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岁老人被送进养老院,默默收拾东西,一周后家人收到通知慌了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声明:本文根据真实社会事件改编,人物姓名已化名处理,旨在探讨当代社会中老年人的情感需求与家庭责任问题。

"您好,请问您是王老爷子的家属吗?我们这里是夕阳红养老院..."

"是的,我是他儿子王强,怎么了?"

正在主持部门会议的王强看了一眼来电显示,心里咯噔一下。

"王先生,您最好马上过来一趟,关于您父亲的情况..."

电话那头院长的声音明显有些紧张,还带着一丝不知该如何开口的犹豫。

"什么情况?他出什么事了?"

王强猛地从会议桌前站起来,周围同事都投来关切的目光。

但养老院院长接下来说的话,是王强怎么也没想到的。

会议室里的钢笔从王强手中滑落,"啪"地掉在了地板上,所有人都看到了这个平时沉稳的部门经理脸上难以置信的表情。



01

三个月前的那个下午,王家三兄妹第一次坐在一起开"家庭会议"。

88岁的王志远坐在自己住了三十多年的老房子里,手里拿着刚刚收到的体检报告。

作为一名退休了二十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师,他的身体状况在同龄人中算是不错的,但毕竟年事已高,各种小毛病也开始显现。

"爸,这次体检结果怎么样?"大儿子王强推开门走进来,身后跟着二女儿王丽和小儿子王军。

三个孩子都已经人到中年,各自都有家庭要照顾,平时聚在一起的机会并不多。

王志远放下手中的报告,平静地看着面前的三个孩子:"医生说我血压有点高,心脏也有些问题,但不算严重。"

"爸,您一个人住真的不行了。"

王强在沙发上坐下,表情严肃,"昨天邻居张阿姨又来电话了,说您晚上经常咳嗽,有时候咳得很厉害,她都能听见。"

"而且上个月您在楼梯上摔了一跤,幸好被邻居发现了。"

王丽接过话头,"万一真出什么事,我们连知道都不知道。"

王军点点头:"爸,我们工作都很忙,实在没办法天天来照顾您。

强哥要经常出差,丽姐银行工作也很繁重,我那边工程项目一个接一个。"

王志远默默听着孩子们的话,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

自从老伴张秀英三年前因心脏病去世后,这个家就显得格外冷清。

孩子们虽然孝顺,但确实都有自己的生活要过。

"你们是想让我搬到你们那里住?"王志远问道。

"爸,不是这个意思。"

王强赶紧解释,"我们家里地方小,而且嫂子要照顾两个孩子,实在是..."

"我也一样,家里就两室一厅,老公父母偶尔也要来住。"王丽有些愧疚地说。

王军更是直接:"爸,我们刚买的房子,还在还贷,压力很大。"

房间里安静了一会儿。王志远站起来,走到窗边看着外面的梧桐树。

这棵树是他和老伴刚搬来时种的,现在已经长得很茂盛了。

"那你们的意思是?"王志远转过身问。

"我们已经商量过了。"

王强清了清嗓子,"市里新开了一家养老院,叫夕阳红,环境很好,医疗条件也不错。我们实地看过了,真的很不错。"

听到"养老院"三个字,王志远的手微微颤抖了一下。

"我不去。"老人的声音突然变得坚决,"我在这里住了大半辈子,哪里也不去。"

"爸,您别这么固执。"

王丽眼圈红了,"我们也不是不孝顺,实在是力不从心啊。

您看,强哥要出差,我也经常加班到很晚,军子的工地更是三天两头有紧急情况。

我们真的没办法天天来照顾您。"

"而且那个养老院我们都实地考察过了,真的很不错。"

王强掏出手机,"您看,这是我拍的照片。

房间宽敞明亮,还有专门的医护人员,24小时有人值班,比您一个人在家安全多了。"

