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散文】刘鹏程/在西藏雪域的风中打捞传奇

0
分享至





西藏的风,似乎永远裹挟着两种气息:一种是经幡猎猎的神圣,一种是故事沉淀的温热。当车轮碾过雅鲁藏布江的沙砾,当脚步踏入开拉河的原始密林,当目光掠过布达拉宫的金顶,每一寸土地都在低声诉说 —— 这里不仅有雪山圣湖的壮美,更有被时光掩埋的爱恨、自由与生死。于是,我循着传说的踪迹而来,试图在雪域的褶皱里,打捞那些足以让灵魂震颤的传奇。



我是为一本书奔赴广久村的。确切地说,是为《艽野尘梦》里陈渠珍与西原的故事 —— 那本浸着血与泪的回忆录,像一块被高原阳光晒热的藏银,在百年后仍烫得人心脏发紧。

广久村藏在雅鲁藏布江南岸的米瑞乡,三十余户人家依偎着苯日神山的裙裾。在西藏,这已算个像样的村落。我沿江南行时,不断遇见转山的人群,绛红色的僧袍与藏装在山道上流动,大多是昌都与林芝的信众。他们每年来此绕苯日神山转经,经筒转得吱呀响,像在反复叩问:灾祸可散?平安可至?

进了广久村,一位扎着红绳辫的藏族姑娘听说我为西原而来,眼睛亮了亮,执意要做我的翻译。她把我领到西原表侄大卡乔家时,七十多岁的老人正坐在灶边添牛粪,火塘里的酥油茶咕嘟冒泡,香气混着阳光漫了满室。

大卡乔的汉语碎成零星的词,全靠姑娘一句句译。听说我要听西原的事,他从樟木箱里翻出本蓝布封皮的《艽野尘梦》,纸页黄得像秋叶。"这是我阿爸传下来的。" 他用藏语说,指腹摩挲着封面上模糊的字迹。

他说,自己的奶奶是西原父亲的妹妹。"西原没有姊妹兄弟,家里早没人了。" 老人起身推开木窗,窗外几棵老核桃树的虬枝正扫着院墙,"她家房子就在那底下,老地基还在呢。"

"西原从小会唱最好的酒歌,骑最快的马。" 大卡乔的声音慢下来,像在数着经珠回忆,"箭法准得很,三十步外的玛尼堆,说射哪颗石子就中哪颗。"

他说,当年陈渠珍的部队驻在德木宗,西原的叔叔加瓜彭错是当地头人,常请陈渠珍来广久村。就在一场赛马会上,十六岁的西原纵马掠过草地,马蹄踏碎阳光,惊了这位湘西军官的眼。

我翻着那本老书,纸页间仿佛飘来羌塘的风雪。思绪跟着回到 1909 年 —— 那个让陈渠珍 "肝肠寸断" 的开端。

那一年,三十岁的陈渠珍带着一百一十五名湘西子弟,从成都出发远征西藏。这位湖南武备学堂的毕业生,大概没料到,青藏高原的风雪会改写他的一生,更没料到,会遇见那个叫西原的藏族少女。

驻德木宗时,加瓜彭错设帐宴客。酒过三巡,草原尽头忽然滚来一阵银铃脆响。一群藏族少女骑着白马踏绿而来,正在表演 "驰怒马拔地上物" 的绝技 —— 马跑如飞时,俯身拔起地上的球竿,拔得多者为胜。

其中一个少女格外惹眼。"束丝带,袒右肩",陈渠珍在书中写她 "鞭策疾驰,其行如飞"。马过竿时,她轻盈俯身,连续拔起五竿,银饰在阳光下迸出细碎的光,眼眸亮得像藏北的湖。陈渠珍赞了句 "矫健敏捷",身旁人便打趣:"头人可将此女许你。"

他只当是醉话,不料几日后,加瓜彭错竟真把盛装的西原送到军营。德木活佛为证,两人结为夫妇。婚礼上的西原 "靓衣明眸",陈渠珍在回忆录里坦承:"心动不已。"

