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买这破灯塔?台风来了第一个砸死你!」
2015年的三亚崖州湾,咸腥的海风裹着柴油味。
老渔民郑大勇蹲在锈蚀的灯塔基座上,数着塑料袋里的现金——整整50万,是他卖掉祖传渔船的全部家当。
海事局的小年轻踢着铁门嗤笑:「这玩意儿早被GPS淘汰了,拆了卖废铁都不值5万!」
郑大勇抹了把脸上的盐渍:「我买的是看海的权利。」
9年后,当"奋斗者号"深海探测器从这座灯塔下潜时,当年骂他最凶的船老大,正挤在采访镜头前高喊:「我和郑哥从小一起撒网!」
![]()
01
郑大勇第一次爬进灯塔的时候,脚下踩碎了一窝老鼠。
铁梯子锈得像晚期癌症病人的脸,每踩一脚都咯吱作响。
他拿着手机照明,在墙缝里翻出一份发黄的文件。
那是1953年的产权证明,上面有一行手写的英文注释:「助航设施永久保留条款」。
郑大勇不认识英文,但他知道这玩意儿有门道。
第二天,他去海事局办手续。
办事员小张翻着文件夹,一脸不耐烦:「老郑,你脑子进水了?这破灯塔除了遭雷劈还能干啥?」
「我就是要买。」
郑大勇掏出那叠现金,一张张摊在柜台上。
小张数了三遍,确认是50万整。
「行吧,反正是你的钱。不过我提醒你,这地方连通电都没有,水管也断了十几年了。」
郑大勇签完字,拿着钥匙走出海事局。
外面下着小雨,他的老婆陈美玲正坐在电动车上等他。
「办完了?」陈美玲问。
「办完了。」
「你疯了。」陈美玲发动电动车,「儿子还要上高中,你把钱全砸在这破地方。」
「会有用的。」郑大勇坐上后座,「你信我一次。」
陈美玲没说话,但郑大勇感觉到她在发抖。
不是因为冷,是因为气。
回到灯塔,郑大勇开始收拾。
他在蓄水池里发现了一卷油纸包,打开一看,是一份明代航海图。
图上标注着密密麻麻的暗礁位置,还有几个用红墨水圈起来的点。
郑大勇看不懂古文,但他认得海图。
这些红点,都在现在的南海深水区。
他用手机拍下海图,发给在海南大学读海洋系的侄子。
侄子回复:「叔,这玩意儿可能是郑和下西洋时期的。你哪儿捡的?」
郑大勇没回复,只是把海图重新包好,藏在灯塔顶层的铁箱子里。
第一个台风季到了。
「山竹」台风登陆那天,风力达到16级。
郑大勇躲在灯塔底层,听着外面的风声像火车经过。
凌晨三点,房顶被掀了。
雨水像瀑布一样灌进来,郑大勇赶紧用渔网罩住他的发电机和工具箱。
天亮以后,他爬上去查看损失。
整个顶层都没了,只剩下钢筋骨架。
但奇怪的是,灯塔主体纹丝不动。
郑大勇摸着灯塔的水泥墙,发现里面竟然有钢丝网加固。
这不是普通的导航灯塔,这是军用标准。
02
陈美玲带着儿子来看他。
儿子郑小海刚上高一,看到满地的狼藉,眼圈都红了。
「爸,你回家吧。这地方不是人住的。」
「我不回。」郑大勇蹲在地上捡碎玻璃,「台风过了,我修修就好了。」
「你拿什么修?钱都花完了!」陈美玲指着破烂的屋顶,「你看看这是什么样子!」
「我有办法。」
郑大勇确实有办法。
他把灯塔周围的海水晒成海盐,装在矿泉水瓶子里,写上"灯塔海盐"的标签,拿到市场上卖。
一瓶卖20块钱。
生意出奇地好。
游客觉得这盐有故事,渔民觉得这盐有灵气。
三个月下来,郑大勇赚了两万多。
够修屋顶了。
但他没想到的是,这些海盐硌得要命。
他自己吃了一个月,嘴里全是溃疡。
儿子郑小海在学校写作文,题目是《我的父亲》。
他写道:「我爸是南海最后的守塔人。他不是疯子,他只是比我们看得远一点。」
作文被老师贴在了黑板报上。
郑大勇去开家长会的时候看到了,眼睛有点湿。
2017年,美国军舰闯入南海。
消息传到崖州湾,渔民们都很愤怒。
有人提议,大家一起出海,用渔船围住美国军舰。
但问题是,怎么联络?
手机信号在海上很差,对讲机距离有限。
这时候,有人想到了郑大勇的灯塔。
「老郑,你那破灯塔能不能修好?我们需要一个集合信号。」
郑大勇二话不说,爬到塔顶,把灯修好了。
那天晚上,灯塔的光照亮了半个海湾。
三十多艘渔船从四面八方汇聚过来。
虽然最后没有出海(海警劝阻了),但这件事让郑大勇在渔民中的地位大大提升。
03
海洋局的工作人员也注意到了这座灯塔。
他们在例行监测中发现,这片海域有异常的深海低频声波。
频率很规律,像是某种信号。
「老郑,我们想在你这里安装一些监测设备。」海洋局的李工程师找到郑大勇,「每个月给你3000块租金。」
郑大勇同意了。
这是他的第一个正式租客。
李工程师带着设备上岛的时候,郑大勇正在晒海带。
「老郑,你这地方还真不错。视野好,没有干扰。」李工程师架设着水下声纳,「你怎么想到买这地方的?」
「感觉。」郑大勇说,「我在海上干了三十年,这地方有故事。」
「什么故事?」
郑大勇指着海图上的红点:「这下面,埋着宝贝。」
04
郑大勇的第二个租客是个海归女博士。
林小雨,29岁,在澳洲学了五年海洋生物,专门研究珊瑚。
她租了灯塔二层做实验室,每个月给2000块。
「郑叔,您这里的珊瑚品种真的很特别。」林小雨在显微镜下观察着样本,「我从来没见过这种结构。」
郑大勇不懂科学,但他知道珍珠。
「小雨,你说这些珊瑚,会不会像珍珠一样值钱?」
「比珍珠值钱多了。」林小雨兴奋地说,「如果我的研究成功,这些珊瑚可能含有抗癌物质。」
郑大勇心里一动。
那些古海图上标注的红点,会不会就是珊瑚聚集区?
