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暂停美国大豆采购后,美国的库存已堆积如山。特朗普此时向中国提出请求,可见他对华有事相求。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中国做出这一决定?而美国又为何陷入这样的困境?
目前,美国大豆出口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根据赞纳农业对冲公司分析师的数据,截至7月24日,美国今年的大豆出口量创下20年来的新低,销量仅为300多万吨,较去年同期下降12%。其中,作为美国最大买家的中国,在2025年度的大豆订单上,至今未有任何新进展。
![]()
巴西大豆的压倒性优势:天时地利下的市场选择
这场让美国大豆陷入滞销困境的转折,其实早有伏笔。巴西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生产国,近年来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规模化种植优势,正在改写全球大豆贸易格局。2024-2025农业年度,巴西大豆产量预计达到1.695亿吨,同比激增14.7%,出口量更是有望突破1.06亿吨的历史峰值。这种爆发式增长的背后,是亚马逊流域肥沃的黑土地、全年充沛的降水,以及现代化农业机械的普及。当美国中西部还在为春寒导致的播种延迟发愁时,巴西农户已经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实现了精准施肥,每公顷大豆产量比美国平均水平高出15%以上。
![]()
价格优势则是更直接的市场杠杆。由于巴西大豆种植成本比美国低12%,加上2025年上半年人民币兑雷亚尔汇率走强,中国企业采购巴西大豆的到岸价每蒲式耳比美豆便宜0.8美元。这种价差在大宗商品贸易中足以颠覆市场选择——2025年6月,中国从巴西进口大豆1062万吨,占当月进口总量的86.6%,而美国大豆的市场份额萎缩至不足5%。更关键的是,巴西通过扩建桑托斯港等基础设施,将大豆从农场到中国港口的运输时间缩短至28天,比美国墨西哥湾航线快一周以上,这对于依赖即时供应链的中国饲料企业来说,无疑是更具吸引力的选项。
![]()
中美贸易摩擦的持续发酵,让巴西的优势进一步放大。2025年4月,特朗普政府单方面实施“对等关税”政策,对华大豆加征145%的惩罚性关税,直接导致美豆到岸价飙升至680美元/吨,比巴西豆高出近200美元。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即便支付巴西大豆的海运溢价,综合成本仍比采购美豆低18%。数据显示,仅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从巴西采购的大豆就达到1800万吨,同比激增20%,创下单季进口纪录。这种市场选择的背后,既是企业对成本的敏感反应,也是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分散风险的战略布局。
![]()
中美关税博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特朗普政府或许没有想到,他们精心设计的关税大棒,最终却砸在了美国农民的脚上。2025年4月9日生效的“对等关税”政策,本意是通过施压迫使中国扩大农产品采购,结果却适得其反。中国迅速采取反制措施,将美国大豆的进口关税从34%提高至125%,这让每吨美豆的进口成本增加了320美元。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2025年1-7月,美国大豆出口量同比暴跌12%,其中对中国出口几乎停滞,而巴西却趁机填补了这一空缺,对华出口额同比增长23%。
![]()
这场关税博弈的本质,是美国试图用政治手段扭曲市场规律。特朗普在8月10日的社交媒体呼吁中,要求中国将大豆订单“翻两番”,以减少贸易逆差,这种近乎胁迫的方式反而暴露了美国的被动。事实上,中国在2020年签署的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中,已承诺在2021-2022年采购365亿美元美国农产品,但美方却未能兑现技术转让和市场准入承诺,导致协议执行陷入僵局。如今美国单方面加税,不仅违背了协议精神,更让中国企业对长期合作失去信心。
![]()
截至2025年7月,美国大豆库存已攀升至2.95亿蒲式耳,接近2017年贸易战爆发前的水平,而价格却跌至每蒲式耳12美元,较峰值下跌35%。在艾奥瓦州,豆农们不得不将过剩的大豆储存到临时搭建的铁皮仓库里,每蒲式耳的仓储成本高达0.15美元,这让原本利润率就不高的种植业雪上加霜。更严峻的是,由于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引发全球贸易伙伴的连锁反制,美国大豆在欧盟、东南亚等传统市场的份额也在流失,形成“四面楚歌”的局面。
![]()
中国需求升级:从依赖进口到自主可控
中国暂停美国大豆采购的背后,是一场静悄悄的农业革命。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大豆产量达到2084万吨,连续两年刷新历史纪录,而2025年预计将增至2117万吨,自给率从15%提升至18%。这种增长并非单纯依靠面积扩张,而是通过科技赋能实现的质的飞跃。在黑龙江省,农业专家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出的“东生79”品种,亩产突破300公斤,比传统品种增产25%;在黄淮海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在保证玉米产量的同时,每亩额外收获84公斤大豆,这种技术已推广至2016万亩土地。
![]()
需求端的结构性变化同样关键。随着中国畜牧业向集约化转型,低蛋白饲料技术的普及正在改写豆粕消费格局。牧原股份等龙头企业通过添加合成氨基酸,将生猪饲料中的豆粕比例从20%降至12%,仅此一项就使全国豆粕年需求量减少500万吨。这种技术革新不仅降低了对进口大豆的依赖,还减少了养殖业的氮排放,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与此同时,中国食用油消费结构也在升级,菜籽油、葵花籽油等替代品的市场份额从2018年的35%提升至2025年的48%,进一步分流了大豆需求。
![]()
进口多元化战略则是这场变革的另一支柱。除了巴西,中国与阿根廷签署的大豆采购协议将年供应量提升至1200万吨,还通过“一带一路”合作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建立了500万亩大豆种植基地。这种布局让中国在全球大豆供应链中的议价权显著增强——2025年上半年,中国大豆进口量同比减少10%,但采购成本下降15%,实现了“减量提质”的目标。更重要的是,这种战略调整让中国在面对国际政治风险时有了更大的回旋余地,中国的粮食安全,最终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
结语:市场的选择从不相信眼泪
美国大豆的滞销困境,本质上是市场规律对政治操弄的一次清算。当巴西的大豆船源源不断驶入中国港口,当中国农田里的大豆苗茁壮成长,这场贸易变局正在告诉世界: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任何试图用关税壁垒阻挡市场趋势的行为,最终都将被历史的洪流冲刷得干干净净。对于美国而言,或许应该放下“美国优先”的傲慢,重新审视那个古老的商业法则:合作共赢,永远比零和博弈更有生命力。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