新婚的红绸还没褪色,战火已烧到眼前。陈渠珍奉命征讨波密,西原非要跟着去。"她挎着藏刀,背着弓箭,骑在马上比士兵还精神。" 大卡乔说,姑娘翻译时,声音里带着骄傲。

最险的那次,陈渠珍被敌军困在石崖上,背后是丈多高的坎,追兵的马蹄声越来越近。"西原先余纵身跃下,以手接余,余随之下。"《艽野尘梦》里的文字很短,却藏着千钧力 —— 石坎下的风卷着硝烟,她张开双臂的身影像一面突然展开的经幡,竟真的接住了跳下来的他。

后来陈渠珍才知道,西原的手肘被砸得青肿,却咬着牙没说一声。

1911 年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西藏,驻藏清军乱成一锅粥。陈渠珍决定东归,临行前给西原递了张纸条,约在苯日山下见。他心里打鼓:此去万里荒原,她会来吗?

那天的风卷着雪粒,他等得手脚发僵时,一个红影从山道上奔来。是西原。她母亲把一座珊瑚山塞进她怀里,母女相拥而泣,她却抹了把泪,对陈渠珍笑:"走。"

身后是生长了十六年的草原,眼前是不知尽头的路。她跨上马背时,珊瑚山在怀里硌出浅浅的印。

一百一十五人的队伍想绕道青海回中原,却误闯进羌塘无人区。这片 "人类生命禁区",连飞鸟都不愿久留。他们带的干粮只够两个月,却在这里困了七个月。

最先耗尽的是食物。杀了随行的牲口,最后一匹骆驼的肉也被分食殆尽时,绝望像寒流漫过队伍。有人开始抢同伴的遗体,甚至密谋杀藏族随从充饥。

是西原 "持枪伴余出",在冰天雪地里猎来野狼。她的手冻得裂了血口,却把最肥的肉烤好递给他。

零下三十度的寒夜,她撕自己的羊皮袄裹住他冻伤的脚,用牛油在掌心焐热了,一遍遍给他按摩。"她的手比冰还凉,偏要往我脚心里塞。" 陈渠珍后来写。

他在沙漠里迷路,渴得快断气时,西原从怀里摸出最后一块干肉。"擘啖之,则泣曰:' 妾忍死万里从君,君而殍,妾孑孑安所归?'" 她把肉全塞给他,自己嚼起了冰碴。

"我能耐饥,可数日不食。" 她望着他的眼睛说,"君不可一日不食,且万里从君,可无我,不可无君。"

这句话,成了陈渠珍咬着牙活下去的理由。

二百二十三天后,他们抵达青海丹噶尔厅时,一百一十五人只剩七个。西原拿起一面破铜镜,看着里面头发枯黄、满脸冻疮的自己,突然放声大哭。那个在草原上纵马射箭的少女,被荒原磨成了另一副模样。

1912 年夏天,他们终于到了西安。寄居在友人空宅里,变卖了珊瑚山和望远镜,才换得些米粮。西原脱下藏袍,换上汉装,每天送他到门口,倚着门框等他回来。陈渠珍说,那时的她,"宛然江南闺秀"。

可命运偏要在此时露出獠牙。西原突然发起高烧。陈渠珍猛地想起藏地老话:"番女居内地,无不发痘死,百无一生者。" 他疯了似的请医生,却遇上庸医,误诊为 "寒毒"。药灌下去,天花的红疹密密麻麻爬满了她的脸。

一天,西原拉着他的手,气若游丝:"我梦见阿妈喂我喝白糖水了......" 藏俗里,这是死兆。

四更天,她从病榻上挣起来,眼泪顺着脸颊往下掉:"万里从君,相期终始,不图病入膏肓,中道永诀。然君幸获济,我死亦瞑目矣。今家书旦晚可至,愿君归途珍重。"

十九岁的西原,在他怀里永远闭上了眼。

陈渠珍抚着她渐渐冷去的手,才发现自己穷得连口棺木都买不起。在友人资助下,他把她暂厝在雁塔寺。回到空屋时,"满室清冷,帏帘飘飞,又不禁仰天长哭,泪尽声嘶"。

《艽野尘梦》写到这里,他说:"余述至此,肝肠寸断矣。余书亦从此辍笔矣。"

