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廉·德·库宁以其精湛而又极具个性的创作手法而闻名。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他为了达到特定的视觉效果,在绘画中巧妙地融合了传统与非传统材料。本研究项目聚焦于他三十年来创作的著名女性形象,旨在探究艺术家重要的风格转变与其技术的演变之间某种程度上的对应。《红心皇后(Queen of Hearts)》(1943-46)是德·库宁早期描绘女性题材的作品。《女人(Woman)》(1948)则体现了德·库宁在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创作的绘画风格。 《女人,萨格港(Woman, Sag Harbor)》(1964)代表了艺术家1960年后对人物形象的处理方式。
![]()
《红心皇后》,纤维板油彩和木炭,117.2 x 70.2cm,1943-1946
《红心皇后》创作于 1943 年至 1946 年的三年间,是德·库宁的过渡作品,既体现了艺术家严谨的训练,也预示着他在 20 世纪 40 年代末和 50 年代标志性的“女人”系列的到来。对这幅画作的审视和技术分析表明,它经历了一系列清晰可辨的阶段,展现了传统绘画方法与非传统材料和实践的融合,而这些融合正是艺术家后期作品的一大特征。
德·库宁在初稿上勾勒出背景的矩形,并在人物预留区域周围涂抹不同颜色的颜料。横截面显示,艺术家经过多次修改后才最终确定了配色方案。他首先在这片区域涂抹了两层黄色,然后是一层粉色,最后是一层蓝绿色。从这幅画作以及其他从画作中截取的样本来看,德·库宁显然在背景上花了很长时间,分阶段逐渐叠加颜料层。
![]()
从左上角的绘画横截面可以看出,艺术家经过长时间的重大修改后才确定了最终的配色方案
介质分析表明,《红心皇后》中颜料的粘合剂是一种干性油,可能是亚麻仁油。这一鉴定结果与颜料分析相结合,支持了这幅画作中颜料为艺术家管状颜料的推测。用显微镜观察这幅画表明,德·库宁是在完成背景后才绘制人物的,而他在此采用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方法,摒弃了传统的绘画技巧,转而采用更直接的方式处理材料。对于女人断断续续的手臂和头部,他使用金属刮刀等工具的宽刃,在白色石膏底料上直接涂抹一层白铅漆,然后再薄薄地涂上一层粉色颜料。人物的黄色连衣裙无法展现出背景中精心叠加的不同颜料层,但颜料横截面显示出,在涂抹时,浓密的底层木炭涂鸦中的纤维是如何与稀释的黄色颜料混合的。
![]()
人物裙子上的颜料横截面显示,艺术家将黄色颜料与木炭上密集涂鸦的纤维进行了物理混合
勾勒人物身体轮廓并在画作表面潦草书写的炭笔线条网络,无论在这幅作品中,还是在德·库宁同时期的其他画作中,都至关重要。在《红心皇后》中,炭笔线条暗示了人物眼睛、肩膀、手臂和胸部的多种位置。这似乎暗示着德·库宁的创作方法包含早期但至今仍可见的修改,每个身体部位都用炭笔勾勒、绘制、重绘、再绘制了数次。事实上,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所有可见的炭笔线条要么直接刻在颜料表面,要么略微刻在半透明的上层颜料下方。在创作过程中,德·库宁调整了女性眼睛和胸部的位置,保留了早期版本的痕迹,这显然是他有意为之。
![]()
《红心皇后》细节,那些暗示人物眼睛和嘴巴有多种和不同位置的木炭线条网络并非山花饰,也不是对构图可见的早期修改,而是直接刻在画作表面
![]()
《奔跑的女人》,纸上木炭笔和粉彩画,21.9 x 27.9 cm,约1975
凭借1948年的《女人》,德·库宁开启了一项意义非凡的、更自由的绘画运用方式。然而,尽管这幅作品看似快速、即兴的渲染,略显凌乱或刻意粗糙,但技术检验表明,德·库宁是分阶段创作的,并从各种非艺术作品中精心挑选,并利用这些作品的特性来强化和强调其意象。
