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过半,孩子们即将迎来开学。
这两个月,我身边有很多家长都加入了转轨大军,朋友圈里不少人都在晒新学校offer。
同时,我也接触到不少“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跟风选校的家长,让孩子进退两难……
![]()
突击一个月,拿三所学校offer
前几天,Leo妈妈发给我一条语音,说孩子被上海的一梯队学校录取了,马上就要去新学校报到。
这个孩子之前在体制内读书,成绩不错,大考基本能保持在学年前30名。但是到了初三,突然松了劲儿。
妈妈说,孩子喜欢摄影,常常自己端着相机出去采风,还喜欢拼乐高,常常一琢磨就是好几个小时。
可从初二开始,发展业余爱好的时间越来越少。
连续两次排名下滑后,孩子越来越焦虑,什么都做不好。
“转轨”是一家三口坐在客厅聊了一晚,一拍即合的决定。
![]()
图源 | pexels
由于Leo的基础比较好,只突击了一个月的英文,报名三所国际学校,全都拿到了offer。
A学校:以小班教学见长,陪伴式教学,重学术
B学校:艺术气息浓厚,文化多元,外教比例高
C学校:集团办学,在校生人数多,社团丰富
最终,Leo选了C学校。
妈妈说,Leo性格外向,喜欢交友,而且梦想是组建一个摄影社团,虽然每个学校都很棒,但C学校最适合孩子。
很多人都说这孩子运气真好,突击一个月就“中”了。
但我深知,运气背后,是全家人的精心筹划:把“孩子要什么”和“学校有什么”一点点对上了。
过程中——
明确的目标感
对学校了如指掌
精准突破孩子的薄弱项
把握升学时机
心理调试
这些条件缺一不可。
![]()
图源 | pexels
为什么说现在有很多家长是“跟风”选校呢?
问题就在于:选校、转轨的时候,连以上几个最基本的问题都没有解决。
![]()
名校offer到手,孩子却说想逃跑
有家长向我诉苦,说如今名校的宣传界线比较模糊。
的确。比如在不同的榜单里(US.News、QS、THE、软科),名校的排名差距挺大的,通常情况下,学校都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排名作为自己的升学成果。
而且,录取数量≠每个学生的去向。
有些学校斩获的多枚亮眼offer,可能出自同一个学生之手。比如从海外回流到某学校的Z同学,今年拿到了1枚藤校、1枚加州大学和2枚TOP10文理学院的录取。
这些“障眼法”,让不少家长陷入盲选的怪圈。
![]()
图源 | pexels
这半年,我也见了一些“踩坑”的家庭,Ramon妈妈就是其中一个。
Ramon去年转去了一所上海比较热门的国际学校。
Ramon妈妈说:“当时看朋友把孩子送进去了,而且宣传册上面写每年都有牛剑录取,毕业生个个都能进世界50,脑子一热就定了。”
Ramon和Leo的情况不同,性格比较内向,做事有点拖沓,在体制内学校,他成绩中等偏上,作业也能按时完成,就是慢了点。
转校第一周,Ramon就跟妈妈说“不太舒服,想要逃跑”。妈妈以为是换环境不适应,说“过两周就好了”,没当回事。
直到后来做家校沟通的时候,妈妈才发现,孩子的英文跟同学相比,差距有点大。
![]()
图源 | pexels
Ramon的英文不算差,但读英文原版教材得边查词典边看,别人一小时能看完的章节,他得花两小时;同学写论文时能直接引用英文文献,他得先把文献翻译成中文琢磨透,再翻回英文写。
但重点在于,孩子的自律性不够强,没什么目标感。
学校每周都有几节“空课”,别的孩子要么和同学三五结伴去自习,要么去社团参加小组活动,Ramon却只想一个人静静坐着。
妈妈这才意识到,孩子可能“卡进了不合脚的鞋子里”。
这种情况的孩子,可能更适合“个人学校”:一个学科班只有5-6人,每个学生都配备专属导师,一对一辅导,给予更强的关注度,能够快速提升学术。
选校的时候,最怕家长把学校的“名气”当成“适合”的标准。
就像买衣服的时候只看款式,没看尺码——穿不上才知道买错了。
![]()
这个时代的升学逻辑
“跟风”转学的问题,说到底还是因为一个“卷”字。
世外教育集团总裁徐俭曾经在演讲中提出,“卷”,是很多人不得已的选择——
有人选择“卷”得更早,从学前班就抓学科学习,想通过“提前学”获得先发优势;
有人选择“卷”得更晚,督促孩子从清晨学到深夜,取得更高分数。
家长们常常把读书、升学的弦绷得紧紧的,片刻不敢停歇……
如今,国际教育正从“精英化”向“普适化”转型。
想要把握国际教育红利的家长,若不改变底层教育思路,无论转去哪所学校,选择哪种教育模式,恐怕都是徒劳。
![]()
图源 | pexels
就像Leo妈妈,先算清“孩子要什么”,再找“学校有什么”;
而Ramon妈妈恰恰是反过来的——只看 “学校光环”,没问 “孩子能否接得住”。
前段时间,#高分考生拒绝清北#的新闻频上热搜。
江西某中学的三名高考生,放弃填报清华、北大的冷门专业,选择报考其他985学校的热门专业。
这其实也在释放一个信号:无论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大家开始慢慢走出名校光环下的“唯排名论”了。
有人选了更实用、更好就业的赛道。
有人坚持从兴趣出发,选择了自己热爱的专业。
这三个拒报清北的孩子,不是不优秀,而是更清楚 “什么适合自己”。
![]()
图源 | pexels
美国经济学家统计的数据也佐证了这一点:从 2011 年至今,美国传统四年制大学的人数减少了200万。截至 2025 年,大学生每年的辍学率高达 32.9%。
其中有一部分学生转到职业学校学技术,去年社区学院(以职业为重点)的入学人数增长了 16%。
我有个朋友,孩子在美国读大二,今年就转去社区学院学烘焙了,说 “对着烤箱比对着化学公式更踏实”。
为孩子选校劳心劳力的家长,不妨先拉着他坐下来聊聊:孩子提起什么事情眼里有光。这比研究任何学校的宣传册都有效。
选校申请有盲区
如何给孩子做教育规划
第八届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
2025“模塑申城杯”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大赛
将于2025年11月1日
在上海浦东嘉里大酒店隆重举办
汇聚全球国际教育资源
邀请上岸学子分享宝贵经验
还有校长、教育专家解析真实案例
![]()
![]()
当天还将同步举办
2025年“模塑申城杯”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大赛
邀您和孩子零距离体验最新AI应用成果
![]()
![]()
识码领取入场券
点击下方卡片立即关注
专注国际教育18年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