后来陈渠珍回了湘西,成了威震一方的 "湘西王"。他治军极严,"不好女色,唯好读书",终身未再纳妾。子女说,父亲常对着一张泛黄的画像发呆,画像上是个藏族少女,他总说:"这是你们的西原妈妈。"

十年后,他把西原的遗骨从西安迁回凤凰;又过四年,葬入陈氏墓地。湘西的烟雨里,他常常在夜里惊醒,以为还在羌塘的风雪里,西原正举着狼肉朝他笑。

1936 年,他在长沙闲居,蘸着泪写成《艽野尘梦》。1951 年,六十九岁的他在北京见贺龙,提到西原时,这个历经三朝的硬汉突然老泪纵横。不久,陈毅把这本书交给进藏的张国华:"看看吧,这是西藏的骨头。"

第二年,陈渠珍病逝于长沙。距西原离世,整整四十年。

离开广久村时,暮色已经漫过苯日神山的峰顶。我站在西原家的断墙前,老核桃树的影子在地上摇晃,像谁在轻轻翻书。

忽然想起羌塘的深秋 —— 狼群在黑夜闪着绿光逼近时,西原举枪挡在他身前;士兵们为块肉互相残杀时,她把最后一口粮塞进他嘴里。这个十八岁的藏族姑娘,在海拔五千米的生命禁区,把 "爱" 写成了比经幡更重的誓言。

"那一世,我翻遍十万大山,不为修来世,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 西原或许没读过仓央嘉措的诗,却用生命活成了最动人的注脚。当现代人在爱情里计算得失时,回望百年前那片荒原,她的守护与牺牲,依然像苯日神山的雪,干净得让人心头发烫。

夜里在客栈辗转,总想起白天路过的玉荣增村。那里的摩崖石刻上,吐蕃王与工布王的盟誓还在:"忠信不渝,世代相好。" 原来广久村的土壤里,本就长着这样的根 —— 坚硬,炽热,认死理。

这样的地方,长出西原这样的女子,原是天经地义。

风从窗缝钻进来,带着苯日神山的气息。我仿佛听见银饰叮当,看见一个红衫少女纵马掠过草原,马蹄扬起的尘土里,藏着比岁月更长久的答案。



我翻遍十万大山,终至布达拉宫脚下。不为朝圣,不为觐见,只为与仓央嘉措相遇。可宫墙之内,五世到十三世达赖的八座灵塔巍然矗立,独独没有六世达赖的踪迹。一阵恍惚袭来,仿佛被高原反应攥住了心脏 —— 他好像从未死去。

我宁愿相信这浪漫的想象:他始终活在人间烟火里,像他留下的情诗一样,带着滚烫的温度。但理智告诉我,二十五岁那年,他已 "圆寂" 在赶往京城的路上,青海湖的寒风卷走了这位年轻达赖的生命。

可三百年来,"官方记载" 始终蒙着一层薄雾。近年一本据传为其弟子所著的《仓央嘉措秘传》悄然热传,学界虽未置可否,却让另一种可能在人心头疯长:按书中所载,他在青海湖的 "死亡" 之后,还在世间行走了整整四十年。

"那一世,我翻遍十万大山,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能与你相遇。" 世人最初传抄这些诗句时,甚至不知作者是雪域的活佛,只当是位痴情的诗人。这或许正是他最本真的模样 —— 在神性与人性的裂缝里,他首先是个用灵魂写诗的人。

《仓央嘉措秘传》的作者是阿拉善蒙古族僧人阿旺伦珠达尔吉,这部全名长达二十余字的著作(《一切知语自在法称海妙吉祥传记 —— 殊异圣行妙音天界琵琶音》),被后世读者亲昵地简化为《秘传》《秘史》或《六世达赖喇嘛传》。乾隆二十二年,它首刊于阿拉善南寺(广宗寺),而后像一缕风,穿过寺庙的经堂,越过草原与雪山,最终在西藏的手抄本中扎下根来。

站在布达拉宫广场回望,宫墙如黛,高得像无法逾越的宿命。"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他的诗句突然撞进心头。可这座辉煌宫殿,竟容不下他一座灵塔。仿佛那厚重的宫墙永远将他挡在门外,只留诗句如风,掠过每个朝圣者的眉梢 —— 宫阙巍巍,锁不住灵魂里奔涌的情意,也遮不住一个生命对自由的渴望。

