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晨光穿过今雨楼挑高的玻璃穹顶,在瓦灰色展墙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十时整,当展览总策划康新民先生简捷的一句"展览开始"落下,近两百位静候已久的观者如溪流般漫入展厅。
巨幅《奔马图》前聚起的人潮尚未散去,入口处的照片墙又引来新的驻足。这里记录着马铁先生艺术之外的人生轨迹:八十年代求学中国画艺术研究院与李可染、叶浅予、刘勃舒等大家同框的青涩面容,李清照故居门口摆拍时沉思的神情,与老友在画作前的调侃逗乐的鬼脸,专注小孙女的温馨目光……,与展厅中央《金色的额济纳》中的笔触形成奇妙呼应。
瓷板画《牧驼图》前,观者们不约而同地伸手触摸——瓷面上的水墨韵味是怎么形成的?那些先生亲手拉坯烧制的釉里红奔马、青花骆驼群,开片的仿钧窖瓷罐……观众间一阵阵啧啧惊叹!
“原来马老师还画人物?”在马铁先生系列人物画展墙前,连熟悉马老师的人也在发问。马铁先生的人物画不仅造型准确、笔墨简捷,而且十分传神。长弓先生远眺凝思的神情、梁漱溟先生倔强耿直的目光跃然纸上!
诗稿展区部分作品
诗稿、画稿、信札展区的玻璃柜前,人们弯腰辨认着泛黄的八行书纸上一首首五言七言诗,隨手写就的一幅幅形态各异的速写马,不仅记录着先生推敲修改题画诗平仄、韵律的痕迹,也记录着先生孜孜不倦的辛劳和认真严谨的治学精神。主办方代表内蒙古文史馆副馆长陈智阐述了马铁先生作为文史馆资深馆员用手中的画笔为北疆文化传播所做的巨大的贡献,以及此展览对擦亮“北疆文化品牌”的启发意义;策展人郝润平讲述了与马铁先生相交相交的过往,如何用心用情筹划准备这次展览,一方面为广大观众奉献一场艺术盛宴,另一方面以此告慰马铁先生。学术主持廉信先生从师承关系、笔墨特点等方面解读了马先生中国画艺术特色。
近午时份,展厅依然人流不息。与巨幅奔马图合影者不断,画作前追忆的好友连绵。而照片墙前总有驻足的观众,电视里循环播放的《馆员风彩录——马铁篇》不时传出马先生爽朗的笑声,仿佛马铁先生就在身边。等等……相互映照,共同勾勒出一个完整而立体的马铁先生。
阳光西斜,留言薄上:"
云龙远飞驾天马自行空
德艺双馨
天马行空
永远的怀念
怀念马铁先生
您照片里的笑容,我们记住了
……”。
这场没有开幕式的展览,却在每个细节中完成了最动人的艺术对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