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2分理科状元报文学遭质疑,直到看见研究课题后,理解了!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创作声明: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慕晟,你疯了吗?682分理科状元去读文学?你对得起我们这么多年的供养吗!"

母亲柳春花的声音在电话里几乎是嘶吼着。

"妈,我有我的原因..."

"什么原因能让你放弃清华的自动化专业?你知道村里多少人等着看我们家的笑话吗?"

挂断电话后,慕晟看着手中那份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录取通知书,眼中闪过一丝坚定。

如果他们知道真相,还会这样想吗?



01

2023年6月23日晚上11点,贵州黔东南深山里的油岩村彻底沸腾了。

"晟娃考了682分!全市理科状元!"

村支书慕大伯的声音在村口的大喇叭里传遍了整个山村。家家户户都点亮了灯火,连夜赶来慕家祝贺。

慕晟坐在自家的木屋里,看着手机屏幕上那个让全村疯狂的数字。语文130,数学149,英语141,理综262。这个分数足以让他进入全国任何一所顶尖大学的热门专业。

"晟娃,你真给咱们村争光了!"

"这孩子从小就聪明,看看,果然没错!"

"慕志远夫妇这回可要发达了,儿子将来肯定能挣大钱!"

村民们围在慕家的院子里,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有人已经开始掰着手指头算,清华北大的毕业生一个月能挣多少钱,慕家的苦日子终于要到头了。

母亲柳春花激动得眼泪直流。她拉着慕晟的手,声音都在颤抖:"晟娃,妈没白供你读书。咱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就指望你了。"

父亲慕志远从外地打工连夜赶回来,风尘仆仆地出现在家门口。看到儿子,这个平时话不多的汉子激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只是一个劲地拍慕晟的肩膀。

"好!好!咱们慕家终于出息了!"

慕晟强撑着笑容应付着大家的祝贺,但心里却五味杂陈。他知道,接下来要面临的选择,将会彻底颠覆所有人的期待。

深夜,客人们终于散去。

一家三口坐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开始规划着慕晟的未来。

"晟娃,你说报什么专业好?"柳春花小心翼翼地问道,"我听人说,计算机和金融最挣钱。"

慕志远点燃一支烟,狠狠地抽了一口:"管他报什么,只要是好大学就行。儿子有出息,咱们这辈子的苦就没白受。"

慕晟低着头,沉默了很久。院子里传来夜虫的鸣叫声,远山如黛,月色如水。

这个小山村养育了他十八年,也束缚了他十八年。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总是会想起两年前那个雨夜。爷爷慕老太爷躺在病床上,用一种他从未听过的语言,断断续续地说着什么。那些音节古老而神秘,带着一种即将消失的绝望。

"晟娃...这些话...不能...不能断..."

爷爷握着他的手,眼神中有着深深的不舍和期待。

那是慕晟第一次听到苗族的古语。

也是最后一次。



第二天一早,消息就传遍了整个县城。

"油岩村出了个理科状元!"

县电视台的记者赶来采访,县长亲自登门慰问,教育局领导排队合影。慕晟的事迹被写成新闻稿,在当地媒体上大肆报道。

"寒门学子十年寸苦读,一朝金榜题名时"

"山村励志少年,用知识改变命运"

各种标题铺天盖地,慕晟的照片出现在报纸的头版头条。

县一中的校长激动得彻夜未眠,连夜制作了宣传横幅:"热烈祝贺我校慕晟同学勇夺全市理科状元!"

学校门口被挤得水泄不通,无数家长带着孩子来"沾沾状元的喜气"。

"慕晟这孩子从小就不一样,你看他那专注的劲儿..."

"人家的父母多有远见,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理科思维..."

"这就是基因好,天生就是读书的料..."

