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这些东方来的军人到底带来了什么?」
三天激战后,马吉德旅残存的指挥官阿里扔掉了手中失效的通讯设备,绝望地蜷缩在岩洞深处。
外面,金属的脚步声越来越近,机械关节的运动声在寂静的山谷中格外清晰。
那不是人类的脚步声,而是追猎者,中国军队的智能战术机器犬正在接近。
仅仅三天前,当他听说中国只派出300人支援巴基斯坦政府军剿灭俾路支解放军时,阿里还曾哈哈大笑。
如今,这笑声已化作绝望的叹息。
谁能想到,这支小规模部队会带来一场战争模式的革命?
![]()
东方之师
2024年11月底,巴基斯坦俾路支省的天空被沙尘暴笼罩。当地时间凌晨三点,卡拉奇国际机场灯火通明。
八架银灰色的运-20大型运输机在跑道上依次降落,没有标识,没有外部涂装,仿佛隐身于黑夜中的庞然大物。
运-20运输机是中国军工领域的重要成果,具备146吨的最大起飞重量,可运载66吨有效载荷,最大航程达7800公里。
每架可搭载120名全副武装的士兵及其装备,或者一辆99A主战坦克。
这次行动中,八架运-20只搭载了300名特战队员,其余空间全部用于运输装备。
在每架运输机舱门打开的瞬间,巴基斯坦特种部队已经构建起严密的警戒网。
这些中国军人动作迅速而精准,每人身着新型轻质复合作战服,佩戴先进的头盔显示系统。
他们没有普通军人下飞机时的张望和踌躇,而是直接奔向预定位置,开始卸载大量金属箱体。
「这就是全部人员?就三百人?」巴方迎接的少将低声询问中方指挥官。
「人数不多,但足够应对当前局势。」中方指挥官简洁回答,随即转身指挥部队迅速装载已等候在机场的特种作战车辆。
坐落在山丘观察点的俾路支解放军侦察兵拉扎克通过高倍望远镜观察着这一切,随即用加密电台向马吉德旅总部汇报:
「确认为中国军队,人数约300,但装备异常丰富,至少带来了四十个大型集装箱和二十辆特种车辆。」
「就这么点人?」电台另一端的马吉德旅指挥官语气中充满轻蔑,「他们以为三百人能对抗我们三万名战士?这不过是巴基斯坦政府的政治作秀罢了。」
拉扎克却没有那么乐观:「长官,这支部队带来的不只是人员。那些装备箱中,至少有十个标有『无人作战系统』字样,还有几个更大的箱子,我看不清标识。」
「别担心,我们在这片土地上作战几十年,熟悉每一寸地形。无论他们带来什么,都改变不了力量对比。准备好迎接他们。」
指挥官挂断通讯,转身对参谋说道:
「通知各区域指挥官,加强警戒,但不必太过紧张。中国人不了解这里的规则,很快就会吃到苦头。」
他不知道的是,这支中国军队带来的不仅是高科技装备,更是一套全新的战争理念——这将彻底改变俾路支省的安全格局。
![]()
血债累累的缘由
要理解此次行动的必要性,必须回顾中巴关系近年来的发展与挑战。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巴基斯坦成为最早响应的国家之一。
作为旗舰项目,中巴经济走廊预计总投资625亿美元,其战略终点便是位于俾路支省的瓜达尔港。
这个深水港口位于阿拉伯海沿岸,扼守波斯湾和印度洋咽喉要道,是中国能源安全的重要一环。
然而,这条经济走廊的建设并非一帆风顺。过去十年间,针对中国项目和人员的恐怖袭击事件频发,尤以俾路支解放军最为猖獗。
2018年中国驻卡拉奇领事馆遇袭、2019年瓜达尔港明珠酒店袭击案、2021年大巴爆炸案、2022年卡拉奇大学孔子学院袭击案。
这些事件已导致21名中国公民在巴基斯坦遇难。
「我们不会容忍任何国家在巴基斯坦的殖民扩张。」
马吉德旅发言人在上个月的视频声明中公开威胁道:「如果中国不停止在巴基斯坦的投资项目,将会面临更多的袭击。」
这种赤裸裸的威胁终于彻底激怒了北京和伊斯兰堡。必须以牙还牙,教教他们怎么做人!
