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在前面】
《水东讲村名》从视频版精心打磨为文字版,不仅倾注了我们大量的心血与精力,更离不开雄厚财力的支撑,因此格外需要广大朋友的鼎力支持。
我们最初从320村筛选出 150 个村落,之后精简至 120 个,最终确定为 100 个。这并非是被删减的村落故事不够精彩,也不是我们刻意追求极致的完美,实在是受限于财力。在此,我们诚挚期待富有公益之心的企业家能在本书中投放广告页,这不仅能为我们减轻巨大的压力,让这本书得以顺利出版,更能借助书籍的传播力,为企业赢得广泛的关注与良好的社会声誉。
此外,七市村的内容将作为样本案例呈现,既为书写团队提供参考范例,也方便有意向投放广告的朋友在书籍出版前提出宝贵的纠错建议,助力我们将这本书做得更好。
![]()
桥边岁月记过往——七市村
【村名来历】
七市村名的文字记载,最早可追溯至清雍正六年的县区划分。关于其地名与村名的由来,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
民俗专家认为,此地原属三门湾青山港的港汊区域,分布着七个小礁屿。随着海涂逐渐上涨,其中四个礁屿被泥沙覆盖,隐入地下,另外三个则露出地表,形成小山,民间便有了 “四个暗龟与三个明龟” 的说法。因村域内曾有七个礁屿分布,最初称 “七屿”,后因 “屿” 与 “市” 同音,逐渐演变为 “七市”。这一说法与村民的讲述相互印证 —— 当地村民称,若向地下挖掘数米,便能触及海涂泥,即使用长毛竹插入,也会陷入“花花软”(松软)的土层,深不见底。民间谚语 “七市洋,高山殿,七蕻樟,吊洋船”,说的就是这一带曾有洋船直进直出,旁边的樟树还能吊大船的情景。
从村落人口构成来看,七市村为杂姓聚居之地,素有“顾张应卢禇金吴,王李杨陈马叶苏”的说法。探究其根源,或与“禁海令”有关,或与当地产业变迁密切相关:清嘉庆二年,大林、宝莲两团(原梅七乡)废盐转农,原在各个小湾内盐民聚居成村,形成多姓共居的村落格局,这也为“七市”作为聚居地名称的固化提供了社会基础。
![]()
【四达桥边的激战】
“围三阙一”作为古代兵法中的经典战术,在历代战争中不断发展完善。1949年7月解放宁海县城时,我军便灵活运用了这一战术:21军61师183团负责攻打北门和西门,181团2营、3 营主攻南门,唯独将东门留作缺口,虚设一条生路,诱迫敌人从空隙中豕突东逃时,凭借白峤岭天然屏障切断去路,将其截而歼灭。
182 团由团部直属连张指导员带领一个尖兵排,从一市翻过石夹岭,沿土地庙这条溪坑到达四达桥时,被“宁象台边区剿抚司令部第2支队”任小青匪部发现。匪部隐藏在四达桥(上通宁、绍,下通台、温,谓四达)桥头应象贤的四合院 —— 这里后来曾成为一市区公所和七市乡政府所在地。
任小青部凭借四合院坚固的围墙,占据了有利地形。尖兵排猝不及防伤亡20 余人,张指导员也不幸牺牲。
182团大部队闻讯迅速赶到,立即对任匪驻地进行火力封锁,同时登上桥头碾子房、济生堂屋顶发起猛烈进攻。没多久,老屋内百余名残匪除任小青翻墙潜逃外,其余全部被俘。
这场突如其来的遭遇战使战况有所变化,导致从县城东门逃出的部分国民党部队趁机逃脱,未能实现预期的堵截效果。四达桥边的这段经历,也成为解放宁海战役中一段难忘的插曲。(审核/刘开文)
- End -
乡土宁海公益平台
@关注我们就是最大的支持@
对话主编请加微信:
□ 撰稿:水东居士
□ 排版:天姥老人
□ 审核:寸草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