议论声此起彼伏,慕晟成了整个县城的传奇。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

02

七月的山村闷热难耐。

慕家的小院里,一场关于未来的"家庭会议"正在激烈进行。

桌上摆着几十份大学招生简章,都是全国顶尖的理工科院校。清华大学的自动化专业,北京理工大学的航空航天,中科大的计算机科学...每一个都代表着光明的前途和丰厚的回报。

"晟娃,你看这个清华的自动化专业,毕业了直接进华为,年薪起码五十万!"

柳春花指着招生简章,兴奋得脸都红了。

慕志远在一旁重重地点头:"对,就报这个。清华,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方。"

村里的几个长辈也被请来参谋。大家围着桌子,热火朝天地讨论着哪个专业最有前途,哪个学校最容易找工作。

"我觉得还是金融好,银行工作稳定..."

"不对,现在是计算机的时代,人工智能最火..."

"医学也不错,当医生受人尊敬..."

慕晟坐在角落里,静静地听着大家的讨论。他的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北京大学招生简章,翻到了中文系的页面。

语言学、古典文献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这些专业名字在他们看来,就像是天书一样晦涩难懂。

"晟娃,你怎么不说话?是不是还在想别的专业?"

柳春花注意到儿子的沉默,关切地问道。

慕晟深吸了一口气,慢慢地抬起头。

"妈,我想报北京大学的中文系。"

话音刚落,整个院子瞬间安静了下来。

就像是被按下了暂停键一样,所有人都愣愣地看着慕晟,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

"你...你说什么?"

柳春花的声音有些颤抖,她觉得自己一定是听错了。

"中文系。"慕晟重复了一遍,声音很轻,但很坚定。



"砰!"

慕志远猛地拍了一下桌子,厚厚的招生简章被震得飞了起来。

"中文系?你疯了吗?"

"682分的理科状元,去读中文?你脑子进水了?"

柳春花的声音尖锐得像是被踩到尾巴的猫:"晟娃,你是不是发烧了?快让妈摸摸你的额头。"

她真的伸手去摸慕晟的额头,仿佛儿子真的是生病了才会说出这样的话。

村里的长辈们也纷纷开口劝说:

"晟娃,这可开不得玩笑。中文系能干什么?当语文老师?"

"就算当老师,一个月也就几千块钱,你这么高的分数,太浪费了。"

"孩子,你是不是受什么刺激了?好好想想,别一时冲动毁了自己。"

慕晟坐在那里,任由大家的劝说和质疑声浪一波接一波地向他涌来。他知道这个结果,也早就预料到了家人的反应。

但是,有些事情,必须有人去做。

"我已经决定了。"慕晟的声音不大,但每个字都很清晰,"志愿表我已经填好了。"

他从书包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志愿表,第一志愿的位置,工工整整地写着:北京大学中文系。

看到这张纸,柳春花彻底崩溃了。

"不行!绝对不行!"她抢过志愿表,声音已经带上了哭腔,"晟娃,你这是要妈的命啊!"

"我们省吃俭用供你读书,就是希望你将来有出息,能过上好日子。现在机会就在眼前,你却要去读什么中文系?"

慕志远的脸色铁青,他从来没有这么生气过:"慕晟,我告诉你,这个家我说了算。你给我重新填志愿,不许胡闹!"

"爸,我不是胡闹。"慕晟站了起来,第一次正面顶撞父亲,"我有我的理由。"

"什么理由?"慕志远怒不可遏,"什么理由能让你放弃这么好的前途?"

慕晟张了张嘴,想要解释,但又不知道从何说起。

爷爷临终前的话,那些即将失传的古老语言,传统文化的消失...这些东西,怎么跟一心指望着他挣钱改变家境的父母解释?

他们会理解吗?



院子里的气氛越来越紧张。

村里的长辈们开始轮番上阵,苦口婆心地劝说慕晟。

"晟娃,你听叔叔一句话,理科生就应该学理科。文科那些东西,有什么用?"

