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1987年,67岁的孙德贵花8000块买下青云山,说要当墓地。
“你疯了?好好的平地不用,偏要葬山头!”村民们议论纷纷。
20年来,老人经常独自上山,背着神秘的竹篓,从不让人跟随。
2007年老人去世,儿子按遗愿在山顶挖墓穴。
“这下面怎么有个洞?”挖墓师傅老马的铁锹刚挖到两米深,就碰到了青石板。
石板下面,竟然是一个巨大的地下空间...
![]()
01
1987年春天,柳河村的孙德贵做了一件让全村人都摸不着头脑的事情。
这个67岁的老头子,平日里靠卖豆腐为生,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老伴早逝,就跟独子孙建华相依为命。村里人都知道,孙家的日子不好过,每天天不亮,孙德贵就要起来磨豆子、做豆腐,然后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地叫卖。
“豆腐嘞——嫩豆腐——”这声音在村里已经响了二十多年。
可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老人,突然间花了八千块钱,买下了村东头的青云山。
消息传开的那天,整个村子都炸了锅。
“什么?孙德贵买山了?”
“八千块钱!我的天哪,他哪来这么多钱?”
“是不是听错了?一个卖豆腐的,能有八千块?”
村民们聚在村口的大槐树下,七嘴八舌地议论着。王婶子摇着扇子,一脸不信:“我看八成是瞎传的。孙德贵那个穷光蛋,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哪来的钱买山?”
“可是地契都签了,我亲眼看到的。”张二狗一脸认真地说道,“就是那座青云山,从山脚到山顶,全都是他的了。”
青云山在村东头,离村子大概两里路。这座山不算高,也就一百多米,山上除了些杂草野树,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没有。多少年来,村民们偶尔上山打个野菜、捡个柴火,也没人在意。
“这老头子是不是疯了?”赵老三摸着胡子,“那破山有什么用?又不能种地,又不能盖房子。”
更让人想不通的是,孙德贵买山的理由。
第三天,有人直接去问孙德贵。老人正在院子里晾晒刚做好的豆腐,听到问话,抬起头来,脸上露出一丝神秘的笑容。
“买来当墓地的。”孙德贵淡淡地说道。
“墓地?”来问话的是村长王大山,听到这话,眼睛瞪得像铜铃,“孙大哥,你这是说的什么话?好好的平地不用,你要葬到山上去?”
孙德贵放下手中的豆腐,拍了拍手上的水珠:“人各有志。我这辈子活得低下,死了总得高高在上一回。”
“可是那山上什么都没有啊。”王大山还是想不通,“而且爬上去多费劲,以后家人祭拜都不方便。”
“死也要死在高处。”孙德贵说完这句话,就不再多说了,转身回了屋子。
王大山在院子里站了一会儿,摇摇头走了。回到村里,他把孙德贵的话传给了其他人。
“死也要死在高处?这话听着就邪门。”
“我看孙德贵是想做山大王呢。”
“说不定是想学古时候的皇帝,修个陵墓。”
村民们越说越离谱,有人甚至猜测孙德贵是不是挖到了什么宝贝,才突然有了这么多钱。
孙德贵的儿子孙建华也觉得老爹的行为很奇怪。那天晚上,父子俩坐在院子里吃饭,孙建华忍不住问道:“爹,您买那山到底是为了什么?咱家哪来这么多钱?”
孙德贵夹了一口咸菜,慢慢嚼着:“钱是这些年卖豆腐攒下的。至于买山的事,你以后就明白了。”
“可是八千块钱,够咱家用好几年的。您这样花掉,万一以后有急用怎么办?”孙建华有些担心。
“放心吧,爹做事心里有数。”孙德贵摆摆手,“你只要记住一点,以后我死了,一定要把我葬在山顶上。”
“爹,您别说这样的话。”孙建华有些不高兴。
“人生老病死,这是自然规律。”孙德贵的语气很平静,“我现在就是想为自己的身后事做个安排,这没什么不对的。”
村里的流言蜚语持续了一个多月,可孙德贵就像没听见一样,依旧每天做豆腐、卖豆腐,生活跟以前没什么两样。唯一的变化是,他偶尔会独自一人走向青云山的方向。
有好奇的村民远远地跟过去看,发现孙德贵就是在山脚下转悠一圈,然后就回来了。也没看到他做什么特别的事情。
时间长了,村民们的新鲜劲儿过去了,这件事也就慢慢被人淡忘了。毕竟,一个老头子花钱买座荒山当墓地,虽然古怪,倒也不是什么伤天害理的事。
只是谁也没想到,这只是一个开始。
从1987年买下青云山开始,孙德贵的生活表面上没什么变化,可细心的人还是发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地方。
最明显的就是,孙德贵开始经常上山了。
起初,村民们以为他是去看自己的“墓地”,毕竟花了八千块钱买的地方,关心一下也正常。可渐渐地,大家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
孙德贵上山的频率越来越高,从一个月一两次,变成了一周一两次,到后来几乎每隔两三天就要去一趟。更奇怪的是,他每次上山都背着一个大竹篓,里面装着什么,从来不让人看见。
村里的闲人们开始留意起来。
“孙德贵又上山了。”
“这都是这个月第几次了?”
