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篇青葱岁月之一一
我的家乡
距宁海县城五十里的北乡,有个小村庄叫万家,万家百来户人家,近三百人口。全村大都姓万,分上万、下万两个自然村。上万较大,占了大约三分之二,座落在上首,村前有一座小山,还有一堵大墙围着,相对独立;下万较小,仅只十几户人家,从东到西有上道地、中央道地和下道地,每个道地早年都是四合院,坐北是主房,东西是厢房,南面中间有一头大阊门。上道地和中央道地住着大概各有七八户人家,道地里都是亲份内的叔伯兄弟,唯有下道地几经沧桑,解放后就只剩下我父亲一户人家,整个道地除了坐北朝南的七间小屋一字排开,其他房屋都变成了园地,东面是远房亲戚的苎麻地,南边种着堂伯家的两株橘树,西边是我家的菜园子,唯有园地的围墙尚能证明,这里曾经是房子。大阊门早倒坍了,但残垣仍在,依稀还能寻到痕迹。
![]()
万家村靠山傍海,地处宁海茶山北麓,象山港尾的石门岙。石门岙绵延十五里地,三面环山,东面接壤象山,古有驿道与象山县连接。南面山势峻峭,摩柱头、笔岩尖、白岩尖诸峰林立,北面山势低缓,山脊状如一条长龙,东头西尾横卧着,一直延伸到海边。西面是象山港双港埠头,与峡山隔海相望。石门岙东高西低,是侵蚀而成的谷地,美丽肥沃,千百年来,祖先们在这块土地上休养生息,特别是南宋之后,迁徙到这里的人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里袁、外袁、岙潘、葛家、沈家、胡家、叶家、万家、毛洋、后洋、马家等以族姓聚居为特征的村庄。万姓的祖先选择了一块坐北朝南,冬暖夏凉的风水宝地,村庄紧靠北面山脚,村前是一片开阔的平地,平地的对面是一条自东向西流过的母亲河一一石门溪,这条溪虽然脾气粗暴,一会瀑涨,一会断流,却哺育了世世代代的岙里百姓。万家的祖先们靠着这条母亲河,慢慢把这片土地开垦成足以让万姓子孙生活不苦、生存无虞、生命永续的"万家洋畈"。
万家洋畈,方圆不过一里地,但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族谱记载,民国时期万家村出了一个叫财哥的能人,他带领全村人兴修农田水利,筑水库,挖水井,造良田,解决了万家洋畈每年旱涝不保收的局面,从此,一座从石门溪拦截而建的地下水库源源不断地把溪水引向稻田。为了防止石门溪断流,每三到五丘稻田之间都挖了一口水井,每口水井旁都种上一棵伞形的裙子树,树旁搭起丅形的拗棚。这拗棚是用来拗水的,这裙子树是劳作之后用作遮阴休憇的。当遭遇大旱,地下水库没有水的时候,井水就被一桶桶地从井里拗上来,倒进稻田里。井水见底了,或者拗累了,就歇下来,躺在裙子树下休息会儿。
冬去春来,四季更替,景色变幻,美不胜收。春天万象更新,田野里油菜花草籽花如满天繁星,开遍大地;夏天一派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景象,让人充满生命的希望;秋天遍地黄澄澄金灿灿的稻浪,沉甸甸的稻穗昭示着丰收的喜悦;冬天绿油油的冬麦苗覆盖着田野,把大地点缀得生气盎然,满天成群结队的乌鸦串着蟠桃乌黑黑一片腾飞在空中,偶尔的大雪又使大地变得银装素裹、分外妖娆。生活在这等静谧的乡村,是何等惬意的田园生活呀!
