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甲百万,却无寸土之功”—— 这句在网络上流传甚广的评价,像一根细针,刺破了当下舆论场中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复杂情绪。有人翻出汉唐史书,指着卫青霍去病的北伐、李靖苏定方的西征,感慨 “真正的强大就该开疆拓土”;也有人看着训练场上摩拳擦掌的年轻士兵,念叨 “好男儿当马革裹尸,怎能困于营垒”。
可现实是,中国的航母编队在西太平洋完成远海训练后悄然返航,火箭军的导弹在戈壁靶场精准命中目标后归于静默,边防战士在加勒万河谷举起的不是枪炮,而是写着 “中国领土,不容侵犯” 的界碑。这种 “引而不发” 的状态,让不少人困惑:明明有我们有“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的底气,为何始终按兵不动?静夜史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分析:
![]()
一、“无年不战” 的基因里,藏着对 “功勋” 的原始渴望
虽然古语有云“好战必亡”,但当下的我们,确实需要一仗尤其是一场胜仗来证明自己,同时威慑敌人。
翻开二十四史,中国从来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民族。司马迁在《史记》里记载,汉武帝时期 “汉军北击匈奴,七战七捷”,卫青、霍去病的铁骑踏遍漠北,封狼居胥的功绩至今让人心潮澎湃;唐太宗贞观年间,李靖夜袭阴山、苏定方西灭突厥,将大唐疆域拓展至咸海之滨,那句 “天可汗” 的尊号,是用刀锋刻在中亚大地上的;即便到了明朝,朱棣五征蒙古、郑和七下西洋,既有 “天子守国门” 的决绝,也有 “威加海内” 的豪迈。
这种 “开疆拓土” 的基因,静夜史认为本质上是对 “功勋” 的集体向往。对士兵而言,战场是最好的勋章 —— 李广一生未封,却因 “飞将军” 的威名流芳百世;岳飞 “靖康耻,犹未雪” 的呐喊,让 “精忠报国” 成为军人的终极追求。今天的士兵同样如此:他们在朱日和演习中与 “蓝军” 死磕,在南海岛礁上顶着烈日站岗,在台海周边开展联合演训,骨子里的渴望从未变过 —— 渴望用一场胜利,证明自己配得上 “人民子弟兵” 的称号,配得上这个正在崛起的时代。
所以,网友的 “无寸土之功” 之叹,未必是好战,更多是对 “威慑力缺失” 的焦虑。当美国航母打着 “自由航行” 的旗号穿越台湾海峡,当俄罗斯支持越南在南海偷采油气,当 “台独” 分子在岛上跳梁小丑般叫嚣,人们期待的不是血流成河,而是一次 “以战止战” 的雷霆一击 —— 就像当年抗美援朝,一仗打出几十年和平,打出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的尊严。
![]()
二、“按兵不动” 的背后,是对 “代价” 的清醒计算,但代价不该成为永远的枷锁
我们都知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可以说战争从来都是一个烧钱的战争,每一仗都是宝马奔驰在天上飞。但我们更应该明白,伤筋动骨的巨大代价,能带来的是更夸张的收益。
不可否认,上层的 “克制” 有其现实考量。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积累的财富,的确经不起一场大规模战争的消耗——长三角的工厂、珠三角的港口、京津冀的城市群,这些支撑中国经济的命脉,一旦卷入战火,损失将难以估量。更不用说,美国在亚太布下的 “岛链”、盟友体系的围堵、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都让 “开战” 二字变得异常沉重。
但问题在于,“怕代价” 不能成为 “不行动” 的永恒借口。当年抗美援朝,中国刚结束战乱,GDP不足美国的1/20,钢产量不及零头,可主席一句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硬是用血肉之躯在朝鲜半岛打出了空前的国际地位,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世界强国。那时的中国不怕 “打烂”,因为本就 “一穷二白”;如今的中国似乎 “怕失去”,却忘了 “财富” 若没有 “武力” 守护,终究是别人眼中的肥肉。
更关键的是,有些“代价”躲不过去,根本不以我们的主观意志而转移。比如台湾问题拖得越久,外部势力介入越深,未来解决的成本就越高。看看今天的乌克兰,若不是当年对俄罗斯的妥协退让,何至于沦为大国博弈的棋盘?中国人口负增长已持续多年,劳动力红利逐渐消退,若把问题留给下一代,他们面对的可能是更复杂的国际环境、更严峻的战略困境。网友说 “不能把问题留给孩子”,其实是对 “拖延症” 的担忧——有些仗,早打比晚打好,小打比大打强。
![]()
三、“威慑力” 从来不是演训场练出来的,而是实战打出来的