"你看看人家王家的孩子,学的计算机,现在在深圳一个月挣三万块。再看看李家的丫头,学的中文,现在还在县里教小学。"

"孩子,现实一点吧。理想不能当饭吃。"

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根针,扎在慕晟的心里。

他知道大家都是为他好,也知道从现实角度考虑,他们说的都有道理。

但是,有些东西比金钱更重要。

有些责任,无法用现实的标准来衡量。

"我的决定不会改变。"慕晟的声音很轻,但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志愿表已经提交了。"

这句话彻底引爆了慕志远的怒火。

"你...你个逆子!"

他举起手,差点要打下去,但看到儿子倔强而坚定的眼神,手停在了半空中。

这个从小就听话懂事的孩子,今天怎么突然变得这么陌生?

柳春花哭得更厉害了:"晟娃,你这是要逼死妈吗?我们辛辛苦苦这么多年,就是为了什么?"

慕晟看着母亲泪流满面的样子,心如刀绞。

他何尝不知道父母的不容易?

山里的生活有多苦,他比任何人都清楚。父亲在外打工,一年到头见不着几次面。母亲在家种地,手上的老茧比树皮还厚。

为了供他读书,家里几乎没有任何像样的电器。连他高考前想买一个台灯,母亲都要考虑再三。

但是...

"妈,对不起。"慕晟的声音哽咽了,"但这件事,我不能妥协。"

他转身要走,却被父亲一把拉住。

"你给我站住!今天你不把话说清楚,就别想离开这个家!"

慕晟停下脚步,回过头看着满院子愤怒和失望的面孔。

他多么希望能够把真相告诉大家,让他们理解自己的选择。

但是现在,还不是时候。

"等到了北京,你们就会明白的。"

03

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县城。

"听说了吗?那个理科状元要去读中文系。"

"真的假的?682分读中文?脑子有病吧。"

"他家人都快急疯了,到处求人劝他改志愿。"

茶馆里,菜市场里,大街小巷里,到处都在议论着慕晟的"异常"选择。

有人觉得不可思议,有人觉得他脑子有问题,还有人开始幸灾乐祸。

"我就说嘛,这孩子从小就有点怪。平时话不多,总是一个人看些乱七八糟的书。"

"还是太年轻了,不知道现实的残酷。文科生现在找工作多难,他以后就知道了。"

"慕志远夫妇这次丢人丢大了。本来以为儿子是金凤凰,结果是个愣头青。"

流言蜚语如潮水般涌来,慕家的门槛都快被踏破了。

有来劝说的,有来看热闹的,还有来冷嘲热讽的。

柳春花每天以泪洗面,见人就哭诉:"我们家晟娃不知道怎么了,好好的孩子突然变了个人似的。"

慕志远也放下了工地的活儿,专门请假回家"拯救"儿子。他找来了村里所有有威望的长辈,甚至请来了县里的教育局长,希望能够劝说慕晟改变主意。

"慕晟同学,你这个选择实在是太可惜了。"教育局长苦口婆心地说道,"以你的成绩,完全可以报考清华、北大的顶尖理工科专业。中文系...说实话,就业前景很一般。"

面对一波又一波的劝说,慕晟始终保持着沉默。

他就像一块顽石,任凭风吹雨打,始终不为所动。

这种态度,让周围的人更加确信:这孩子一定是受了什么刺激,或者被什么人蛊惑了。



县一中的班主任李老师也坐不住了。

作为慕晟的任课老师,她比任何人都了解这个学生的优秀。数学竞赛一等奖,物理奥赛金牌,化学竞赛全省第三...慕晟几乎拿遍了所有理科竞赛的大奖。

"慕晟,你到底在想什么?"

李老师把慕晟叫到办公室,语重心长地说道:"老师教了这么多年书,从来没见过像你这样有天赋的理科生。你这样选择,不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也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

"李老师,我知道您是为我好。"慕晟低着头,声音很轻,"但是我已经考虑得很清楚了。"

"清楚?"李老师差点被气笑了,"一个理科状元去读文科,你告诉我哪里清楚了?"

