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梗、卒中在心血管内科都是比较棘手的“大病”,而它们的罪魁祸首就是“动脉粥样硬化”。为了便于大家更好地了解,今天我将详细地介绍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的一种重要类型,它的发生与发展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之所以用“粥样”二字,是因为在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中,积聚于动脉内膜的黄色脂质点和条纹,就像散布在动脉血管壁上的小米粥一样,非常形象地概括了其容易破裂、出血进而形成血栓的特性。
作者:汪芳来源:汪芳心视界
动脉粥样硬化的4个阶段
1.脂纹期
脂纹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阶段,以“脂质代谢异常”和“炎症反应启动”为核心。
所谓“脂纹”,就是指血管内膜上因脂质沉积形成的黄色条纹。从几毫米大小的“黄色脂质点”,逐渐发展成长达数厘米的“黄色脂质条纹”,相对较平坦或稍高出内膜,就像刷了一层“黄色油漆”。
在光镜下观察,脂纹处的内皮细胞下面充斥着大量“泡沫细胞”。
脂纹期一般无明显症状,受不同因素作用,脂纹可消退、稳定不变或继续发展。
2.纤维斑块期
起初为隆起于内膜表面的“灰黄色斑块”,随着斑块表层的胶原纤维不断增加和玻璃样变,斑块逐渐变为瓷白色,形似“蜡滴”状。
光镜下,“蜡滴”自上而下包含三层结构:①纤维帽,②脂质区,③基底部。
所谓“纤维帽”,就是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细胞外基质和蛋白聚糖等成分糅杂到一起,形成的一顶覆盖在脂纹处的“帽子”。当胶原纤维和细胞外基质含量比较高的时候,纤维帽会比较坚固。
纤维帽“既好又坏”,说它“好”,是因为纤维帽包裹着脂质核心,防止其溢出进入血液;说它“坏”,是因为纤维帽结构一旦形成,将会使得血管壁变硬、弹性减退。
一旦进入纤维斑块期,将是不可逆的。
3.粥样斑块期
肉眼观察,为明显隆起于内膜表面的“黄疙瘩”。
粥样斑块是由很多个纤维斑块融合在一起,不断长大演变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斑块内部的泡沫细胞坏死崩解,释放出许多溶酶,促使其他细胞也跟着坏死。因此,光镜下粥样斑块的深部为大量无定形的坏死物质。粥样斑块既向管腔内凸出,又往血管深层驻扎,轻易是掉不下来的。
随着动脉硬化加重,粥样斑块越来越大,覆盖其上的“纤维帽”会变得越来越薄,整体就像一只皮薄馅大的“饺子”。
4.斑块继发病变期
这一阶段可以有多种病变出现,常见的有斑块破裂、斑块内出血、血栓形成和钙化等。
斑块一旦破裂,里面的粥样物质就会流入血液,血小板迅速聚集形成血栓,进而造成相应器官缺血性坏死,大部分急性心梗都是由这个原因引起的。
斑块内出血则是因为斑块周围有新生血管,它们缺乏完整的基底膜,导致其极易受到有害因素的损伤,造成血管破裂。斑块内出血可能会阻塞血管、中断血流,导致急性发病。
钙化是因为钙盐不断沉积于粥样坏死物质及纤维帽内,使得动脉壁变硬、变脆。
从上述四个阶段不难看出,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
粥样硬化出现在大动脉,一般不会影响血流;但在中等肌性动脉,如冠状动脉和脑动脉,斑块及其继发性病变都会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引起组织坏死。
处于脂纹期和纤维斑块期时,患者一般不会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即使检查也难以发现斑块。当进入粥样斑块期,特别是斑块导致血管狭窄>75%时,患者容易出现劳累后胸闷、胸痛,走路时下肢疼痛、头晕、头痛等症状,需要及时到心血管内科就诊。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