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们,中午好。
越长大越理解什么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东北同事惊讶于我们浙江人年近三十岁还有门禁;
晚上超过十点不回家就会遭到爸妈的夺命连环call。
![]()
我感叹于东北同事年过三十,不管是打工返乡,还是出门遛弯;
无论是红眼航班,还是白日天光,爸妈都一定会亲自来接她回家。
![]()
你可能会觉得“接孩子回家”这点事有什么可稀奇的?
我也是了解了才知道:
东北人是真把接孩子当个事儿办。
![]()
在其他地方,接孩子可能是件再普通不过的日常小事,压根不值得单独拎出来讲一讲;
但搁东北,接孩子就是头等大事。
一切人情世故都要给接孩子的让路。
![]()
当你还在为自己如何合法使用年假发愁,挖空心思都找不出一个能让领导满意的借口;
东北人已经把“接孩子”列入了跟单位请假的正当理由。
因为一到日子,领导也得收拾收拾去接孩子。
![]()
众所周知,东北的酒局比老同学的婚礼还难推。
你说一万句“媳妇不让”、“明天还得上班”,眼前的酒杯该满上还是得满上;
但你要说“我得去接我家姑娘”,地方台的春晚都得为你停办。
![]()
别看在东北,但凡是个上学的小孩都会被长辈一口一个“大学生”调侃。
但当你真到了三十五岁,每回从车站、机场出来,还是老远就能看到爸妈举着个手机边录像边开嗓:
“诶呀看看我家大宝贝回来啦”。
下一秒还能在比公司群人数都多的家庭群里看到抱头鼠窜的自己。
![]()
东北跟北京的一大共同点,大概就是遍地都是“孩子”。
四五十岁的中年人说来接孩子,接的是二三十岁的小伙子大姑娘;
七八十岁的老年人说来接孩子,接的是已经当了父母的中年人。
说白了,只要父母健在,从学龄前到绝经前都得接。
![]()
每到节假日,火车站的出站口就乌泱泱站满了人。
但那密密麻麻的并不是黑车司机,而是东北孩子们亲爱的爹地妈咪。
![]()
上海人排队吃brunch,东北人排队接孩子。
家长们一律背着手、三七步、穿着黑色羽绒服,甚至变成了一种景观。
![]()
东北人有个讲究,接孩子必须拖家带口,包括家里的狗。
有的家庭甚至会隆重到要给狗打扮上。
![]()
有网友放假回家,二姨特意借了辆七座车来接他;
理由是不开七座都坐不下那老些人。
要我说二姨还是差点人脉,要不然来的说不定是辆旅游大巴。
![]()
咱也不知道为啥接个人要这么兴师动众,只知道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家里凡是走得动道的都得到场;
网友的爷爷都犯脑血栓了,最后硬是坐着轮椅来的。
当年大忽悠强行卖拐这事还是整复杂了,忽悠来忽悠去真不如一句“等老了拄着这拐去接你家孩儿”。
![]()
还有网友一落地,发现已经离异的爸妈带着各自的后老伴来接机。
借用东北老一辈常挂在嘴边的话说:这父母一看就仁义。
![]()
虽说能出动的都出动了,但家里还是会留一两个做饭的。
因为东北人有个“上车饺子下车面”的说法,一定要让孩子进门就吃上饭。
![]()
有留守在家的老爷子为了庆祝孩子回家,提前扎上了胰岛素;
没成想火车晚点,孩子他爷都熬成低血糖了也不肯先吃一口饭。
![]()
有人难得一次自个儿从车站回的家,被家里长辈从大年初一夸到了大年初八;
爸妈恨不得把东北文学里所有溢美之词都用在她一人身上。
![]()
可能有朋友要说了,那孩子大老远从外地回来,不管哪里的家长都会接。
但东北家长“接孩子”的执念绝不限定于机场或车站。
在东北,只要没毕业,父母就不会让孩子自己上下学。
![]()
连高中校门口都排着队站满了来接孩子放学的家长;
不知道的还以为是高考考场。
![]()
有老叔怕自己岁数大了,孩子嫌他老,不让接。
为了长期持有接孩子放学的殊荣,特意去割了眼袋。
![]()
有外地朋友去东北看音乐节、演唱会,散场的时候发现门口都是来接孩子的父母。
官方甚至设立了专门的家长等候区。
![]()
多数网友对此都表示很羡慕。
倒不是羡慕回家有人接这件事,而是因为这部分东北家长们丝毫不吝啬对孩子表达爱。
![]()
他们不会觉得,孩子只是孩子,可以随便糊弄;
而是认为孩子永远是孩子,值得一辈子重视。
![]()
东三省地区稀罕小孩这事早就不是什么秘密。
我们有理由怀疑,卖火柴的小女孩要是搁东北都能干上市。
出生在这里的孩子打小就挨夸。
社牛的被夸大方,社恐的被夸稳当,从小没家长接的也会被夸一句闯荡。
哪怕实在没什么可夸的,长辈也会夸一句“这孩子长得有斧(福)”。
![]()
最近网上一个卖雪糕的辽宁小女孩火了。
年仅四岁的小丫头,每天背个雪糕箱出门闯荡。雪糕卖的也不贵,一块一根。
小孩所到之处,听取青中老年版夹子音一片。
小小年纪简历就很漂亮,一天的销售业绩直逼校门口小卖部。
![]()
真碰上不买的,小孩也不卑不亢,还会甜甜说一句“祝你天天开心,拜拜”。
一句话让糖尿病大爷意气用事,当场掏了钱;
牙口不好的叔叔也捧上了场;
钓鱼老哥桌上明明还摆着两瓶水,非说自己正好渴了要买一根雪糕。
![]()
对别人家的小孩如此,更别说自家的孩子。
找小女孩买雪糕的大爷大妈,可能嘴上说的是“行,我给孩子买一根”;
转个身就把雪糕递到了四十岁的“孩子”手上。
![]()
在东北,一个班级拢共才50人,但家长群里聚集了200多人。
进群的除了直系亲属,可能还有孩子的姨奶。
![]()
东北人稀罕孩子的原因也很简单,一家就这么一个。
有的父母舍不得孩子去南方读大学,举家搬到了女儿学校附近开烤肉店。
![]()
或许是为了帮孩子缓释一点儿乡愁。
不少东北家长还会在退休后跟着孩子迁徙,他们告诉孩子:你在哪,家就在哪。
![]()
这几年,社会厌童情绪高涨;
年轻人谈到“婚育”也如临大敌。
人们不自觉地害怕被“孩子”这样的弱者拖累或侵占利益,害怕自己也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
所以当我们看到“守护孩子、托举孩子”仍是东北这片土地上的共识,仿佛看到了阔别已久的“希望”。
网上有东北人说,其实他们也没有做的多好,只不过是做到了初中课本里就教过的那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作者 / 左 拉
编辑 / 奇 妙
设计 / JANE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
后台回复“加群”,进入读者粉丝群
为自己的人生鲜艳上色
先把爱涂上喜欢的颜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