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内涵知识→尽在本文后半部分......一定要看完呦!)
《周郑交质》出自《左传·隐公三年》,是《古文观止》中选录的一篇重要历史散文,是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重要事件,它标志着周王室与诸侯国之间传统政治信任关系的破裂,预示着春秋时期政治格局的根本性变化。这一事件发生在公元前720年,周平王与郑庄公通过交换人质的方式来维系表面的政治互信,实则反映了双方深刻的信任危机。本文将对全文进行逐句详解,分析其历史背景、文字含义及深层政治寓意。旨在通过对这一事件的深度解析,揭示春秋初期政治权力结构变迁的内在逻辑。
![]()
第一段: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1.“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
郑武公:名掘突,郑国第二代君主,在位期间辅佐周平王东迁,有功于王室。
庄公:即郑庄公,名寤生,武公之子,春秋初期著名政治家,被称为“春秋小霸”。
平王:周平王,名宜臼,东周第一代天子,公元前770-前720年在位。
卿士:周王室最高执政官,相当于后世的宰相。
郑武公和其子郑庄公先后担任周平王的卿士,执掌王室大权。这表明郑国在周王室中地位显赫,也暗示周王室对强势诸侯的依赖。
2.“王贰于虢,郑伯怨王。”
贰于虢:贰,有二心;虢,指西虢国君。此处指周平王想分政于西虢国君,削弱郑庄公的权力。
郑伯:即郑庄公,郑国属伯爵。
周平王暗中准备将部分权力交给西虢国君,郑庄公因此对周平王产生怨恨。这反映了周王试图制衡郑国势力,而郑国则不满权力被分割。
3.“王曰:'无之。'”
周平王否认有分权于虢的意图。这种否认可能是出于对郑国强势的畏惧,显示了王权的软弱。
4.“故周、郑交质。”
交质:交换人质。古代国家或贵族间为取信对方而互派人质。
由于互不信任,周王室和郑国通过交换人质来维持关系。这一行为本身就有违礼制,因为按照周礼,只有诸侯对天子有义务,天子不应与诸侯平等交质。
5.“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