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来宝胜
九十年代初被派遣分配至镇坪上班,一跃“农门”成为“公家人”。在小县城呆了七个年头,经常下乡跑腿。这段时间不算短,不敢妄称镇坪是我第二故乡,毕竟我没有从骨子里融入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当地人一年四季的饭食少不了洋芋。
![]()
到法院上班没几天,经济庭老赖庭长带着我们一行几人,到钟宝乡高峰村执行一起案件。搭乘短途班车在钟宝街道下车,顺着甘竹河逆流而上,一路清溪潺潺,绿树成荫,山雀鸣叫,宁静而祥和。口渴了双手鞠一捧窝滩的清水灌下去,顺带抹抓一把脸。老赖庭长嘴里叼着短烟袋锅砸吧着,不紧不慢走在前面。不觉间翻山越岭二十多里到达被执行对象家。肚子早已咕噜作响,直冒虚汗,嘴里涌出阵阵口水。问过执行对象的近况,做了笔录,得知缘由:前些年种黄连折本,欠了帐被告到法院。他们家两间土木结构房子,堂屋一角堆些洋芋,一点家当尽收眼底。工作归工作,吃饭归吃饭,主家连忙刮一搓萁洋芋蒸熟,捡了满满一土盆端上桌子。菜只有两个,青辣椒切成粗丝,撒点盐粒用筷子搅拌一下。茄子烧熟撕成条,洒盐凉拌,两个菜没有一滴油。给我们每人煮一碗清水煮挂面。见我有点迟疑,老赖庭长吊起脸,眼睛一瞪说,这是主人家最好的东西,言意之下不要弹嫌。我真的太饿了,狼吞虎咽,扒拉完面条,就着生拌青辣椒,一口气吃了十几个洋芋才意犹未尽打着饱嗝。
![]()
返回途中,遇到一矮敦敦黑脸的中年男子,戴着乌黢麻黑脏不拉几的呢帽,据说是当地的村长。我们一路同行,老赖庭长一路和村长拉扯家常。村长知道底细,戏谑说种黄连么卵搞场,赔了女人还得搭上睡觉枕头。还对我这个外来人说起顺口溜:住在老扒边,吃的蓝花烟,烤的转转火,吃的洋芋果。顺口溜是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山里人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地势高寒,产出有限,生活困苦,山民朴实厚道,是当地最基本的民情。村长说完顺口溜,呵呵大笑,砸吧起旱烟,一副安于天命、乐观开怀的憨痴痴模样。这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一次下乡,时过三十五年,对这段经历依然记忆犹新。
![]()
巴山深处的镇坪,高山坡地居多,种植的主要作物是包谷、洋芋。有的年份遇到恶风暴雨,出穗的包谷眼看就要到手,一场大风刮过,倒伏在地失去收成,农人心里滴血。唯独洋芋是块茎植物,耐寒耐旱,只要肥力足够就有好收成。洋芋是当地最稳产高产的作物,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山里人。那些年走进镇坪山里,谁家屋里都堆着一两万三五万斤洋芋。日常蒸煮当饭,品相差的洋芋煮熟捣烂喂猪。冬天农闲季节,山里人把洋芋背到公路边,和湖北商贩换米,五斤换一斤。一家几口背了几百斤洋芋步行下山,累得汗流浃背,换回几十上百斤大米,换回的大米吃不了几顿。少数家庭缺少劳力,经济状况差,一年到头吃不上白米。
![]()
说起当地彻底告别粮食短缺的事情,应该给九十年代担任政府县长的老骆记下一笔。老骆脾气火爆,作风扎实,他深知粮食是农民的命根子,强力推进玉米营养钵栽植技术。这种技术简单实用,能让包谷提前个把月成熟,产量大增,还能减少风灾影响。为推进这项工作,他每年春播季节到各乡各村突击巡查,把干部训得眨眉眨眼,干部最怕老骆突然冒出来,很多人背后给他取一个外号叫骆铁匠,意思是蛮得很。不过,几十年过去,当地仍有人念及骆铁匠的好,为老百姓办实事的人是不会被遗忘的。
![]()