"你知道吗?中科院的几个研究所,都在打听你的情况。这些机会,多少人求都求不来。"

李老师掏出手机,翻出几个消息给慕晟看:

"你看看,这是华为的HR发给我的消息,他们希望你能考虑通信工程专业。"

"这是中科院计算所的招生老师,愿意为你提供全额奖学金。"

"还有清华的自动化系,系主任亲自给我打电话,说要破格录取你。"

每一个消息都代表着常人难以企及的机遇,每一个选择都意味着光明的未来。

但慕晟的表情依然平静。

"李老师,这些我都知道。但是,有些事情比个人前途更重要。"

"什么事情?"李老师真的急了,"你到底在隐瞒什么?"

慕晟沉默了很久,最后只是摇了摇头:"等时机合适了,我会告诉大家的。"

看到劝说无效,李老师只能打电话给慕晟的父母,商量其他的办法。

"慕晟家长,孩子这样下去不行。要不然,我们找个心理医生看看?"

电话那头,柳春花的哭声更大了:"李老师,你说我们家晟娃是不是真的有病了?"

与此同时,网络上也开始出现关于慕晟的讨论。

有人把他的事情发到了微博上,很快就引起了热议。

"理科状元报文科,是个人选择还是社会病态?"

"高分低就,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吗?"

"寒门子弟的迷茫:分数高了反而不知道怎么选择"

评论区里吵成了一片:

"这孩子肯定是想不开了,理科这么好的成绩,去读文科简直就是自毁前程。"

"也许人家有自己的理想呢?不是什么事都要用钱来衡量。"

"理想能当饭吃吗?家里那么穷,他不考虑父母的感受吗?"

"我觉得这孩子很勇敢,敢于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勇敢个屁!这叫不懂事,叫任性!"

网络上的争议愈演愈烈,甚至有媒体主动联系慕晟,希望进行采访。

但慕晟一律拒绝了。

他不想过早地暴露自己的真实意图,也不想给家人造成更大的压力。



在这种争议的漩涡中,慕晟度过了人生中最煎熬的一个月。

白天要面对家人的苦苦哀求,晚上要承受邻居们的指指点点。

整个村子的人都在等着看他笑话,都在等着他"回心转意"。

但慕晟没有退缩。

04

七月底的一个深夜,慕晟的选择终于被彻底曝光了。

一个自称是"教育观察员"的网友,在微博上发布了一篇长文:

《理科状元的"任性"选择:是个人自由还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

文章详细披露了慕晟的情况:贵州山区的贫困家庭,父母都是农民,省吃俭用供儿子读书。儿子不负众望,考出了682分的高分,成为全市理科状元。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这个家庭即将翻身的时候,慕晟却做出了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决定:放弃所有的理工科名校,选择了北京大学的中文系。

"这样的选择,到底是可歌可泣的理想主义,还是不切实际的任性妄为?"

文章的最后,作者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微博一经发布,立即引起了轰动。

转发量瞬间破万,评论数更是达到了十几万。

话题#理科状元报文科#迅速登上了热搜榜的前三名。

网友们的观点分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阵营:

支持派认为: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权利,不应该被分数绑架。"

"也许他在文科方面有特殊的天赋,理科好不代表就必须学理科。"

"追求理想本身就值得尊敬,我们应该支持他的勇气。"

反对派则坚持:

"这是对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高分就应该选择更有前途的专业。"

"他这样做,完全不考虑家庭的现实情况,太自私了。"

"文科就业这么难,他将来找不到工作怎么办?要拖累家庭多少年?"