在中方官员与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的紧急会晤后,双方做出了前所未有的决定:由中国军队直接参与对俾路支解放军的清剿行动。
北京选择的不是大规模部署常规部队,而是派出一支精锐的重装合成营。
这是中国军队近年来发展的特种
作战单位,专为复杂环境下的高强度作战而设计。
![]()
每个合成营约300人,装备齐全,战斗力堪比传统意义上的一个团。
「以往我们面对的是游击队,现在却要对抗一支装备了21世纪最新军事科技的现代化部队。但我们有地利和人数优势,还有部落民众的支持。」
马吉德旅的情报分析员在行动前夕如此评估。
他们料想中国军队会按照常规反恐作战模式行动:先清理城镇,再向乡村推进,最后进入山区。这是巴基斯坦军队多年来一直采用却屡屡失败的战略。
然而,东方来的这支部队却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法。
机械猎手的降临
行动第一晚,当俾路支解放军的大多数战士还在等待中国军队调整适应当地环境时,天空中突然出现了奇怪的嗡嗡声。
没有预警,没有征兆,数十架微型察打一体无人机悄然升空,犹如蜂群般散布在俾路支省的夜空中。
这些无人机采用了最新的隐形技术和电磁屏蔽系统,常规雷达几乎无法探测。
「长官,侦察点三号和七号突然失联。」通讯兵紧张地向马吉德旅的行动总指挥阿卜杜拉报告。
「可能是设备故障,派人去查看。」阿卜杜拉漫不经心地回答,仍在研究地图上中国军队可能的行进路线。
半小时后,又有五个前哨站失去联系。
「这不正常。」阿卜杜拉终于意识到情况不对,立即下令提高戒备,「通知各个单位,可能有敌袭,立即转入战备状态。」
中国特战队在距离前线数公里外建立了临时指挥中心,操作员们通过触控屏调度着作战资源。
大屏幕上显示着俾路支省的实时地形图,红色光点标示着已识别的敌方目标。一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战争正在无声无息地进行。
首架「蜻蜓」微型侦察无人机悄然飞临目标上空。
这些无人机翼展不到30厘米,几乎没有声音,地面人员基本无法察觉。它们携带的多光谱传感器能够穿透伪装,精确定位敌方的通讯设备。
随后,第二批电子战无人机升空,每架携带了小型定向电磁脉冲发生器。
无声无息间,一道道电磁波席卷了俾路支解放军的各个据点。数秒之内,他们的通讯设备、夜视装备全部失效。
俾路支解放军引以为豪的分散指挥体系在这种高技术压制下顷刻崩溃。各个小分队之间无法协调行动,所有预设的应急计划都因通信中断而无法执行。
与此同时,中方作战中心启动了「蜂巢」行动。数十台微型钻地机器人被空投至俾路支解放军主要据点周围。
这些仅有拳头大小的地下作战单元迅速潜入地下,沿着预设路径向前推进。
它们装备了高精度地震波探测器,能够通过分析地下微弱振动来探测隐蔽的地道和地堡。
「西区地下探测完成,发现三处地下设施,深度分别为8米、12米和15米,推测为弹药库和指挥所。」中方作战系统自动生成分析报告。
地下设施一直是俾路支解放军的秘密武器,他们在山区挖掘了纵深交错的地道网络,可以在不被发现的情况下转移人员和物资。
多年来,巴基斯坦军队对这些地下设施一无所知,只能在地面上无功而返。
「启动地震波干扰程序。」中方指挥官下令。
钻地机器人立即释放出特定频率的震波,这种震波本身无害,但能与地层产生共振,导致地下结构不稳定。
几分钟后,俾路支解放军的地下网络开始崩塌,被困在地下的武装分子不得不仓皇逃出。
「有人从地面出口出现!」无人机监控系统立即锁定这些目标。
当这些武装分子还没意识到发生了什么,精确制导的非致命麻醉弹已经从天而降,他们甚至来不及开一枪就陷入昏迷。
接着,更令人震惊的场景出现了。
在夜视设备中,一个金属四足生物正以惊人的速度向他们靠近。拉希姆惊恐地指着营地边缘的一个移动物体。
「那是什么东西?开火!快打它!」拉希姆举起AK-47扫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