他没有告诉林小雨关于海图的事,但开始更仔细地观察海水。
每天早上,郑大勇都会在灯塔顶层用望远镜看海。
他发现了一个规律:每当潮水退去的时候,某些海域的颜色会变得特别深。
那些地方,正好对应着海图上的红点。
05
2019年,郑大勇开始改造灯塔。
他用废弃渔船的螺旋桨改造了一台风力发电机。
计算公式很简单:螺旋桨直径2.5米,海风平均时速8米每秒,理论发电功率15千瓦时。
足够整个灯塔用电了。
但最大的问题是淡水。
岛上没有淡水资源,以前都是靠船运。
郑大勇想到了一个办法:收集台风雨水。
他在灯塔周围铺设了一圈导水槽,连接到一个密封的蓄水池。
台风季一来,一场大雨就能收集上万升淡水。
「这叫台风眼雨水收集器。」郑大勇给自己的发明起了个名字,「台风中心的雨水最干净,没有污染。」
儿子郑小海对父亲的发明很不屑。
「爸,你这些土办法有什么用?我要去学编程,将来去硅谷工作。」
「编程能当饭吃?」
「当然能!现在程序员月薪都三万起。」
「那你的月薪是三万,我的台风收集器省下的水费也是三万。」郑大勇算了笔账,「区别是,你的钱要花出去,我的钱省下来了。」
郑小海无话可说。
但私下里,他开始用灯塔的WiFi挖比特币。
郑大勇不知道什么是比特币,只是发现电费突然暴涨。
「小海,你是不是偷偷用电挖矿了?」
「没有啊。」郑小海心虚地说。
「那为什么电表跑这么快?」
「可能是......可能是您的发电机有问题。」
郑大勇检查了一遍发电机,没发现问题。
但他在儿子的电脑里发现了挖矿软件。
「好啊,你个小兔崽子!」郑大勇拿着鼠标就要打人。
「爸,你听我解释!」郑小海抱着头,「我挖比特币是为了赚钱,帮您分担压力!」
「分担压力?你知不知道这一个月多花了多少电费?」
「知道,1200块。但是我挖到的比特币值8000块!」
郑大勇愣住了。
「你说什么?」
「我说我赚了6800块。」郑小海小心翼翼地说,「而且这只是一个月的收入。」
郑大勇放下鼠标,坐了下来。
「你跟我说说,这比特币到底是什么玩意儿?」
从那天开始,父子俩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郑小海开始教父亲用智能手机,郑大勇开始向儿子学习网络知识。
06
2020年的某个暴雨夜,灯塔的电路出了故障。
郑大勇冒雨爬到塔顶修理,郑小海在下面用手机照明。
「爸,小心点!」
「没事,我修了三十年船,这点电路难不倒我。」
雷声轰鸣,雨水模糊了视线。
郑大勇踩在湿滑的铁架上,一脚踏空,整个人悬在半空中。
「爸!」
郑小海扔掉手机,爬上灯塔。
那是他第一次主动帮父亲干活。
「爸,我帮你!」
两个人合力修好了电路。
回到屋里,郑小海泡了两杯方便面。
「爸,我觉得您做的这些事情,比我写代码有意义多了。」
「怎么说?」
「您在守护一片海域,我只是在赚钱。」
郑大勇拍拍儿子的肩膀:「赚钱也是本事。但记住,钱是工具,不是目的。」
就在这时候,林小雨的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
她在灯塔周围的珊瑚中发现了一种新的化合物,具有抗癌活性。
消息传出去以后,立刻有生物公司找上门来。
「郑先生,我们愿意出2000万买断这片海域的珊瑚开采权。」公司代表西装笔挺,拿着合同,「您只需要签个字就行。」
2000万!
郑大勇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数字。
但他没有立刻签字。
「我考虑考虑。」
「郑先生,这个价格已经很高了。2000万,够您在三亚买10套海景房了。」
「我不缺房子,我有灯塔。」郑大勇说,「我缺的是时间。」
「什么意思?」
「等我把海底的声波解密了,再谈价格。」
公司代表走后,林小雨找到郑大勇。
「郑叔,您为什么不签?2000万啊!」
「小雨,你觉得这片海域还有什么秘密?」
「我不知道。但我感觉,我们发现的只是冰山一角。」
郑大勇点点头。
他的直觉也是这样。
2021年,郑大勇在清理灯塔地下室的时候,无意中发现左边的墙砖有些松动。
仔细检查,发现里面另有一个通道。
通道被一扇锈死的铁门党的严严实实。
门上刻着日文字符。
他找来撬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门撬开。
开门的一刹那,正大勇就惊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