![]()
民间有传说万氏家族是方孝孺的后代,说万姓是由方姓改过来的。大儒方孝孺是宁海溪上方人,旧属堠城里,离万家不到十里地,明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逊志斋集》,明建文帝四年,燕王朱棣以靖难之名推翻建文帝篡夺皇位,召方孝孺起草登基昭书,方孝孺拒不服从,曰:灭我十族又如何?朱棣恼羞成怒,真的杀了方氏家属和学生共计873人,酿成千古惨案。但听说并未赶尽杀绝,还是有漏网之鱼。相传有一个方家怀孕的媳妇刚好出门,消息传来,赶紧躲了起来,侥幸逃过一劫,后来就隐居到石门岙,生下方氏遗子,方家媳妇为了防止朝廷追杀,她决定把"方"字头上一点去掉,改为"万"姓,万家村由此而来。
但这绝对是万家人的杜撰,没有半点的依据,犹如相传万家曾出了个万家娘娘一样不可相信。试想万姓的“万”字,繁体字写作“萬”,而“方”字一直都写成“方“字,从来没有变过,可见不是一般的无稽之谈。
万家真实的历史,据父辈们说,是南宋年间从江西省南昌迁徙而来,祖太公的坟至今仍在大佳何文昌阁旁,族人每年都要去祭拜。但期间的变迁已经没有留下任何族谱反映万家的变迁,更没有方志记载这个小姓家族。听祖辈口口相传下来的说法,万姓原来也是个大族,万家是个大村,那么是什么朝代、什么原因才造成后来仅存百来户人家?是天灾还是人祸才造成人口骤降?已经无从考证。当然,如果你若不相信,村里一些好事的老人就会带你到村的周边,指着这指着那,说这是旧屋址,那是旧道地,这块地曾是大户人家住的四合院,那块地曾是宗祠庙堂,你循着老人的指点,仔细寻踪觅迹,隐隐约约真的也能找到好多处这样的遗迹来,其范围比起如今的村要广得多,格局要大得多,而且感觉这样的遗迹,年代应该很久远了。
有两件事老人是经常要说的,一代一代,口口相传,下一辈的人,从小就听得倒背如流,耳熟能详。一件是值得子孙炫耀的事,说清朝道光年间,有一年久旱无雨,田地开裂,秧苗枯萎,眼看是颗粒无收了。怎么办呢?求雨!万姓族长太公请了法师,带着族人一路三跪九叩,到茶山脚下的涨坑村龙宫求雨,祈求茶山老龙慈悲,救万民于水火之中。据说,这茶山老龙并非善茬,他有相好在象山,“茶山公公,象山婆婆在叫嘞!”,象山婆婆只要一声呼唤,雨就下到了象山。可这天或许茶山老龙心情好,或许被虔诚的感动,总之求雨队伍行至半路,忽然乌云骤起,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整整下了三天三夜哪!旱情解除了,万家太公也出名了,成了全石门岙的有功之人,万姓子孙也跟着沾了族长太公的光。可惜的是,族长太公因求雨而淋坏身体,得了伤寒,从此一病不起,离开人世。
另一件是令人撕肝裂肺、难以挥之即去的痛心往事。和现在一样,村民们为了生计,常常利用农闲季节出去打工。那时,桥头胡涨家溪村有一个金姓老板办了一家工厂,专门生产白炭工业用品,远销宁波、上海一带,供市民烧饭、取暖之用。工人的主要活儿就是“劈白柴”,“劈白柴”是苦力活,每天起早上山砍树,下午背至厂里,锯成短短的树段,劈成细细的柴爿,待柴爿晒干后再烧成白炭,装到包装箱里,最后运往城市卖掉。万家人勤劳,很多人农闲季节就去干这样的活,赚点油盐酱醋小钱。民国三十三年的一个冬天,已经是快过年的日子,万家几十个在涨家溪“劈白柴”的青壮年一起回家,他们怀揣铜钱,想着可以让妻儿过个安稳年,脸上漾溢着笑意。但想不到的是,他们从薛岙道头下船,刚开出不久,小船撑不住重量,船底突然出现漏水,大家拼命地往外舀水,但仍然无济于事。船至深水中央时,“嘭”地一声,船体顷刻分解成两半,几十个人全部落水。薛岙渔民见状,组织全力抢救,捞上了几个人,仍有十八个人在这次沉船事件中丧生。都是青壮年呀,家里的顶梁柱哪,有好几对还是父子和兄弟,就这样毫无征兆地走了!那时的万家村,十八口棺材摆在村头,整个村庄笼罩在一片悲伤之中,遍地哀嚎,痛不欲生,惊天动地。很多家庭从此走向破碎,个别孤儿寡母远嫁他乡,离开了这块伤心地。这是万家人三生三世的痛啊!
薛岙港沉船事件,死了那么多壮劳动力,便万家村元气大伤,好在万家人坚强自立,勤劳勇敢,慢慢从伤痛的阴影中走出来。现在八十多年过去了,幸存下来的人早已作古,当年还在襁褓中的遗孤也已成了耄耋老人,说起往事,表面上已是风轻云淡,但历经丧父的痛苦,曾经的苦难生活,永远留在心中。
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万家村和所有的中国农村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万的大墙早已推倒了,下万三个道地己基本废弃了,截然分开的上万、下万格局打破了,崭新的楼房早已把上下万串连在一起,过去的穷山恶水变成了青山绿水,所在的石门岙蝶变成网红打卡地正学乡村艺术谷。
有幸的是,1961年1月,农历庚子年十二月初一,我降生在下万家下道地一个普通家庭里,万家成了我的家乡地。
- End -
乡土宁海公益平台
@关注我们就是最大的支持@
对话主编请加微信:
□ 来源 砚边灯火
□ 文章:万吉良
□ 图片:网络
□ 编排:天姥老人
□ 审核:水东居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