![]()
《女人》,纤维板上的油彩和瓷漆,136.2 x 113.3 cm,1948
德·库宁最初将《女人》构思为黑白抽象画,后来才添加了解剖元素。从女人裙子上取下的颜料横截面证实,在粉红色的上层下方,颜料堆积厚重,层层叠加,仅限于暖白色、灰色和黑色。这幅画作以及在整幅画作中取下的其他几个样本表明,人物使用的彩色颜料以及左上角星星周围的灰白色颜料,都是在构图的最后阶段添加的。
![]()
《女人》细节,画中明显的纹理也归因于艺术家运用稠度截然不同的颜料的方法。左上角的星星是用厚厚的灰白色颜料一层层叠加而成的,几乎就像雕塑般厚重
《女人》及这一时期其他作品的表面结垢,部分原因在于德·库宁所使用的颜料类型。与《红心皇后》中艺术家使用纤维板的光滑面来获得光滑的效果不同,他现在使用的是没有底层的纤维板的粗糙面,以减弱板子突出的屏幕图案。对《女人》(1948 年)中的颜料进行中等分析表明,德·库宁不再使用艺术家颜料,而是转而使用 20 世纪 40 年代向公众提供的一系列商业油画颜料。白色和灰白色颜料,以及女人裙子的深粉色颜料,是亚麻仁油和松香(松脂)的混合物,这表明是一种可能作为瓷釉出售的油性树脂商业涂料。黑色颜料是房屋涂料,是一种油改性醇酸树脂。
![]()
从女人的裙子上取下的颜料横截面显示,人物使用的彩色颜料是在绘画构图的最后阶段添加的
这幅画略显粗糙的表面也是艺术家在廉价市售颜料中掺入颗粒材料的结果。例如,用立体显微镜检查表面可以发现,他在右下角附近的灰色颜料中混入了石英(可能是沙子或小卵石),并在坐着的人物周围的白色和粉色颜料中混入了棕色玻璃碎片。这些材料的碎片在表面和横截面上都很明显。此外,德·库宁在用于描绘人物躯干和左上角星星边缘的灰白色颜料中混入了大量熟石膏,并在最后的许多层颜料中添加了调色板上的刮屑。与同时期的其他作品一样,德·库宁还在颜料表面混入并擦拭木炭,故意弄脏了原本明亮的色彩。
![]()
这幅画作略显粗糙的砂砾表面,部分原因是艺术家将颗粒状材料混入廉价的市售颜料中;用显微镜观察右下方附近的灰色颜料,发现其中混入了一块棕色玻璃碎片
然而,《女人》中清晰的纹理,既源于德·库宁的用笔方法,也源于他所使用的颜料及其添加物本身。在这幅作品中,他巧妙地运用了不同浓稠度的颜料,并用画笔、调色刀和刮刀组合涂抹,创造出几乎掩盖人物细节的层层递进。例如,女人轮廓分明的胸部、肩膀和多条手臂,以及左上角的星星,都是用不透明的灰白色颜料层层叠加,形成近乎雕塑般的质感。相比之下,德·库宁将勾勒人物胸部和躯干轮廓的黑色醇酸树脂颜料稀释至水彩的稠度,让颜料顺着画面流淌,使下层颜料染上一层粗糙的黑色。艺术家更具表现力的颜料处理方法,或许正朝着他在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技法发展。
![]()
《女人》细节,背景右侧角落,艺术家将稀释后的黑色醇酸树脂漆涂抹在人物乳房和躯干的轮廓上,使其达到水彩画的质地,并使其在画面上呈流线状流淌
1964年至1966年间,德·库宁在空心门上创作了一系列大型女性图像,其中一幅是创作于1964年的《女人,萨格港》。这些作品证实了他自1960年左右开始的技法转变。他使用以光滑不透明白色底色打底的支撑物、大量混合的白色颜料以及流动性更强的绘画媒介,充分挖掘材料的潜力,创作出令人联想起长岛水乡环境的画作。
照片和轶事表明,在创作《女人,萨格港》时,德·库宁已经停止使用家用涂料,而是在艺术家油画颜料中添加红花油。1964年,他向一位来访者吹嘘,他发现了一种可以代替昂贵艺术家油画颜料的色拉油。 1978 年,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使用红花油是因为它“能长时间保持湿润,不会像亚麻仁油那样变干,这样我可以工作更长时间”。
在创作《女人,萨格港》时,德·库宁正在根据自己研发的配方,用贝利尼艺术家的管状颜料混合颜料。他将一些管状颜料在玻璃调色板上充分混合后,舀入碗中,然后加入红花食用油、水和溶剂,用刷子搅拌至蓬松状。中等分析证实了这一说法:这幅画中的七个颜料样本与自然陈化的红花油与艺术家管状颜料混合的样本相符。赫希洪收藏中,同样收藏于1964-65年的《女人》中的几个样本也存在同样的情况。