“你们看,他背的那个篓子,里面到底装的什么?”
有一次,张二狗的儿子小虎正在山脚下放羊,看到孙德贵从山上下来,篓子明显比上山时轻了很多。小虎好奇,就远远地跟了一段路,想看看能不能发现什么。
可孙德贵似乎早就察觉到了,突然停下脚步,回头看了一眼。小虎吓了一跳,赶紧装作赶羊的样子。
“小虎,回家吃饭了。”孙德贵的声音听起来很和蔼,可小虎总觉得有些不寒而栗。
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敢跟着孙德贵上山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孙德贵上山的行为也越来越神秘。有人看到他扛着铁锹上山,有人看到他背着大包小包的东西,还有人发现他竟然弄了一辆小推车,专门用来运输什么东西到山上去。
“他到底在山上做什么?”这个疑问在村民们心中越来越重。
![]()
王婶子是村里最爱打听闲事的人,她实在忍不住了,有一天堵住了孙德贵:“德贵啊,你天天往山上跑,到底在干什么呢?”
孙德贵停下脚步,看了她一眼:“准备我的墓地。”
“准备墓地用得着这么频繁吗?而且你一个人能挖多大的坑?”王婶子不依不饶。
“各人有各人的活法。”孙德贵说完,绕过王婶子继续往前走。
“这话说的,跟没说一样。”王婶子在后面嘟囔着。
孙建华对父亲的行为也越来越不理解。有时候,孙德贵一大早就出门上山,直到天黑才回来,身上还带着土腥味,显然是干了不少体力活。
“爹,您在山上到底做什么?用不用我帮忙?”孙建华担心地问。
“不用,我一个人就能应付。”孙德贵总是这样回答,“你把豆腐店看好就行了。”
年复一年,孙德贵的上山行为从未间断过。村民们渐渐习惯了,甚至有人开玩笑说:“孙德贵这是要在山上修个皇陵啊。”
可是,谁也没想到,这个玩笑话竟然离真相不远了。
02
199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村里的猎人老刘在青云山打野兔,无意中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痕迹。在山腰的一处隐蔽地方,他看到了一些被人工修整过的石块,还有一些看起来像是水管的东西。
老刘觉得奇怪,想要仔细看看,可这时听到山上传来脚步声。他心想可能是孙德贵来了,不想被发现,就赶紧躲了起来。
果然,不一会儿孙德贵就出现了,手里还拿着什么工具。老刘屏住呼吸,看着孙德贵在那些石块附近忙碌了一阵,然后就离开了。
等孙德贵走远了,老刘才敢出来查看。可这时,刚才看到的那些痕迹已经被掩盖得严严实实,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老刘回到村里,把这件事告诉了几个要好的朋友,大家都觉得很奇怪。
“孙德贵在山上搞什么名堂?”
“该不会是在挖什么宝藏吧?”
“或者是在修什么暗道?”
各种猜测在村里悄悄流传着,可谁也不敢明着去问孙德贵。毕竟,那是人家花钱买的山,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外人也管不着。
2000年以后,孙德贵已经80岁了,可他上山的次数丝毫没有减少。村民们都很佩服这个老头子的体力,同时也对他在山上的活动更加好奇。
有人提议组织人手,偷偷上山去看看孙德贵到底在做什么,可这个提议很快就被否决了。一来是怕被孙德贵发现,二来大家觉得这样做不太地道。
2005年,78岁的孙德贵身体开始走下坡路,上山的频率终于减少了。可即使是这样,他每个月还是要去山上两三次。
“这老头子真是执着啊。”村民们都这样感叹。
2007年春天,87岁的孙德贵病倒了。
这次病得很重,医生说是肺炎,加上年纪大了,身体各项功能都在衰退。孙建华请了村里最好的医生,可大家都摇头说没什么好办法,只能尽人事听天命。
病床上的孙德贵已经很虚弱了,可他的神智还很清楚。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他把儿子叫到床边,用尽力气握住孙建华的手。
“建华,你听好了。”孙德贵的声音很轻,可语气很坚定,“记住,一定要葬在山顶最高的那棵老槐树下。”
“爹,您别说这样的话,您会好起来的。”孙建华眼中含着泪水。
“人生老病死,这是自然规律,我早就看开了。”孙德贵用力握了握儿子的手,“你一定要记住我的话,山顶最高处,那棵老槐树下。不管花多少钱,不管多麻烦,一定要按我说的做。”
“我记住了,爹。”孙建华含泪点头。
“还有,”孙德贵的声音越来越微弱,“记住,一定要挖深一点,至少要挖到两米深。”
“为什么要这么深?”孙建华不解地问。
可孙德贵已经闭上了眼睛,没有再说话。
三天后,孙德贵安详地走了。临终前,他的嘴角还带着一丝神秘的笑容,就像是完成了什么重要的使命一样。
孙德贵的葬礼办得很简单,按照农村的习俗,停灵三天后就要下葬。孙建华记着父亲的话,找来了村里最有经验的挖墓师傅老马,准备在青云山顶为父亲挖一个墓穴。
老马是十里八村有名的挖墓匠,干这行已经三十多年了,什么样的地形都遇到过。听说要在山顶挖墓,他有些犹豫。
“建华啊,山顶的地可不好挖。”老马摸着胡子说道,“那上面都是石头,挖起来费劲得很。而且山顶风大,对死者也不好。你爹真的是这样交代的?”