争论越来越激烈,甚至有人开始人肉搜索慕晟的个人信息。

他的学校、家庭住址、甚至父母的电话号码都被曝光了。

每天都有无数的陌生电话打进来,有记者要采访,有网友要声援,也有人要谩骂。

慕家的生活彻底被打乱了。

柳春花不敢出门,一出门就有人指指点点:"就是她家的孩子,脑子有问题的那个。"

慕志远也请不了假了,工地上的工友们都在议论这件事,让他感到无地自容。

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网络上的恶毒评论:

"这就是穷人家的孩子,没见过世面,不知道天高地厚。"

"活该穷一辈子,这么好的机会都不知道珍惜。"

"建议直接取消他的录取资格,把名额让给更需要的人。"

"这种人就是社会的负担,早晚要成为啃老族。"

每一条评论都像是一把刀,深深地刺伤着这个原本应该庆祝的家庭。



面对网络暴力的巨大压力,慕晟选择了暂时关闭所有的社交账号。

但这并不能阻止舆论的发酵。

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关注这个事件,甚至有电视台要拍摄专题片。

"山村状元的迷失"

"高分考生的任性选择"

"教育功利化的反思"

各种角度的报道铺天盖地,慕晟一夜之间成了全国知名的"网红"。

但这种"出名",却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

更要命的是,连一些知名的教育专家也开始发声。

某知名大学的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种选择是极不理智的。理科优秀的学生应该在理科领域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样才能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做出贡献。"

另一位教育学者则认为:"这反映了当前教育功利化的严重问题。但在现实面前,理想主义往往是苍白无力的。"

甚至连一些文科教授也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中文系需要的是真正热爱文学、有文科素养的学生,而不是理科生的'避难所'。"

每一个"权威"的声音,都在质疑着慕晟的选择。

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质疑和压力,慕晟的内心也开始动摇。

也许,大家说得都对。

也许,自己真的是太任性了。

也许,应该听从大家的建议,选择一个更"现实"的专业。

但每当这种想法出现的时候,爷爷临终前的那些话就会在耳边响起。

八月初,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正式到达。

邮递员把那个厚厚的信封递给慕晟的时候,整个村子的人都围了过来。

大家都知道,这是决定慕晟未来的关键时刻。

慕晟颤抖着手拆开信封,里面是一份精美的录取通知书:

"慕晟同学:祝贺你被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录取..."

看到这几个字,围观的村民们发出了各种声音:

有人叹息,有人摇头,有人幸灾乐祸。

柳春花看到录取通知书,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当场就哭了出来:"完了,全完了。我们家这辈子都翻不了身了。"

慕志远的脸色铁青,一把夺过录取通知书,几乎要撕掉:"慕晟,现在后悔还来得及。咱们不去,重新复读一年。"

"爸,不用了。"慕晟轻轻地从父亲手中拿回录取通知书,"我会去北京的。"

这句话,彻底断绝了家人最后的希望。

柳春花哭得更厉害了:"晟娃,你这是要气死妈吗?"

慕志远愤怒地转过身,不愿意再看儿子一眼:"从今天开始,我没有你这个儿子。"

围观的村民们也纷纷摇头离去,有人小声议论着:"这孩子真的是走火入魔了。"



从那天开始,慕家的氛围降到了冰点。

父母几乎不再和慕晟说话,村里的人也开始疏远他们家。

原本的"状元家庭",一夜之间变成了村里的"笑话"。

慕晟知道,自己的选择给家人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但是,有些事情,必须有人去做。

有些责任,无法逃避。

距离开学还有半个月,慕晟开始默默准备行李。

一个破旧的行李箱,几件换洗的衣服,还有爷爷留下的那本苗文字典。

就这样,他即将带着满身的争议和家人的不理解,踏上前往北京的路。

05

2023年8月底,北京。

天安门广场上游人如织,故宫红墙黄瓦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慕晟拖着那个破旧的行李箱,站在北京大学的校门口,心情五味杂陈。

这座百年名校,曾经是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圣地。而现在,他即将成为这里的一员。

但这种荣耀,却被争议的阴霾笼罩着。

"你就是那个理科状元吧?"