![]()
《女人,萨格港》,木板油画和木炭,203.2 x 91.4 cm,1964
德·库宁使用的粘合剂流动性和滑爽性增强,加上他使用光滑的白色支撑物,使他能够更快地在画面上移动画笔。快速的笔触当然也是他早期作品的一大特征,但在《门》系列中,他运用更流畅的颜料时,速度更快,这一点在画笔快速触及面板时显而易见:画笔滑落、扭曲,抬起时还经常突然翻转。德·库宁这一时期的颜料干燥速度较慢,且富含介质,这使得作品的表面比之前更加复杂。这一时期的画作充满了丰富的纹理和色彩,采用湿笔触,后期的笔触与早期的笔触相互交织融合。
![]()
《通往河边的门》,亚麻布油画,203.5 × 178.1 cm,1960
色彩在《门》系列中扮演着重要的表现角色。德·库宁搬到东汉普顿后,他说自己被新住所的光线和色彩深深打动,于是开始自己调配色彩,以融入户外的氛围。通过对《女人,萨格港》颜料的鉴定,我们发现德·库宁的颜料并非精心调配,而是由几种颜色及其粉彩组成的相当有限的调色板。画作中浓烈的色彩是镉红、橙色和黄色。较淡的粉色、橙色和黄色则是镉色与大量白色混合而成。
![]()
右边缘细节,德·库宁的粘合介质流动性更强、更滑顺,加之他使用了光滑的画布,这使他能够快速地在画布上挥洒画笔,在湿画布上湿画湿地混合颜料
德·库宁在1964年(创作《女人,萨格港》的那一年)的言论表明,在这一时期的绘画中,他一直在寻找一种方式来传达他新环境的本质,并且这一时期的图像在某种程度上与他周围的水景相关:“现在我骑着自行车去海滩,寻找一幅新的风景画……当我看到水坑时,我会凝视着它。后来,我不再画水坑,而是画它在我内心唤起的意象。反正,所有我内心的意象都来自自然。”
对这三幅画作的颜料和粘合剂的分析证实,德·库宁通过以极端的方式运用传统和非艺术材料,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视野。无论是他直接使用管状颜料,用木炭和磨砂玻璃将市售的家用涂料弄粗糙,还是将油画颜料、食用油和水淋洒在画布上。
![]()
德库宁工作现场
文章翻译自:
HIRSHHORN. Willem de Kooning: Methods and Materials. Accessed August 6, 2025. https://hirshhorn.si.edu/explore/willem-de-kooning-methods-materials?utm_source=chatgpt.com.
8月与东京艺大材料专家
面对面交流与创作
绘画材料物质研究
国际名师工作坊
期待你的加入
特邀导师:秋本贵透(日)
特邀讲师:乐丽君
举办日期:2025年8月20日——27日
(8天,每天9:00——18:00)
讲授形式:理论讲授+创作实践+一对一指导+参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知名教授工作室
举 办 地:北京
招收人数:15人(小班制确保指导质量)
策 划 方:库艺术教育
主 办 方:艺时代(北京)国际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特别支持:日本Kusakabe画材公司、麦克美迪
工作坊亮点
Workshop features
1, 足不出国,以最短的时间,最小的代价获得国际 权威导师 亲传核心材料技法;
2, 欧洲传统技法的亚洲化改良 , 契合东方创作者思维的教学法 ;
3,建立科学认知框架取代经验主义 , 培养以材料特性驱动创作的思维模式 ;
4, 完成1-2幅具有材料研究深度的创作 。
长按或扫码立刻报名
报名微信:kuyishu001
联系电话:010-8478615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