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根据资料改编创作,情节均为虚构故事。
所有人物、地点和事件均为艺术加工,与现实无关,图片仅用叙事呈现。
本文旨在宣扬人间正义、杜绝犯罪发生!
01
1993年3月的一个傍晚,
陕西关中平原上的龙泉村笼罩在淡淡的暮色中。
李老汉(化名)今年六十有五,一辈子务农,虽然年事已高,
但依然和老伴一起照看着儿子儿媳留下的三岁小孙女。
这个年纪的人,本该享受含饴弄孙的清福,
但儿子儿媳去年外出打工时遭遇车祸,儿媳当场身亡了,司机肇事逃跑了。
只剩下这个瘫痪的儿子和年幼的孙女靠他们两个老人务农抚养。
![]()
夜幕降临前,两个背着木工工具的年轻人来到李家门口。
他们自称是从河南邓州来的木匠,准备去县城寻活计,
因天色已晚,想借宿一晚。
在农村,这样的事并不罕见。
李老汉和老伴商量了一下,便答应了。
"外头冷,进来喝碗热汤暖暖身子。"李老汉的老伴热情地张罗着,从灶上盛出两碗热气腾腾的白菜汤。
两个木匠接过碗,小口啜饮。
这时候,其中一个年轻人注意到李老汉正把三张一百元的纸币放进堂屋里那个已经褪色的柜子,
然后挂上黑色的铁锁。
这300元是李老汉刚刚卖掉家里的一头老牛得来的。这笔在当时不算小的数目。
是李老汉给瘫痪儿子准备做康复理疗的费用。
正在喝热汤的两个年轻人无声对视了一眼。
夜深了,李家的煤油灯渐渐熄灭。小孙女已经睡熟。
李老汉和老伴帮儿子擦洗后也躺下了,
只有堂屋里安置两个木匠的地方还亮着微弱的光。
第二天清晨,邻居王大婶照常起早准备喂鸡。
她隐约觉得李家今天特别安静,
往常这个时候,李老汉已经在院子里劈柴生火了。
"老李家今天怎么这么晚还不起?"王大婶嘀咕着,却没有多想。
直到太阳升起老高,李家的门依然紧闭着。
一种不祥的预感突然涌上王大婶心头。
她快步走到李家门前,用力拍打着木门。
"老李!老李家的!"没有回应。
反而一股若有若无的血腥味,从门缝里渗出来。
![]()
02
大荔县刑警队副队长陈建国接到报案电话时,正在和同事们开晨会。
十五分钟后,陈建国带着刑侦队赶到现场。
此时的李家院落已被派出所民警围住,但依然有不少村民在外围张望。
推开门的瞬间,即便是办过无数命案的陈建国也不由得屏住了呼吸。
堂屋的地上,李老汉和老伴倒在血泊中,身上有多处致命伤。
他们的儿子躺在后屋的床沿,被一刀刺中喉咙。
那个年仅三岁的小女孩,被发现蜷缩在她的小床上,已经没有了呼吸。
"凶手很可能是熟人。"法医张山蹲在李老汉遗体旁边,指着伤口说道:"看这些伤口的角度和深度,死者在被杀时应该没有太多防备,可能是在睡梦中遇害。"
现场勘查组在后院发现了几个烟头,
是廉价的"红金龙",当地农民很少抽这种外地烟。
还有李老汉的柜子被翻得乱七八糟,看来凶手翻找在值钱东西。
陈建国看着现场笔录,眉头紧锁。
"队长,村里人说昨天晚上有两个外地木匠在李家借宿。"
一个年轻警员快步走进来报告,"今天一早就不见人影了。"
陈建国的目光落在了墙角的工具箱上。
工具箱旁边的地上,有几道新鲜的刮痕,像是有人放置又移开了什么重物。
"封锁现场,调取附近所有村庄的监控。"陈建国站起身,"通知渭南市局,我们需要增派人手。
这两个木匠,无论逃到天涯海角,也要把他们找出来。"
临走前,他又看了一眼那个小女孩的遗体。
作为父亲,他无法想象一个三岁的孩子经历了怎样的恐惧。
二十年的刑警生涯,他早已学会在办案时克制情绪,
但此刻,他的拳头还是不由自主地攥紧了。
"查,一定要查清楚。"他低声说道。
专案组很快成立了。渭南市公安局派来的专家和技术人员陆续到位。
![]()
03
通过对走访调查,两名木匠的身份很快被锁定:河南邓州人崔文正、崔文得。
这对表兄弟在当地小有名气,木工活儿做得不错,但都有赌博的恶习。
案发前一个月,他们在邓州输了一笔不小的赌资。
专案组第一次赶到邓州时,崔家的老房子已经人去楼空。
邻居说,那对表兄弟早就不知去向,只留下一堆赌债。
1995年,公安部将两人列为部督逃犯,悬赏通缉。
然而,在那个身份证还未实现全国联网的年代,两个普通农民工就这样消失在了茫茫人海中。
陈建国和专案组几乎走遍了河南的每一个县城。
他们知道,这对表兄弟很可能会以木匠的身份继续谋生。
每到一个地方,他们都要走访当地的建筑工地,
但线索总是断在某个工头那里:"有这么两个人,干活儿很麻利,但三个月前就走了,说是去南方。"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