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 卷一
第6章“臧哀伯谏纳郜鼎”
公元前710年,宋国的太宰华都杀死了宋国大臣孔父嘉,占有了他的妻子,之后又杀害宋殇公,立宋殇公的儿子公子冯做了国君。这年三月,齐、鲁、郑、陈四国承认了华都的新政权。华都为拉拢四国,就向四国行贿。其中,鲁国得到的贿赂是郜鼎。鲁国大臣臧哀伯担心鲁国接受郜鼎不合礼,便向鲁桓公劝谏,指出这是“非礼”的行为。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
郜(ɡào):国名,在今山东城武东南。
鲁桓公二年夏四月,鲁桓公从宋国取得原属郜国的大鼎,并安放在太庙里,这是不合于礼的。
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纮、,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火、龙、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鸾、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
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
臧哀伯:鲁国大夫。清庙:即太庙。大路:天子祭祀时用的车。越(kuò)席:蒲草席。大羹(tài):古代祭祀时用的肉汁。不致:不放调味品。粢(zī)食:此处特指祭祀用的谷物。衮(ɡǔn):古代帝王及上公穿的绘有龙的礼服。冕:古代帝王及上公所戴的礼帽。黻(fú):古代祭服的蔽膝,用熟皮做成。珽(tǐnɡ):古代帝王所持的玉笏,又称大圭。幅:即缠腿的布。舄(xì):重木底鞋(古时最尊贵的鞋,多为帝王或大臣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