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彭德怀骨灰葬弟弟身边,彭钢感动落泪

0
分享至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99年冬天,湖南湘潭的山坡上,风很冷。

那天山上没什么人,却有一群人站在一块新立的墓碑前,手里捧着白菊花。

中间站着一个身材瘦削的女人,面对墓碑,她什么都没说,只是轻轻摸了摸石头,眼泪一下就下来了。

那块碑不是别人的,是彭德怀的。

这事儿听起来挺意外的。

彭德怀,一个共和国元帅,怎么最后是跟两个普通烈士弟弟葬在了一起?更让人琢磨的是——他1974年就去世了,骨灰为什么一直等到1999年才回到家乡?整整25年,期间发生了什么?

这事儿得倒着讲。

彭德怀最后一次见他的侄女彭钢,是在病房里。1974年10月,那会儿他已经病得不行了,骨瘦如柴,躺在床上几乎说不出话。

他穿的毛衣,是彭钢十多年前织的,颜色早就褪了。

彭钢推门进去的时候,屋里很安静。

她轻声叫了声“伯伯”,他点了点头,断断续续说了一句:“我死后,身体可以献给医学……骨灰,能不能和你们的父亲埋在一起?”

说完这句,他停了一会,补了一句:“他们是烈士。



我怕……玷污他们。”

彭钢听着眼泪就下来了。

她说:“伯伯你放心,我一定办到。”

可事情不是说起来那么简单。

那时候的彭德怀,已经被打成“反党分子”,住的地方也是管控状态。

更别提葬礼、合葬这些事了。1974年11月,他去世后,骨灰就一直安放在北京,没人敢动。

真正的转折点,是1978年底。

彭钢熬了好几个月,写了一封二十多页的申诉信,寄到中央。

她几乎把自己知道的全部真相写了进去,材料反复修改,夜里不睡觉地改,有一晚她抽掉整整一盒烟——她平常根本不抽烟。

她说:“我怕写得不准确,怕对不起他。”

这事儿很快有了回应。12月24日,人民大会堂为彭德怀举行了追悼会。

那天来了很多人——老战士、老干部、曾经的下属,还有不少普通群众。

悼词是实话实说,没人回避过去发生的事。

可骨灰的事还是没人提。

直到1996年,彭钢又一次提笔。

这次她没写那么长,就一份简明扼要的报告,直接请示:希望能将彭德怀的骨灰移回湖南湘潭,与他两位牺牲的弟弟合葬。

她知道,这事儿比平反还难,涉及到军委、地方、安葬政策等等,可她还是写了。

批复下来的时候是1999年。

地方说原来的墓地太小,不能再开穴。

后来想了个折中办法:就在他两个弟弟坟边,另辟一块地,铺上新石碑,葬入骨灰。

这才有了开头那一幕。

说到底,这就是彭德怀一辈子里最简单、也最难实现的一个愿望。

可这不是突然的。

他对家庭、对弟弟的感情,从很早的时候就埋在心里。

1940年,彭德怀在华北指挥作战,那时候抗战正吃紧,前线天天打仗。

他顾不上家,可家早就出事了。

那年秋天,国民党在湘潭搜查“共匪家属”,彭德怀的弟弟彭荣华连夜被抓,第二天就被枪杀。

几天后,另一个弟弟彭金华也被带走,关在石牢里,活活打死。

两人最后草草合葬在村口的一片荒地里。

谁知道,几十年后,彭德怀连“能不能葬在他们边上”都要犹豫半天。



他是真的怕,怕自己身上的“政治污点”给弟弟们带来“耻辱”。

可事实上,他从来没做过对不起国家的事。

1950年代,他虽然身居高位,对家里人却一贯严厉。

有一次,侄女彭爱兰要生孩子了,丈夫正出差。

她想借用一下彭德怀办公室的车去医院,后来犹豫了一下,还是没敢打电话。

她说:“伯伯平常说得太清楚了,公家的就是公家的,绝不能因私挪用。”



她最后硬是自己叫了辆三轮车进的医院。

还有一次,侄子的婚礼正好赶上彭德怀回乡。

有人提议:“用小轿车接新娘吧,也算风光。”彭德怀听了,脸一沉:“开什么玩笑?这是公家的。

不能乱用。”

说实话,那时候有他这种态度的干部,不多。

他也不是不管家人。



他没孩子,侄子侄女就是他全部的亲人。

彭钢小时候在北京上学,住校。

他想让她回家走读,可她不太愿意。

不是不想见伯伯,是觉得学校方便。

她说:“要我走读可以,得给我买辆自行车。”

彭德怀听了笑了,第二天真的给她买了一辆。

这事儿彭钢记了一辈子。

1959年,她考上了西安电讯工程学院,那年她改名叫“彭钢”。“钢”是她自己选的字,说要像钢铁一样,不靠别人。

临走那天,彭德怀把自己出国常用的那个小皮箱给她,说:“你东西不多,就拿这个吧。

我出国的时候总带着,现在也用不上了。”

这只皮箱,几十年后她还留着。

彭钢后来参军,干了几十年军队纪律检查工作。

她性格极硬,军里人叫她“女包公”。1991年,她被授予少将军衔,是新中国第九位女将军,也是第一个担任军纪委部长的女性。

可她最重要的一件事,不是当了将军,而是1999年把彭德怀的骨灰送回了湘潭。

那天她没说很多话,只是站在墓前,轻轻说了一句:“我终于实现了您的愿望。”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说彭德怀“没有归宿”。

王恩收,《彭德怀:漫长革命路 多次遇险情》,《湘潮》,2024年第7期。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彭德怀年谱(1898—1974)》,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

彭钢,《回忆伯伯彭德怀》,《党史博览》,2004年第4期。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阿光的技巧课堂
阿光的技巧课堂
每天更新精彩优质视频,点个关注吧!
568文章数 13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