仓央嘉措的命运,早在门隅的襁褓中便被刻下。幼年被认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十五岁正式坐床,可布达拉宫的金顶于他,何尝不是黄金打造的囚笼?他从世俗的温暖里来,骤然被抛入云端,高墙隔断了少年的歌声,也困住了蓬勃的情思。但灵魂的飞鸟怎甘折翼?他夜遁宫墙,化身 "宕桑旺波",在拉萨的街巷里与灯火相遇,与歌声相拥,与让他心动的姑娘擦肩。黄金牢笼的缝隙中,情诗的嫩芽倔强地探出头,在宫墙外开出秘密而绚烂的花。

命运终究将他卷入政治漩涡。西藏风云突变,蒙古拉藏汗与藏地第巴的明争暗斗,将这位年轻的达赖推到风口浪尖。二十四岁那年,清廷诏令 "执献京师"。押解途中,青海湖畔突遇风暴,官史记载在此戛然而止 —— 二十五岁的生命,终结于一片苍茫寒水。

可历史的湖面下,总藏着不为人知的幽邃。《仓央嘉措秘传》里的文字,如荒原上的风,吹来了另一种传说:青海湖畔的风暴是他的遁形术,他并未殒命,而是踏上了长达四十载的隐匿之路。从此,世间少了位达赖喇嘛,多了个叫 "曲扎嘉措" 的行脚僧。他像一滴水融入人海,像一缕风拂过大地,足迹遍布青藏高原、川康腹地,甚至远至蒙古草原。

他不再是被顶礼膜拜的活佛,只是个在风霜里行走的僧人。为牧民讲经,为病患疗疾,在荒僻山寺短暂驻锡,在阿拉善草原弘法度众。"曲扎嘉措" 这个名字朴素如泥土,却藏不住灵魂的光芒 —— 当他为牧童讲法时,偶尔脱口的诗句,便在牧人口中长成传唱的火焰。那是 "世间最美的情郎" 留在人间烟火里的暗记,是被压抑的灵魂在自由里发出的回响。

晚年的他,如倦鸟归林,驻锡于阿拉善南寺,直至六十四岁示寂。如今广宗寺里的肉身灵塔,仍在默默诉说着这段未被正史记载的岁月。传说有信徒见过,晚课结束后,老僧独自立于寺外高地,目光越过草原,望向比远方更远的地方。那目光里,映过布达拉宫的金顶,浸过青海湖的波涛,最终沉淀为阿拉善黄昏的宁静。

离开布达拉宫广场,我走到拉萨河畔。河水在日光下奔涌,碎金般的波光里,仿佛藏着他散落的诗句,也藏着那些无法被定论的生命片段,在时光长河里明明灭灭。二十五岁的 "死亡" 是历史卷册上仓促的刻痕,而那隐匿的四十年,恰似河底的暗流,在人们口耳相传的温热里汩汩流动,滋养着关于自由与真实的不朽传说。

他究竟是死于青海湖的寒波,还是归于阿拉善的落日?历史没有唯一答案,或许答案本就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确凿地活过 —— 以最炽热的情感,最不羁的姿态,穿行于神性与人间的裂缝。那裂缝里,有布达拉宫的森严,有拉萨街头的灯火,有青海湖的风雪,也有阿拉善草原的余晖。

在拉萨河边最后回眸时,宫阙的阴影依旧沉默而巨大。但仓央嘉措的灵魂,早已挣脱所有有形的高墙与无形的定论。他活在每句被传唱的情诗里,活在像我这样被 "高原反应" 击中的回眸中,活在每个试图读懂生命悖论的心灵深处。

河水终将入海,肉身终会归尘。可他那 "翻遍十万大山" 只为相遇的灵魂,早已超越生死边界,化入高原永恒的长风。风过处,经幡猎猎作响 —— 众生在寻觅仓央嘉措,而他的魂灵,早已化作雪域的风,拂过每一张仰望的脸。