那些年,经有山民背着野生猕猴桃、秤砣儿(五味子)和洋芋到小县城街头售卖,洋芋每斤一毛五,猕猴桃五分,五味子一毛。且不说种植收获和上山采摘耗费的体力,单从山上背着行李步行几里十几里就耗时一天,售卖所得仅换回几把挂面和十几斤食盐。当地夏季经常有人进山采割生漆,秋季砍伐木材,采收药材,天麻麻亮出发,挎包里装十几个洋芋。饿了在山林里生火烧洋芋当饭,晚上栖息在山窝窝岩缝或大树下,有时进山三五天才返回家里。繁重的体力劳动,日常抽吸旱烟,缺乏淋浴洗澡条件,山民们身时常散发出难闻的汗味烟味,这是勤苦劳作的男人味儿。目睹过当地山民稼穑艰辛,收获微薄,饮食粗糙,对民生不易的感受会更加真切。
![]()
每年正月底,镇坪山民开始播种洋芋,前后历时一个多月。低山的人家先种,接着是半山腰的人家种,山垴垴的最后种。种洋芋的季节,几里路远近的乡邻都来帮忙,轮流换工。男人们背着上百斤的渣子粪或火粪灰,沿着陡峭蜿蜒的山路吭哧吭哧爬坡,虽是寒风料峭的早春,汗珠顺着脖子沁湿了上衣。农家肥背到地里,几个人用挖锄刨坑,体弱的劳力往坑里倒入粪渣,把洋芋种丢到挖好的坑里,覆土盖土。每家播种洋芋面积不等,有的种了十几亩。条件极为艰苦的山里,春季种洋芋非得流几身臭汗才行。主家土灶台铁锅里炖着肥墩墩油滋滋的大块腊肉,火塘的铁吊罐里是拳头大小腊猪蹄疙瘩,帮忙的人尽管敞开吃,包谷烧土酒放开了喝。没有人嫌你吃的多,能吃能喝才有好体力,能帮主人家做更多的活路。播种洋芋的季节,每家最少吃掉一头猪肉,三四个腊猪蹄,喝掉两坛子包谷烧。高山洋芋生长周期漫长,六七月份开始挖洋芋,全是手工体力,肩挑背驮,几千斤几万斤洋芋从山坡背回家,又是压榨汗水的劳作。
![]()
当地人以洋芋为食材,做出种类繁多的饭菜。饭食有蒸洋芋坨、洋芋煮面面饭(细包谷米糊糊),洋芋蒸米饭、硿洋芋,炒洋芋丝、洋芋粑粑炒腊肉、洋芋果果炖腊蹄。盛夏季节,常见的农家饭是洋芋煮四季豆,既当饭又当菜。硿洋芋是用猪油爆锅,把刮好的小洋芋倒进去翻炒一遍,顺着锅边淋水盖上锅盖,大火焖蒸后揭开锅盖香气四溢,吃起来安逸无比。镇坪农家女子虽居深山,却生的肤色白净,天然丽质,聪慧勤劳,自小把做洋芋饭菜的手艺学得精熟。来了客人,主妇立马煮腊肉刮洋芋。右手两指夹着铁皮刮片儿,左手拿洋芋,两手配合旋转,速度之快令人目不暇接,不到一根烟功夫,一盆洋芋刮好了。菜刀在案板乓乓作响,不觉间切出一大盆细如香芊的洋芋丝儿,主妇的上衣和脸上满是星星点点的小斑,是刮洋芋切洋芋喷溅的浆汁。客人望去,主妇略显不好意思。炒洋芋丝是山里农家主妇的拿手菜,离开镇坪近三十年,很少吃到那种味道。其实做起来很简单,柴火铁锅滋些猪油,把漂过的洋芋丝倒进铁锅,快速翻炒,漂洗洋芋丝沉积的那一点稀浆倒进锅里,最后加入一勺子酸坛子浆水炝锅。如此这般炒出来的洋芋丝油润丝滑,酸爽可口,余味悠长,一个炒洋芋丝下饭足矣。相形之下,大酒店炒的洋芋丝显得粗糙不堪,食之无味。
![]()
镇坪洋芋风味独具一格,应该是大自然把最好的元素赐予了这方土地。地势高寒,生长周期长,淀粉含量高口感好。纯农家肥或火粪灰作为肥料,绿色种植,不用农药化肥,这种最传统的耕作方式,产出的洋芋品质纯正地道。记得九十年代之前,很多人说起镇坪略带一点鄙夷不屑,说后山里头么,远的很。再问他们知道镇坪些什么,答案是那里洋芋多。在他们眼里,镇坪是产洋芋的偏远落后之地。不承想,几十年过去,几万人口的山区小县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很多人向往休闲度假地,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消暑乘凉大快朵颐之后,离开时他们的车屁股里一定带有洋芋。(图片来源豆包AI)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