方种点玉米,完全是靠天吃饭啊,不说庄稼了,人都不好活。”村民孟延治望着曾经的老照片说道。
作为洛河的一级支流,渡洋河的枯水期,因缺乏控制性蓄水工程,农业灌溉用水保证率低,而汛期洪水频发,严重危及下游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种“旱涝两重天”的状况,让村子发展更为困难。但自大石涧水库投入运营以来,有效解决了小界、东宋、城郊等乡镇旱塬区8.2万人口及2.1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为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了坚实的用水保障。同时,大石涧水库如同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显著提高了渡洋河的防洪标准,将区域防洪标准提升至50年一遇,汛期可有效拦蓄洪水约800万立方米,削减洪峰70%,切实减轻了下游防汛压力,让沿岸村民不再受洪水威胁。
产业兴旺的“发展之擎”
“十年九旱啊,吃水都吃不上,更别提浇地了,你要5年前跟我说闸门一拧,就能有白花花的水流进地里,我是百分百不敢相信的!”东宋镇上宋窑村的村民李百龙摸着地头滴灌的管道兴奋地说。水库的水源支撑成为东宋镇上宋窑村摆脱贫困、发展产业的必要因素,稳定的灌溉条件为烟叶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洛宁县政府、洛阳市烟草公司依托大石涧水库这一重要水源工程,推动水源设施主管道延伸至田间地头,构建起从水库到农田的完整灌溉网络,逐步打通农田灌溉的“最后一公里”。这一举措以水库997万立方米的总库容为基础,将蓄水通过管道精准输送至农业生产一线,为种植区域提供了直接的灌溉保障,让水源能够高效覆盖广袤农田。
今年洛阳烟区持续干旱,大石涧水库的实际效用得以显现,配合滴水灌溉、水肥一体化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有效缓解了旱情。微风拂过,烟株挺拔摇曳,层层叠叠的叶片如绿浪般起伏,厚实的叶片在阳光下泛着光泽,烟叶长势喜人,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十四五”期间,洛宁县建设万亩高标准生态烟田,不仅能持续推动产业发展、促进烟农增收,还能为地方创造稳定税收,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多元增收的“活力之翼”
大石涧水库造就的“高峡出平湖”秀美景观,为洛宁县东宋镇一带增添了灵动的山水画卷,形成了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这就是我们移民搬迁后的新家,瞅瞅这二层小楼、整齐划一的,都是统一规划的安置房,你看这‘联排别墅’多气派。一层大家自己住,楼上就作为民宿,夏天不少游客来这度假呢。”大石涧组村民孟献春骄傲的指着山上的房屋说道。周边一排排精致的民宿和窑洞依山而建,鲜亮的色彩与点点波光互相映衬,真成了大家口中所说的“小布达拉宫”。
“家门口就能挣钱,再也不用跑去外面打工了,你瞧我自己也能成个小老板,生意顾家两不误呢,这在以前可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啊!”大石涧益农超市店主孟伟冬说。
随着多元化发展,大石涧水库逐步成为兼顾防洪蓄水、堤水灌溉、文化旅游的综合性项目。这里的生态优势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光,带动了库区移民及周边农家乐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当地积极发展水库养殖、垂钓、游艇观光项目,多元产业的协同发展,既拓宽了居民的增收渠道,更推动了当地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
一库碧水润良田,千秋功业惠民生。大石涧水库的效益正从更广阔的领域得到彰显,让当地村民依托绿水青山实现了增收致富,一幅生态美、百姓富有机统一的和谐画卷正徐徐绘就、熠熠生辉。(来源:河南省烟草公司洛阳市公司 作者张柳茜 袁奕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