我本无意闯入开拉河深处的原始密林。此行初衷,原是沿开拉河上溯,寻访那片蒙古人的碉楼群 —— 据说是元朝初年,蒙古铁骑征服西藏时留下的战备城堡。

开拉河,藏东南尼洋河的一条支流,藏在林芝市百巴镇的褶皱里。高原的盛夏恰如内地的暮春,繁花织锦,天风清畅。早饭过后,我们驱车上路,沿着开拉河谷向深处去。向导布乔是位五十许的藏族退伍老兵,黧黑的脸上刻着高原的风霜。车窗外的景致渐渐换了模样:满眼的翠绿褪成青冈林的苍黄,稀落的村庄屋舍次第隐去,两侧高山的雪线越逼越近 —— 车子碾过 "无人区" 的界碑,我们开始了徒步。

老兵布乔走在最前,腰间藏刀悬着,不时挥刀劈砍挡路的枝蔓。他背上的大包沉甸甸的,装着我们一天的水和干粮。脚下的开拉河正淌着冰川融水,哗啦声一路相随。所谓河谷,其实海拔已逾三千五百米。两岸古树参天,青冈与核桃树俱是数围之粗,树龄少则几百年,多则逾千年;野桃树老干虬劲,却抽出簇新的枝条。老树间隙生着密匝匝的原始灌木,间或撞见大小不一的草甸。偶有牦牛从林间踱出,慢悠悠走向草甸;马群则散漫地游荡在草甸中央,鬃毛被风拂动,透着几分不羁的野性。布乔说,这是夏牧场,山下村民把牛马赶进来,一放就是半载,不用管顾,转眼便养得膘肥体壮。

走了三个多时辰,路越探越深,人畜踪迹全消。许是累了,众人都默不作声。布乔在前头闷头走着,忽然开口:"到了。" 几片碉楼赫然立在开阔的草甸上,石壁冷峻如铁,早年地震留下的坍塌裂痕触目惊心。但碉楼上内阔外窄的箭窗仍清晰可辨,楼内分层的痕迹宛然,环墙还留着高低错落的坑洞,想来是当年架楼梯的承重孔。从残存的内外部结构看,碉楼平面呈 "亞" 字型,每个面的中部向外突出,正是为了扩大警戒视野。由此推想,这该是当年战备古城的五层哨塔,专司营区防卫。草场上散落的石块、石堆,便是古城营区的残迹了。布乔说,专家考证过,这碉楼群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年。

我们在碉楼下吃了午点,布乔忽然指向远山的雪线 —— 雪峰在日光下闪着刺目的白,他缓缓开口:"我们藏人说,人生有一百桩事,各由一百个神掌管。有生,有老,有病...... 独独没有死。" 声音低沉,却像石头坠进深潭,在我们心里漾开层层涟漪。他皱纹里的目光,此刻像泓深水,映着头顶的天与雪山。

我看向布乔:"那死呢?死归谁管?"

布乔仰头望了望天,目光像要穿透云层,直抵那不可测的去处,然后答道:"没有神专管死...... 他们早把死神分给万物了。天葬台上盘旋的鹰鹫,就是神的手。"

这时布乔又说,那边有座废弃的天葬台,还有个古修行洞,问我们想不想去看看。天葬台、修行洞 —— 这字眼裹着神秘的气息,怎有不看的道理?我们问还有多远,布乔指着远处那座雪山顶:"就在那山下,再走个把钟头就到。"

我们暂别开拉河,又急匆匆往深山里去,朝天葬台与修行洞的方向赶。布乔说,开拉河一带原有三座天葬台:一座葬夭折的孩童,一座葬暴亡的青壮,一座葬寿终的老者。这些天葬台早废了,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都改去了拉萨直贡梯寺。修行洞在不远处的更高处,传说是旧时墨脱的桑堆旺姆公主修行的地方,洞里还留着不少珍贵的文物。

布乔的描述勾得人心里发痒,我们加快了脚步,想赶在太阳落山前下山。越往里走,越像闯进了真正的无人区,林木密得几乎遮断了天。头顶上,松萝如帘垂挂,像森林的肺叶;湿气裹在周身,像大地的呼吸。每一步踩下去,脚下的腐殖土都发出沉闷的声响。

