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让自己更细心?王阳明“心学”智慧: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分享至



事事精细成就百事,时时精细成就一生

“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王阳明

对于世间万物来说,大与小的概念都不尽相同。地球很大,但跟银河系比起来就是九牛一毛了;一片树叶很小,但对于一只蚂蚁来说它就是一个大的广场了。在很多人看来成功就是做大事,但同时又不屑于做小事。俗话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同样的道理,小事不做何以成大事!

正德元年(1506年),由于受到宦官刘瑾的排挤,王阳明被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与繁华的京城相比,龙场这个蛮荒之地,用穷山恶水来形容也不为过,方圆几百里少有人烟。可是王阳明并没有因为龙场是个小地方就从此士气不振,在他眼里:“天下之大,何事不可为?”他认为在这个小地方,也一样能有作为。的确就是在龙场任职期间,他悟出了“道”,也就是心学的核心内容。

王阳明在龙场这样的小地方却悟出了大道理;大事虽然大,但也要从小事做起,把小事做到极致了自然成就了大事。粒米中藏须弥山,许多不起眼的人、事、物有着不可限量的能量。小砂石可以建高楼;小火星可以燎原;小小微笑可以散播欢喜与爱,所以,“小”中往往蕴含有无穷的力量。任何一小步都有可能成就前途的一大步,再小的事情如果能够做到极致就能成就大事。

注荼半托迦尊者在众罗汉中最神通。一次佛被外道加害,魔王把山压过来,注荼半托迦尊者在后面一指,就把山推开了。拥有如此神通的尊者,幼年时却是一个非常愚笨的孩子。

注荼半托迦尊者愚笨到了让人无可奈何的程度。老师教他念“悉达摩”,教他“悉达”时他忘了“摩”;教“摩”时,他忘前边的“悉达”。老师对注荼半托迦的父母说,他宁愿去教其他的婆罗门人家的孩子,也不愿把时间花在这一个学生身上。

注荼半托迦的父母只好把他送到一位吠陀教师那里。在那儿,老师又教他念“奥玛普”几个字,但他也学不会,教师只好叫他的父母另请高明。

注荼半托迦有位哥哥半托迦,很聪明并博学有礼。机缘之下,兄弟二人遇到一些佛陀的弟子,不久,哥哥就出家为比丘,注荼半托迦被认为太笨不适于出家,只好独自住在附近。

一天,哥哥半托迦和其他的人结伴到室罗伐悉底城去朝拜释迦牟尼佛,很多人都跟去看热闹。注荼半托迦也混在人群里,恰好被半托迦看见,半托迦问注荼半托迦道:“你现在以什么为生呢?”

注荼半托迦回答:“无以为生,生活异常艰难。”

半托迦又问:“你想出家为僧吗?”

“像我这样的愚笨之人,如何能渴望加入殊胜的佛陀僧团呢?我甚至连最简单的偈颂也记不住,每个人都知道我愚笨无比。”注荼半托迦说。

半托迦对弟弟说:“习学佛法不分种姓、贵贱和智力,最重要的是遵循佛陀的教义,并付诸实践。如果你真心诚意地想成为僧人,那么你就能做到。”

注荼半托迦很恭敬地来到佛陀及其弟子阿难面前,全知的佛陀洞悉注荼半托迦谦卑和纯净的心,就要阿难尊者为注荼半托迦剃度出家。

阿难教注荼半托迦一个偈颂:“诸恶莫作,使自己免于邪恶的思想;众善奉行,莫执自我,正念、正知、正命,则能免于伤害、烦恼,这就是诸佛教示。”

三个月后,注荼半托迦仍然记不住这个简单的偈子,而所有其他的新出家众早就把整章经典背熟了,就连当地的牧羊人也都熟知这简单的偈颂和好几个其他的偈子。

最后,佛陀只好亲自教他。佛陀要打扫寺院来清除业障,同时要边扫边念诵、思考“扫帚”二字。

虽是极其简单的两个字,注荼半托迦依然是记前忘后、记后忘前,想到“扫”就忘了“帚”,想到“帚”就忘了“扫”,因此苦恼不堪。于是佛陀慈悲地告诉他:“‘扫帚’的意义就是去除尘垢。想想看,你诵‘扫帚’二字的目的是什么呢?”注荼半托迦依佛陀的教导思忖着:“什么是尘垢呢?灰土瓦砾是尘垢;什么是去除呢?去除就是清净。所以佛陀是在提醒我们,除了扫除外面的尘垢外,还要去除心中的尘垢,烦恼除尽,智慧自然就会开显。”注荼半托迦就这样不断地重虑缘真,最后一念相应慧,手执扫帚透视幻象而证得开悟,终于证得阿罗汉果。

从小事做起

任何一件小事都不能言其小,也不能厌其微,而要尽力去做,用心去做,力争把每一件小事做到位、做好、做精致。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