刚走进宿舍楼,就有人认出了慕晟。他的事情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几乎没有人不知道。

"是的。"慕晟点了点头,没有过多解释。

围观的同学们开始窃窃私语:

"就是他啊,看起来挺普通的。"

"听说家里特别穷,父母都是农民。"

"这种选择真的很奇怪,好好的理科不学,跑来学文科。"

"也许他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吧。"



慕晟的室友是三个北京本地的孩子,都是从小就立志学文学的"纯文科生"。

他们对慕晟的到来既好奇又困惑。

"老兄,你真的是理科状元?"室友李明轩一脸不敢置信,"那你为什么要来学中文?"

"就是啊,我们从小就喜欢文学,高中的时候理科成绩一塌糊涂,才选择了文科。你这么厉害的理科成绩,完全可以去学更有前途的专业啊。"另一个室友王子豪也很困惑。

面对室友们的疑问,慕晟只是淡淡地说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这种不愿意多解释的态度,让室友们更加好奇,但也不好再多问。

开学第一天,中文系举行了新生见面会。

系主任在台上介绍着专业的发展前景和课程设置,台下坐着一百多个新生。

慕晟坐在角落里,尽量让自己不那么显眼。

但还是有很多同学认出了他,不时投来好奇的目光。

"同学们,中文系虽然就业相对困难,但是我们的使命是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希望大家能够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系主任的话让慕晟心中一动。

是的,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这不正是自己选择这里的原因吗?

见面会结束后,一个戴着眼镜的中年教授走到了慕晟面前。

"你就是慕晟同学吧?我是陈建国教授。"

"陈教授好。"慕晟礼貌地点头致意。

陈教授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但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你确定要走这条路吗?"

"确定。"慕晟毫不犹豫地回答。

陈教授深深地看了慕晟一眼,然后说道:"如果你真的有这个决心,我可以指导你。但我要提醒你,这条路很艰难,而且短期内很难看到成果。"

"我不怕艰难。"慕晟坚定地说道。

这是慕晟来到北京后,第一次遇到真正理解他的人。

陈教授的支持,让他感到了久违的温暖。

06

北京的秋天,金桂飘香。

慕晟逐渐适应了大学的生活,也开始在中文系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他发现,理科的逻辑思维在语言学研究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音韵学、语法学、文字学...这些看似深奥的理论,在他的理科背景下变得条理清晰。

特别是在处理语音数据和建立分析模型方面,他展现出了其他同学没有的能力。

"慕晟,你能帮我看看这个音位分析的问题吗?"

"慕晟,这个统计数据我怎么都搞不明白,你能教教我吗?"

渐渐地,同学们开始向他请教问题。

他们发现,这个"理科状元"在文科学习上也有着令人惊讶的天赋。

更重要的是,慕晟对学习的认真程度,让所有人都感到敬佩。

他每天早上六点就起床,晚上十二点才睡觉。

除了上课,就是泡在图书馆里,看各种语言学的专业书籍。

"老兄,你这么拼命干什么?"室友李明轩有些担心,"这才大一,用不着这么紧张吧。"

"我起步比较晚,需要补很多文科的基础知识。"慕晟一边整理笔记,一边回答。

确实,虽然他有理科的优势,但在文史哲的基础知识方面,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为了弥补这些不足,他比其他同学付出了更多的努力。

陈教授也开始关注慕晟的学习进展。

"慕晟,你的语音学作业很有特色。你用数学模型来分析音韵变化,这个思路很新颖。"

"谢谢陈教授。我觉得理科的研究方法可以为文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你有没有考虑过,将来的研究方向?"

