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斯柯达是欧洲知名的军工企业,其生产的军火质量上乘,特别是火炮,丝毫不逊于德国克虏伯和法国施耐德。之前文章跟大家介绍过不少该公司生产的火炮,大到420毫米攻城炮,小到37毫米步兵炮,今天再给大家介绍一款其生产的优秀火炮——M1915式75毫米山炮,该炮在意大利人手中玩出了新花样。
![]()
M1915式75毫米山炮
该炮于1915年定型,1915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第二年,当时斯柯达应奥匈帝国陆军的要求设计了这款山炮。历史上奥匈帝国与意大利是宿敌,两国接壤的地方又大多是山区或丘陵地带,所以山炮是一种非常适用的武器。奥匈帝国陆军先后装备过多款山炮,有75毫米,也有大口径的100毫米,1915式75毫米山炮则是其中的佼佼者。
斯柯达M1915式75毫米山炮主要性能:战斗全重613公斤,炮管长1155毫米(15.4倍径),口径75毫米,高低射界-9°~+50°,方向射界左右各3.5°,弹重5.5~6.5公斤,最大射程7000米(最大射击仰角,使用轻弹),炮口初速349米/秒,射速6~8发/分钟。该炮可以两马挽拽,如果遇到崎岖的山路或者道路泥泞,无法用马匹拖曳时,可分解成六部分,用六匹马驮着走。
![]()
在一战时期非常优秀
从综合性能上看,这炮在一战时期算很不错的。最大射程可以达到7000米,当时主流山炮射程才5000~6000米,例如克虏伯M1910式75毫米山炮最大射程5000米,莱茵金属艾哈德75毫米山炮最大射程5750米。宿敌意大利研制的M13式65毫米山炮,放列全重560公斤,17倍径,最大射程能达到6800米(使用强装药),但是炮弹威力太小,炮弹只有4.3公斤重。并且射击仰角也不行,最大射击仰角才20°。两者炮战时,M1915式75毫米山炮明显占据上风。
PS:该炮的一大特色是使用了分装式弹药,好处是可以根据作战目标调整发射药,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发射药的消耗,大大提升了该炮的适应能力。
![]()
射击仰角很大
因为M1915式75毫米山炮很优秀,奥匈帝国陆军很满意,因此下了很大的订单,并且还提供给兄弟国家——德国。可惜的是德国陆军对这款山炮并不太满意,因为用途不一样,对于德国陆军来说,无论东线还是西线都是以堑壕战为主,更需要大口径重炮来摧毁敌军的战壕和工事。另外,同盟国保加利亚和土耳其也采购了不少M1915式75毫米山炮,并且对火炮进行了减重,提高机动性,更便于山地作战。
一战结束后,战败的奥匈帝国被历史的车轮碾碎,被分成几个国家。奥匈帝国大量的武器装备被协约国瓜分,意大利由于及时更换阵营变成了胜利国,战后获得了大量战利品,其中就有M1915式75毫米山炮。意大利将获得的M1915式75毫米山炮命名为75/13式榴弹炮,装备自己的山地部队。并且意大利人发扬嗑药传统,为75/13式榴弹炮研制了新型炮弹——M32型高爆榴弹,弹重6.35千克,内置600克TNT炸药,这使得75/13式榴弹炮的最大射程达到8250米!
![]()
炮兵阵地
最大射程达到8250米,可以满足新时期的战争需求,因此75/13式榴弹炮在30~40年代大量使用,先后参加过埃塞俄比亚战争、西班牙内战、希腊战役、北非战役和东线战争。甚至二战结束后,意大利山地部队还在继续使用,该炮一直服役到上世纪50年代才退役,被奥托M56式105毫米山地榴弹炮取代。
对比之下,二战时期日本的九四式75毫米山炮最大射程不过8300米,还是用尖锐弹刷出来的,并且装药量只有400多克。博福斯M1922式75毫米山炮虽然最大射程有9000多米,但是火炮全重接近800公斤,比75/13式榴弹炮重多了。75/13式榴弹炮还是值得抗战时期的中国引进的,毕竟是一战老炮,价格上要便宜很多,600多公斤的重量虽然不太理想但还是能凑合用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