“是的,马师傅。”孙建华点点头,“我爹说得很清楚,一定要葬在山顶最高处,那棵老槐树下。”
“那好吧,既然是老人家的遗愿,咱们就照办。”老马叹了口气,“不过这活儿可不轻松,你得多找几个人帮忙。”
孙建华又找了村里的张三和李四,四个人一起上了青云山。
青云山虽然不高,可爬到山顶还是要费一番力气的。特别是老马年纪大了,爬到半山腰就气喘吁吁的。
“歇一会儿吧。”老马坐在一块石头上,擦着额头的汗水。
趁着休息的时间,张三四处看了看,突然发现了一些奇怪的地方。
“你们看,这里怎么有这么多平整的石头?”张三指着山腰的一处地方说道。
大家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果然看到了一些摆放得很整齐的石块。这些石块明显是人工搬运上来的,而且排列得很有规律。
“奇怪,谁会在这山上搬石头?”李四疑惑地说。
“会不会是孙德贵弄的?”张三猜测道,“他这些年经常上山,说不定就是在搞这些东西。”
老马站起来,走到那些石块跟前仔细看了看:“这些石头摆放得很有讲究,像是要修什么建筑的样子。可是修到一半就停了,也不知道是为什么。”
大家都觉得奇怪,可现在最重要的是赶紧到山顶挖墓穴,也就没有多想。
继续往上爬,终于到了山顶。山顶确实有一棵老槐树,树龄看起来有几十年了,粗壮的树干需要两个人才能抱得过来。
“就是这里了。”孙建华指着槐树下的一块空地说道。
老马围着那块地走了一圈,用脚踢了踢地面,感受着土质的硬软。
“这地方还不错,虽然有些石头,但土质还算松软。”老马放下工具,“咱们开始吧。”
按照农村的习俗,墓穴一般挖一米多深就够了。可孙建华记着父亲的话,要求挖到两米深。
“两米?这也太深了吧?”老马有些不解,“一般的墓穴一米二就够了,挖这么深干什么?”
“我爹是这样交代的,说一定要挖深一点。”孙建华坚持道。
“那好吧,老人家的话得听。”老马拿起铁锹,开始挖掘。
开始的时候还算顺利,表层的土比较松软,铁锹很容易就能挖下去。四个人轮流干活,很快就挖了半米深。
可越往下挖,土质就越硬,而且石头也越来越多。老马的铁锹不时地碰到石头,发出“铛铛”的声音。
![]()
“这下面石头真多。”老马停下来,擦了擦汗水,“看来这活儿比想象中难干。”
挖到一米深的时候,大家都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了。可按照孙建华的要求,还得再挖一米。
“要不咱们就挖这么深吧?”张三建议道,“一米也够了。”
“不行,一定要按我爹说的做。”孙建华很坚持。
大家只好继续挖。可刚挖了几锹,老马的铁锹就“铛”的一声,碰到了什么硬东西。
“又是石头。”老马嘟囔着,用铁锹铲掉上面的土,想把石头挖出来。
可清理了一会儿,老马发现不对劲。这不是普通的石头,而是一块非常平整的青石板。
“这怎么回事?”老马疑惑地看着那块石板。
张三和李四也过来帮忙清理,很快就露出了石板的全貌。这是一块长方形的青石板,大约有一米多长,半米多宽,表面非常平整,明显是人工加工过的。
“这石板怎么会在这里?”孙建华也觉得奇怪。
“看起来像是有人故意放在这里的。”老马用手摸着石板的表面,“而且这石板下面好像是空的。”
说着,老马用铁锹敲了敲石板,果然传来了空洞的声音。
“下面是空的?”大家都来了兴趣。
老马在石板的边缘找到了一个可以撬动的地方,用铁锹使劲一撬,石板竟然动了。
“这石板没有固定,可以移开。”老马兴奋地说道。
四个人合力,终于把那块沉重的青石板移开了。石板下面露出了一个黑洞洞的洞口,用手电筒照下去,竟然看不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