"我想专门研究苗族的古语言保护。"慕晟毫不犹豫地回答。

陈教授点了点头:"这个方向很有价值。不过,你需要做好心理准备,这种研究很难有立竿见影的成果,也很难获得外界的认可。"

"我明白。"慕晟的声音很坚定,"但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看到慕晟的坚持,陈教授决定给他更多的支持。

"这样吧,从下学期开始,你可以参与我的一个研究项目。我们正在做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语言的调查研究。"

这个机会对慕晟来说简直是天赐良机。

他终于可以接触到真正的田野调查,学习如何记录和保护濒危语言。

但同时,网络上关于他的争议并没有停止。

时不时还会有人翻出他的事情,继续讨论和质疑。

"那个理科状元现在怎么样了?听说在北大混得很一般。"

"活该,当初就说他的选择有问题。"

"文科就业这么难,他以后肯定会后悔的。"

面对这些声音,慕晟选择了无视。

他知道,只有用实际行动才能证明自己选择的正确性。

而现在,还不是展示成果的时候。

他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准备那个足以震撼所有人的研究成果。



时间很快到了大一下学期。

慕晟在陈教授的指导下,开始接触更深层次的语言学研究。

他学会了使用专业的录音设备,掌握了国际音标的标注方法,了解了田野调查的基本流程。

更重要的是,他开始运用自己的理科背景,探索语言研究的新方法。

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语音变化规律,用计算机技术建立语言数据库,用数学模型预测语言的演化趋势...

这些创新的研究方法,让陈教授刮目相看。

"慕晟,你的这些想法很有价值。如果能够成功实施,将会为语言学研究开辟一个新的领域。"

"陈教授,我想申请一个独立的研究课题。"慕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独立研究?"陈教授有些惊讶,"你才大一,是不是太早了?"

"我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研究计划。"慕晟拿出一份厚厚的材料,"这是我这段时间整理的研究方案。"

陈教授接过材料,仔细地看了起来。

随着阅读的深入,他的表情变得越来越惊讶。

这份研究方案的深度和广度,完全超出了一个大一学生应有的水平。

更重要的是,慕晟提出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可操作性。

"慕晟,这个研究方案很有意思。但是,要实施起来需要很多资源和时间。"

"我知道。但我相信,这项研究的价值会得到认可。"

看着慕晟坚定的眼神,陈教授做出了一个决定:

"好吧,我支持你申请独立研究课题。但你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因为答辩的时候,会有很多教授质疑你的能力。"

"我会准备好的。"慕晟充满信心地说道。

他知道,机会来了。

一个证明自己选择正确性的机会。

一个让所有质疑声音消失的机会。

大一下学期期末,北京大学中文系学术答辩厅。

今天是慕晟独立研究课题的答辩日。

消息传开后,不仅本系的教授们都来了,连其他院系的学者也慕名而来。大家都很好奇,这个曾经引起巨大争议的"理科状元",到底要展示什么样的研究成果。

答辩厅里坐满了人,气氛异常严肃。

台下窃窃私语声不断:

"就是那个放弃理科来学文科的孩子吧?估计就是想证明自己,哗众取宠。"

"陈教授怎么会同意这种申请?太冒险了。"

慕晟走上讲台,面对台下几十双质疑的目光,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这一刻,他等待了整整一年。

"各位老师,我的研究课题是《黔东南苗族古语音系统抢救性记录与保护》。"

话音刚落,台下一片寂静。

没有人想到,一个大一学生竟然选择了如此冷门而艰深的研究方向。

慕晟打开投影仪,屏幕上出现了密密麻麻的数据和图表。

当慕晟开始进行现场演示时,整个答辩厅鸦雀无声。在场的所有教授都震惊了...

答辩厅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连呼吸声都变得小心翼翼。

陈教授紧握着笔,手微微颤抖着。

坐在前排的老教授缓缓摘下眼镜,用颤抖的手擦拭着镜片,眼中满含泪水。

后排的年轻学者们屏住呼吸,有人不自觉地伸手抚摸胸口,仿佛被什么深深触动。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