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49年,就在新中国成立前一天,中共中央政治协商会经过商讨决定在首都北京建造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来纪念那些在牺牲在中国革命道路上的伟大战士们。
会议中,委员们就碑文内容进行了商讨。
有人提议要写上中国共产党在革命道路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贡献,毛主席听后立刻严肃地否决了这个提案。
他向众人强调:“中国共产党绝对不允许出现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
大家都觉得奇怪,但听毛主席解释了原因后却十分感动。
一、纪念碑的前期准备工作
要建造纪念碑,首先就要解决选址的问题。
最初大家对选址普遍有三种意见:八宝山、东单广场、天安门广场。
大家就自己的意见据理力争讨论不休,直到周总理一锤定音将选址确定了下来:“1919年五四运动就发生在天安门,中国革命之路从那时展开,所以我认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理应建在此处。”
大家听完周总理的解释后纷纷表示天安门广场确实寓意比较好,于是选址就这样确定了下来。
定下来了建在哪,接下来就要考虑建成什么样子。
于是政协委员会决定广开言路,向全国征集纪念碑的设计方案。
当时提案中的建筑风格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将纪念碑建成一个巨型雕塑;第二种是将纪念碑平铺在地面的设计;而第三种就是最经典的直立型高耸的石碑。
经过专家学者们的讨论对比,最终还是觉得经典的就是最好的,纪念烈士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不用搞得那么花哨。
于是梁思成和林徽因的设计方案就被采纳了。在他们的设计方案中,纪念碑主体就是最常见的那种直立的石碑,不过高度比寻常石碑高了数倍,然后石碑上用浮雕来讲述英雄们的故事。
立碑的基础条件都解决后,党中央的领导人们就都来到了天安门广场上举行奠基仪式。
在奠基仪式上,周总理用洪亮的声音向大家宣布了党中央即将在天安门广场上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一计划。
他铿锵有力地说:“希望大家见碑如见人,永远也不要忘记那些为国家解放贡献出生命的英雄们,并以此来自我勉励!”
然后就是毛主席上台进行致辞。他严肃地宣读了亲自撰写的纪念碑碑文,即经典的“三个永垂不朽”: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大家听完后纷纷感到万分激动,甚至有人回想到这一路革命上的艰辛,流下了感动的热泪。
随后,主席亲手将纪念碑的奠基石埋进了土中,奠基仪式到此结束。
毛主席对建纪念碑这件事可谓是尽心尽力,不仅亲自撰写碑文,还在纪念碑建造期间前往施工现场慰问建筑工人们。
主席这样鼓励工人们:“烈士们是英勇无畏的英雄,你们是默默无闻的英雄!”
二、主席总理为纪念碑题字
我们现在看人民英雄纪念碑可以看到上面有毛主席题的八个大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但是在当时,决定纪念碑上题什么内容也经过了一番坎坷。
当毛主席苦恼的时候,有人建议道:“主席,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达成的,我觉得纪念碑上应当对党的贡献进行一些赞颂。”
但毛主席立刻就严肃地驳回了他的想法:“不行,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绝对不许提及共产党。”
大家顿时都觉得非常不理解主席为何要这样说,因为大家都觉得这个提议挺合理的,既没有夸耀功绩也没有无视党的领导作用,只是陈述事实罢了。
毛主席见大家都不太懂自己的想法,于是语重心长地解释道:“各位,我们修建的是什么?是人民英雄纪念碑,是用来纪念人民在中国革命中的伟大贡献的碑。数万烈士的牺牲甚至都没能留下姓名,我们不能用党的名字去掩盖他们的光辉。况且中国革命成功靠的不是我们党的单打独斗,而是全体中国人的团结奋斗!”
听罢,大家才理解了毛主席的用心良苦,纷纷为自己狭隘的思维感到羞愧。
因此,在毛主席的指挥下,大家开始排除共产党的名字来构思碑文内容。
毛主席对于为碑文题字这项任务极为重视,殚精竭虑地写了三幅字出来。
但是主席自己左看右看也挑不出来,于是索性把这三幅字都给了评选委员会的专家,让专家们来决定哪些字需要,还特别叮嘱工作人员一定要和专家说清如果没有合适的就告诉他重写一幅新的。
专家们都从主席的忐忑中看出了重视程度,于是经过了一番精挑细选,筛选出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八个字。
于是就有了如今纪念碑上金光灿灿气势磅礴的几个遒劲大字。
同时专家组有人想到了周总理那一手出神入化的颜体字,于是向总理建议到:“总理,主席写了题字,不如您来写碑文吧。”
接下了这个重任,周总理开始专注地练字,势必要拿出自己最好的字来纪念革命英雄们。
为了发挥出自己最完美的状态,周总理不管公务多忙,每天都会腾出时间来写一遍碑文,就这样不知不觉写了40多篇出来。
同毛主席一样,周总理自己也挑不出来哪篇比较好,于是就抱着这40多幅字跑去找了纪念碑设计处长刘开渠询问意见:“刘处长啊,我自己选不出来了,你看看哪个比较好?”
每一幅字都仔细看过去之后,刘开渠看得难掩心底激动,兴奋地对周总理说:“总理,我还是头一次看到您这么多书法作品,我觉得哪一幅都好!”
总理却还是觉得不满意,于是决定拿回去继续改改。
过了几天,周总理又拿来了几幅自己觉得比较满意的,刘开渠从中选出一张最完美的交给了工匠,最终被雕刻成我们现在看到的碑文。
三、纪念碑的艰难选材及雕刻
1952年,纪念碑的设计稿终于全部完成并正式交付施工。
建造纪念碑主体碑心用的是一整块重达300吨的巨大石料。为了运输它,工匠们先将其加工到280吨重,然后在它下面垫上数根圆木,才“滚着”将其运到了最近的青岛车站。
在数百位工人的齐心协力下,这块庞然大物终于被顺利运抵北京。
碑心的材料有了,接下来要解决的就是包裹在碑心外围的碑体材料。
为了将纪念碑建造得美观整齐,组成碑体所需的两万多块石料全部都是经过了工匠们在上万块石料之中精挑细选最终优胜劣汰得到的。
这些优质的石料全都挨个经过了工匠们的精心加工,最后成为一块块石砖被整整齐齐垒好运抵北京。
材料都备齐了,纪念碑上的浮雕装饰的制作也被提上了日程。
纪念碑设计处发布招募消息在全中国遍寻能工巧匠,众多工匠和雕刻家都慕名而来,希望能在如此庄严的建筑中为纪念人民英雄出一份力。
最终经过设计处的层层筛选,有100多名热情的工匠被留了下来接受进一步的培训和指导。
这一指导就是两年,随后雕刻工作又进行了三年。为了将最优美的画面呈现在纪念碑上,五年间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
结语
1958年5月1日,历时八年完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终于在天安门广场落成。
这座承载着烈士们英魂的纪念碑从此被每一个来到天安门广场的人瞻仰,而人民英雄的意志也将随着它经年累月的矗立而永垂不朽。
向人民英雄们致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