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最后一片桥面板吊装完成,由中铁四局承建的世界首座地锚式回转缆悬索桥——济(源)新(安)高速公路黄河大桥全桥贯通。
![]()
![]()
©2025年7月31日,济新高速公路黄河大桥全桥贯通。
作为济新高速公路的重点控制性工程,济新高速公路黄河大桥全长1688.5米,其中主跨555米,成为河南省内最大跨径桥梁。该桥位于黄河小浪底风景区内,穿越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地形地貌复杂,环保要求极高。
![]()
©2021年5月1日,大桥建设前,新安县至济源市两岸通行需要通过轮渡过黄河,公路则需绕山通行约3小时。
为了让大桥对黄河崖壁及水域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工程团队创新性地提出独塔地锚式回转缆悬索桥方案。该方案突破传统悬索桥设计理念,通过单塔支撑与地锚式构造有机结合,有效提升了桥梁跨越能力和结构稳定性。经测算,与传统桥型相比,黄河大桥新桥型不仅能减少土石方开挖,还能节约钢材、缩短工期,在有效保护小浪底风景区生态环境的同时,更好地提升了经济和社会效益。
![]()
©2023年12月12日,大桥主塔封顶,两根巍峨的塔柱矗立黄河之上,遥看对岸山巅。
为了让方案更好地落地实施,项目技术团队与来自全国的桥梁专家反复研讨,并借助模拟实验、仿真预测、三维视图及无人机航拍等现代技术手段,最终探索出钻爆结合桩基成孔、大直径嵌岩桩快速成孔施工等新技术、新工艺,有效减小塔基作业面,提高作业效率。
![]()
©2024年4月30日,先导索呼啸过江,卷扬机轰鸣,工人手势如乐队的指挥棒,一条细线跨越534米天堑,牵出整座大桥的脊梁。
![]()
©2024年6月17日,大桥猫道飞跃天堑,铺设完成。两条横跨南北的雄关漫道打通了关键作业线。
在进行塔柱施工的过程中,现场施工人员发现整个塔身是由18节每节长度为6米的混凝土节段浇筑组合而成的。这些节段的重量非常大,每节都重达数十吨。因此,确保每一节的浇筑精度成为了施工质量控制中的一个关键难点。
![]()
©2025年5月13日,起吊机吊起钢桁梁,在工人的指挥下,这片“红色铠甲”缓缓升空。
![]()
©2025年5月13日,深红的钢桁梁被稳稳的吊装拼接,一节连着一节,仿佛碧波之上弹奏的华章。
为了攻克这一难题,项目团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并最终实施了一套创新监测方法——结合物理定位、实时定位以及精准定位的“三位一体”技术。通过这项技术实时监控塔身节段的浇筑过程,确保每一节的精度都达到设计要求,极大地提升了整个塔柱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
©2025年5月13日,工人进行钢桁梁间刚接作业,为大桥系紧“安全卡扣”。
![]()
©2025年5月13日,红色的吊索仿佛工匠手中的画笔,巧妙的落在与钢桁梁上,与其相连。
让黄河大桥实现单塔独跨,一根长1613米、重约4500吨的回转主缆成为大桥的主要承重构件,这在国内桥梁领域从未有过。该缆是一根复合钢丝主缆,由一根121股、每股127丝高强度平行镀锌——铝合金钢丝组成。为了确保桥梁主缆平稳、准确架设,工程设计及施工团队研发了平曲双滑动面分置的滑动式转索鞍、双向压紧编排方式等6项新技术,实现桥梁建设技术上的创新与突破。
![]()
©2025年7月30日,大桥主缆进行缠丝作业,这条撑起全桥的脊梁正在进行最后的升级。
![]()
©2025年7月31日,千丝万缕的钢索缠绕在塔柱之上,拉直了桥梁的脊背。
![]()
©2025年7月31日,大桥最后一块桥面板精准落位,这条红色钢铁巨龙完成了最后的拼图。
济新高速公路全长47.961公里,是河南省高速公路“13445工程”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其中,中铁四局承建的1标管段全长19.44公里,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路基、桥梁、涵洞、隧道和黄河大桥等工程。目前,项目已完成百分之九十的施工任务,正在向着年底通车的目标稳步推进。
![]()
©2025年7月31日,俯瞰之下,济新高速公路黄河大桥如卧龙盘旋,横亘于黄河上,穿行在山脉间。
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河南省高速路网结构,增强郑州都市圈、洛阳副中心城市辐射能力,缩短黄河两岸各城市间的时空距离,带动沿线旅游资源发展,对改善民生,统筹城乡和区域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铁四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