普京曾说“抗议一千次一万次,也不如战略轰炸机的翅膀扇动一次”,作为大国,我们需要的从来不只是简单的国土安全,而是对外围宵小说一不二的震慑,而这个震慑,根本不可能靠军演甚至外交狠话获得。
这些年,我们的军演越来越密集:航母编队突破第一岛链,歼 - 20巡航台海,东风导弹精准命中移动靶船…… 但在某些国家看来,这不过是 “纸老虎” 的秀肌肉。为什么?因为没有实战检验的威慑力,就像没有开刃的刀,再锋利也让人觉得 “不敢真砍”。
历史早已证明:谈判桌上的筹码,永远是战场上打出来的。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中国军队用一个月时间横扫藏南,之后主动撤军,却换来了中印边境几十年的基本稳定;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虽然付出了代价,却打破了苏联的 “南下包围网”,为改革开放争取了安全空间。这些战争告诉我们:有时候,“打” 是为了 “不打”,“小战” 是为了 “避大战”。
在静夜史看来,今天的年轻士兵,需要的不是演习中的 “模拟功勋”,而是实战中的 “生死考验”。就像当年的红军,在长征中血与火的淬炼,才锻造出无往不胜的铁军。现在的军队装备越来越先进,但 “实战经验” 的短板始终存在 —— 飞行员没在真实战场锁定过敌机,舰艇指挥官没在对峙中下达过 “开火” 命令,这样的军队再强大,也难免让人觉得 “少了点什么”。网友期待 “寸土之功”,其实是期待一次实战的洗礼,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
![]()
四、美国霸权衰落的窗口,不该只用来 “忍”,更要用来 “夺”
历史一再证明,霸权从来不是等来的,而是争取来的,具体来说就是夺来的。
这些年,美国的衰落有目共睹:从阿富汗撤军的狼狈,到国内两党恶斗的撕裂,再到美元信用的动摇…… 很多人说 “时间在我们这边”,只要熬下去,美国自然会退出亚太,台湾问题也会水到渠成。但静夜史认为这种 “躺赢” 的想法,未免太天真。
从历史上看,霸权国家的衰落从来不是 “和平退场” 的,而是伴随着激烈的冲突与反抗。英国当年从 “日不落帝国” 跌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苏联解体后,美国的单极霸权也靠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才得以巩固。今天的美国,恰恰希望用 “代理人战争” 消耗中国,就像对俄罗斯那样。我们越是 “忍”,它越是觉得 “有机可乘”,越是会在台海、南海、科技等领域步步紧逼。
所以,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破局。在台湾海峡搞一次 “封锁演习”,不如直接拿下几个 “台独” 分子控制的小岛;在南海与菲律宾对峙,不如直接清理其非法占据的礁盘。这些 “局部战争” 的规模可控,代价可承受,却能一举打破美国的 “战略试探”,让其明白中国的 “红线” 不是画在纸上的。就像汉唐开拓西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通过一次次小规模的战役,逐步确立主导权 —— 这才是 “战略定力” 的真正含义:该忍时忍,该打时绝不手软。
![]()
结语:不是不打,是在等一个 “打出未来” 的时机
有人说 “打个仗会死人”,这话没错。但比起 “死”,我们更可怕的是 “屈辱地活”。当年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死的是士兵,丢的是国运;如今若在核心利益上退让,死的可能是民族复兴的希望。
所以,中国的 “按兵不动”,从来不是 “怯懦”,而是在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但这个 “时机” 不该是 “永远不出现”,而应是 “条件成熟就动手”。当年轻士兵的功勋渴望与国家的战略需求形成共振,当局部战争的收益远大于代价,当美国的围堵让我们退无可退 —— 那时候,就该让世界看看,“带甲百万” 的力量,究竟能打出怎样的 “寸土之功”。
静夜史认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从来不是 “熬” 出来的,而是 “打” 出来的、“拼” 出来的。就像那句老话:“忘战必危,好战必亡”,但还有下半句 ——“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等待的,正是 “善战” 的那一刻,而一旦决定动刀动枪,我们必须也必然会打出民族复兴的根基,打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格局。
![]()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