我们在密林里越爬越高,越走越深,仿佛要走到天上去。一个钟头过去了,前路依旧渺茫。我忽然生了退意:"走不动了,我在这儿等你们下来。" 其实心里另有顾虑 —— 怕自己在神圣又肃杀的天葬台前失态,倒不如留个念想。布乔说:"那你在这儿等着,要是遇着熊,就打开手机放音乐。" 我不知道他说的是真是假。

他们三个人继续往里赶。那时是下午两点半。我躺在树下的草地上,起初觉得惬意极了,大自然像怀抱般将我裹住,听着林间的风声、虫鸣,说不出的自在。

后来等到四点半,他们还没回来。我习惯性摸出手机,早就没了信号。心里盘算着:等五点,要是还没动静,就得自己往回赶 —— 在这么深的原始森林里,天黑了准要出事。试着往回走了几步,才发现早已找不到来时的路。心一下子提了起来,在原地转来转去:他们会不会也像我一样迷了路?找不到我了?可又一想,有布乔在,他们总能摸黑回去。危险的,怕是只有我一个。

约莫五点钟,忽然听见不远处有沙沙声。莫非是天黑了,熊出来了?心猛地一紧,头皮都麻了。定了定神,听出那是有节奏的、踩在落叶上的声响,才断定是他们回来了!

我们踏上归途,布乔在前头默默走着,背影在夕阳里被拉得很长。我回头望了望来路,暮色正从山谷里漫上来,刚才经历的一切,都隐进了朦胧的山影里,只剩一片寂静。我的心绪在密林间起起落落,渐渐也融进了这苍茫的暮霭中。

此刻忽然懂了,布乔说的 "无主之死",原来并非虚无,而是早融进了开拉河永不停歇的流水声里 —— 生死本就没有界限,它早成了万物生长的深沉背景。

生命百事,分属百神,唯独死亡没有专司的神。这不是疏漏,恰是造化的深意:死亡早已像雨落大地,渗进万物的脉息里;当人们不再把死亡供在祭坛上,任它消隐在鹰的翅膀上、化在亘古的冰雪里、汇入滔滔的河流里 —— 那么生,便不再只是通向死亡的窄门,而是踏进了一条无始无终的壮阔长河。

生命既与万物相融,万物便都是渡舟。



离开藏地时,车窗外的雪山仍在后退。那些故事 —— 陈渠珍与西原的生死契阔,仓央嘉措的灵魂突围,开拉河的生死相依 —— 终与经幡、流水、风融为一体。
或许,我们探寻的从来不是传奇本身,而是雪域教给我们的事:爱可以跨越生死,自由能挣脱枷锁,而生死,本就是同一条河流的两岸。当风再次掠过高原,所有的答案,都藏在那声悠长的回响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马励武被俘后通过渔船转送,被国军海军错过,气得他大骂海军失职

马励武被俘后通过渔船转送,被国军海军错过,气得他大骂海军失职

历史龙元阁
2025-11-13 12:55:09
2-3!全运会乒乓球再爆冷门:全国冠军被逆转,省队小将让二追三

2-3!全运会乒乓球再爆冷门:全国冠军被逆转,省队小将让二追三

星Xin辰大海
2025-11-14 13:00:14
88年前侵华,88年后挑衅,中国强烈谴责严厉警告

88年前侵华,88年后挑衅,中国强烈谴责严厉警告

笔尖视界
2025-11-14 13:06:17
中国凌晨宣布召见日本大使,用2个字告诉高市,这事不好收场了

中国凌晨宣布召见日本大使,用2个字告诉高市,这事不好收场了

林子说事
2025-11-14 13:07:33
该反思了,诈骗头目都外国抓获没收,老百姓取款都要被询问,为啥

该反思了,诈骗头目都外国抓获没收,老百姓取款都要被询问,为啥

你食不食油饼
2025-11-12 11:48:56
联合国审议中日琉球主权,日本人破防:有关言论“无法接受”

联合国审议中日琉球主权,日本人破防:有关言论“无法接受”

诗意世界
2025-11-13 11:39:43
为啥男人宁愿付出巨大代价也要离婚?网友:因为命比钱重要,自由

为啥男人宁愿付出巨大代价也要离婚?网友:因为命比钱重要,自由

带你感受人间冷暖
2025-11-06 16:27:51
“买得起,用不起”,如果不是很有钱,劝你别买这5种电器

“买得起,用不起”,如果不是很有钱,劝你别买这5种电器

巢客HOME
2025-11-13 08:35:03
美军上将大胆预言:解放军的统一之战,会以这个名义打响第一枪?

