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司马错论伐蜀《战国策》

分享至

在战国中后期的历史舞台上,秦国已经崭露头角,统一天下的形势日渐明朗。在这个关键的历史节点上,秦惠王与他的大臣们开始商议统一天下的大计。其中,张仪和司马错是两位具有代表性的重臣,他们各自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为秦国的未来发展献计献策。

张仪的主张是“诛周王之罪,侵楚魏之地”。他的方案着眼于直接对周边弱小国家采取强硬措施,既惩罚周王室的违抗行为,又侵占楚魏等国的土地。这一方案的实施将使秦国四面树敌,引发强烈的抵抗和反感,过于霸道的行径可能会使统一天下的进程变得困难重重。



相比之下,司马错提出了完全不同的方案。他认为,秦国应该首先经略西蜀,稳扎稳打,逐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在这个过程中,秦国可以积累足够的资本和资源,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坚实的基础。这种策略相对温和,能够减少不必要的敌对和冲突,为统一天下的长远目标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秦惠王深知,选择正确的策略对于秦国的未来至关重要。他权衡了两种方案的利弊,仔细考量了各种因素,最终决定采纳司马错的策略。这一决策不仅体现了秦惠王的智慧和胆识,也反映出他对于国家长远发展的深刻理解和规划。

事实证明,秦惠王的选择是非常明智的。在司马错的策略指导下,秦国逐步实现了统一六国的目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这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秦惠王对于国家发展的远见卓识,也彰显出司马错策略的正确性和优越性。

在历史的进程中,秦国的统一对于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础,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的交流。同时,秦国的统一也改变了诸侯割据、战争频繁的局面,为中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创造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张仪和司马错的不同方案所代表的不同思路。张仪的主张虽然看似霸气十足,但却容易引发强烈的反感和阻力,实行的难度较大。而司马错的方案则更加稳健和务实,注重积累实力和资源,为统一天下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通过这段历史故事,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宝贵的启示。首先,在制定策略时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权衡利弊得失。其次,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最后,要善于倾听和吸纳不同的意见和建议,择善而从,以实现更加科学和合理的决策。

总之,秦惠王与大臣们商议统一天下的大计是一段充满智慧和策略的历史故事。通过分析和研究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国家治理的智慧。同时,这段历史故事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宝贵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原文】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辕、缑氏之口 ,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狄之长也。敝名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三川:在今河南洛阳一带。屯留:今山西屯留。南郑:在今河南新郑。新城:在今河南伊川西南。宜阳:今河南宜阳。九鼎:古代传说夏禹铸了九个鼎,是夏、商、周三代的传国宝物,象征国家政权。

【译文】司马错与张仪在秦惠王面前争论。司马错主张攻打蜀国,张仪却说:“不如攻打韩国。”秦惠王说:“请让我听听你们的见解吧。”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