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爸,这遗嘱不对劲!"我将那张薄薄的纸甩在桌上,声音哽咽。窗外雨声淅沥,像极了我眼中将落未落的泪。
八年的悉心照料,无数个熬夜守候的日子,换来的却是一座破旧的乡下老宅。
而大嫂家,那个每年只来看望公公三次的家庭,却拿走了市中心三套精装修的商品房。
公公走了,带走了我最后一丝幻想,留下一场关于亲情与利益的荒诞剧。"爸,您真的知道这些年是谁在照顾您吗?"
01:
回想起八年前,公公刚搬来我家的情景历历在目。那时母亲刚过世不久,公公在老家独自生活,身体每况愈下。
大哥一家住在市中心的大房子里,工作忙碌,没时间照顾老人。作为小儿媳的我和丈夫商量后,决定接公公来我们家住。
"爸,来我们家吧,我会照顾您的。"我真诚地对公公说。
公公起初有些犹豫:"我不想给你们添麻烦。"
"您怎么会是麻烦呢?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我和丈夫坚持道。
就这样,公公带着简单的行李搬进了我们并不宽敞的三居室。那时我们的经济条件并不富裕,丈夫在一家私企上班,工资不高;我则是社区医院的一名护士,常常需要值夜班。
尽管如此,我们仍尽全力为公公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
我清晰记得公公刚来时的样子——瘦削的身形,满头的白发,眼神中透着一丝孤独和无助。他的身体状况比我想象的要差,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几乎是老年人常见病的集合体。
每天清晨,我都会早起为他测量血压、血糖,按时准备药物;晚上下班后,不管多累,我都会陪他散步、聊天。
大哥一家偶尔会来看望,每次来都是匆匆而过,留下一些营养品就离开了。大嫂常常对我说:"小丽啊,辛苦你了,我和你哥工作忙,没时间照顾爸。等有空了,我们一定会多来看看的。"
那个"有空"的日子似乎永远不会到来。一年中,他们最多来三四次,每次不超过两个小时。
即便如此,公公还是对大哥一家充满了期待和喜爱。每次听说大哥要来,公公都会早早地坐在门口等待,脸上洋溢着难以掩饰的期待。
随着时间推移,公公的身体状况逐渐恶化。第三年时,他突发脑梗,差点离开人世。
那段时间,我几乎放弃了所有的个人时间,辞去了工作,全心全意照顾他。日夜守在病床前,喂药、翻身、按摩、清洁...所有的护理工作都是我一个人完成的。
大哥一家来医院看望过两次,每次都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小丽,家里还有事,我们先走了。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打电话告诉我们。"大嫂总是这样说着,然后迅速消失在医院走廊上。
而我,则日复一日地守在公公身边,看着他从最初的无法动弹到逐渐能够坐起来,再到能够搀扶着走路。那一年,我几乎瘦了十几斤,眼角添了不少皱纹,但看到公公一天天好起来,我觉得一切都值得。
02:
"小丽,我知道这些年苦了你。"公公康复后的一天,突然对我说道。他的眼中闪烁着感激的泪光,让我一时不知如何回应。
"爸,您这是说的哪里话,照顾您是我应该做的。"我笑着回答,内心却涌起一阵暖流。
公公缓缓从枕头下拿出一个皱巴巴的信封,递给我:"这是我的一点心意,你先收着。"
我打开信封,里面是一沓现金,约有两万元。"爸,这钱您留着用吧,我们不缺钱。"我连忙推辞。
"你就收下吧,这是我的一点心意。我知道你辞了工作照顾我,家里少了一份收入不容易。"公公坚持道。
最终,在公公的再三坚持下,我收下了这笔钱。不过我并没有用,而是存了起来,打算将来给公公买些好的营养品和药物。
随着公公的病情稳定,我重新找了一份工作,但选择了离家较近的诊所,方便照顾公公。生活渐渐步入正轨,我和丈夫也习惯了有公公在的日子。
平静的日子没能持续太久。第五年的冬天,公公的身体再次出现问题。
这次是心脏病发作,情况比脑梗更加危急。深夜里,我被公公痛苦的呻吟声惊醒,立刻拨打了急救电话。
在救护车上,公公紧紧握着我的手,虚弱地说:"小丽,如果我这次挺不过去,就别太折腾了。"
"爸,您别胡说,一定会没事的!"我强忍泪水,安慰着他。
医院抢救室外,我一个人焦急地等待着。打电话给大哥,电话那头传来睡意朦胧的声音:"这么晚了?明天再说吧,我明天有重要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