美军上将大胆预言:解放军的统一之战,会以这个名义打响第一枪?

健身狂人
2025-10-27 01:01:13
全场不得100分?约基奇首节25分创NBA中锋首节最高得分纪录

全场不得100分?约基奇首节25分创NBA中锋首节最高得分纪录

懂球帝
2025-11-13 12:37:22
不再为面子买单!国际奥委会向中国发出求援,我们为何拒绝接盘?

不再为面子买单!国际奥委会向中国发出求援,我们为何拒绝接盘?

历史求知所
2025-11-12 12:55:08
德国挑衅升级,邀请台独沈伯洋参加国会,别忘了大陆重拳已经开始

德国挑衅升级,邀请台独沈伯洋参加国会,别忘了大陆重拳已经开始

历史有些冷
2025-11-14 14:10:03
中日混血、知名职业麻将选手公开近照,粉丝惊叹

中日混血、知名职业麻将选手公开近照,粉丝惊叹

随波荡漾的漂流瓶
2025-11-12 18:15:04
杨颖赢麻了!与参加前夫家宴的小海绵,合力撕下叶柯仅存的体面

杨颖赢麻了!与参加前夫家宴的小海绵,合力撕下叶柯仅存的体面

林木体育解说
2025-11-14 12:09:58
你做过最疯狂的事是什么?网友:在公园亲了一小时

你做过最疯狂的事是什么?网友:在公园亲了一小时

解读热点事件
2025-10-11 00:20:03
日本若是与中国对战?日专家:与中国发生冲突,最长只能坚持一周

日本若是与中国对战?日专家:与中国发生冲突,最长只能坚持一周

通文知史
2025-10-28 21:00:06
杨振宁和杜致礼,在欣赏自家院子里盛开的花,杜致礼满身富贵气

杨振宁和杜致礼,在欣赏自家院子里盛开的花,杜致礼满身富贵气

大江
2025-11-14 10:55:47
王伟忠一句点破大S一生所求:汪小菲给不了的陪伴,具俊晔为何精准拿捏?

王伟忠一句点破大S一生所求:汪小菲给不了的陪伴,具俊晔为何精准拿捏?

草莓解说体育
2025-11-14 09:18:57
王星军与关牧村离婚34年,一个与高官收获幸福,一个单身定居美国

王星军与关牧村离婚34年,一个与高官收获幸福,一个单身定居美国

白面书誏
2025-11-12 15:59:17
神舟二十号乘组14日返回,乘坐二十一号飞船,择机发射二十二号

神舟二十号乘组14日返回,乘坐二十一号飞船,择机发射二十二号

光电科技君
2025-11-14 09:04:54
2025-11-14 14:27:00
河南文学杂志 incentive-icons
河南文学杂志
推送精品原创文学作品的平台
1884文章数 105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艺术要闻

伟人写给宋庆龄的信:狂草艺术的巅峰之作

头条要闻

大陆发布"台独"打手悬赏通告后 岛内网民的反应来了

头条要闻

大陆发布"台独"打手悬赏通告后 岛内网民的反应来了

体育要闻

40岁C罗肘击染红 离场时怒骂对手主帅

娱乐要闻

《国色天香》编剧发长文质疑古二?

财经要闻

统计局:前10月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4.7%

科技要闻

火箭成功回收 贝索斯终于追上马斯克一小步

汽车要闻

小鹏X9超级增程动态评测全网首发 高速实测车内65分贝

态度原创

本地
健康
手机
艺术
公开课

本地新闻

云游安徽 | 江声浩荡阅千年,文脉相承看芜湖

金振口服液助力科学应对呼吸道疾病

手机要闻

荣耀500 Pro手机规格曝光:骁龙8至尊版芯片、2亿主摄等

艺术要闻

伟人写给宋庆龄的信:狂草艺术的巅峰之作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