王志远接过手机,认真地翻看着照片。

照片上的确是一个环境优雅的地方,绿树成荫,楼房整洁,看起来像个不错的小区。

还有老人们在花园里散步聊天,在活动室里下棋看书的场景。

"费用呢?"老人问道。

"您别担心费用问题。"

王强赶紧说,"我们三个会分摊的,您的退休金留着自己用。

那里一个月5000块钱,包吃包住包医疗,我们每人承担一部分。"

"对,爸,钱的事您别操心。"王丽也说,"我们最担心的是您的安全和健康。"

王军补充道:"而且那里有很多同龄的老人,您可以找到新朋友,比一个人在家闷着强多了。"

房间里又安静了很久。

王志远看着墙上和老伴的合影,那是两年前拍的,老伴还笑得很开心。

结婚四十多年,两个人相伴走过了人生的大半时光。

"给我一周时间考虑。"王志远最终说道。

兄妹三人对视一眼,都看出了父亲眼中的妥协。

接下来的一周里,王志远的生活看似没有什么变化,但细心的邻居们发现,老人开始整理家里的东西了。

每天上午,王志远都会在房间里翻箱倒柜,把一些不常用的物品收拾起来。

他的动作很慢很细致,每一件东西都要仔细看看,有些还会拿在手里端详很久。

"王老师,您这是在大扫除吗?"住在对门的李阿姨好奇地问。

"收拾一下,该扔的扔,该留的留。"王志远淡淡回答。

一周后的晚上,王志远主动给王强打了电话。

"什么时候去?"电话里的声音很平静。

"爸,您想好了?"王强有些意外,他原本以为还要费很多口舌。

"想好了。与其让你们担心,不如早点过去。"

王志远的声音听起来很淡定,"不过,我要自己收拾东西,你们不用来帮忙。"

"好的,爸。那我明天来接您,先去看看房间,办理入住手续。"

"行。"

挂了电话,王志远在房间里慢慢踱步。

月光透过窗户洒在地板上,整个房子显得很安静。

他走到老伴的遗像前,轻声说道:"秀英,我要去养老院了。孩子们都挺忙的,我不能拖累他们。"



02

收拾行李的那天是个晴朗的周二上午,王志远起得很早,六点钟就开始在房间里忙碌。

他首先整理的是卧室里的大衣柜。

这个用了三十多年的老式衣柜里,装着他和老伴大半辈子的记忆。

王志远小心翼翼地取出每一件衣服,有些是老伴生前给他买的,有些是两人一起挑选的。

"这件毛衣还是秀英织的。"他拿起一件深蓝色的毛衣,毛衣的袖口已经有些起球,但保存得很好。

老人把毛衣贴在脸上,仿佛还能闻到老伴的味道。

在衣柜的最里层,王志远找到了一个红色的小盒子。

打开一看,里面是当年结婚时的婚戒,还有一些发黄的老照片。

大部分照片都是他和张秀英的合影,从年轻时的婚纱照到后来的全家福,记录着一个家庭的变迁。

王志远仔细看着每一张照片,有些照片让他停留了很久。

最后,他把照片整齐地放回盒子,锁进了抽屉的最深处。

接下来,王志远开始整理书籍。

作为一个退休语文教师,他的藏书很多,从古典文学到现代诗歌,满满当当摆了两个书架。

他挑选了几本最珍爱的书籍,包括一本已经翻得破旧的《诗经》、一本1959年版的《红楼梦》,还有几本教学用的工具书。

在翻阅《诗经》时,书页间掉出了一些小纸片,看起来是很久以前夹在里面的。

王志远快速看了一眼,然后把纸片重新夹回书中。

这时,客厅里传来了敲门声。

"爸,我来了。"是王强的声音。

王志远赶紧把书合上,整理了一下衣服:"马上就来。"

开门后,王强看到父亲穿得很整齐,精神状态也不错。

"爸,您收拾得怎么样了?"

"还在整理,你先坐会儿。"王志远让儿子进客厅坐下,自己继续回房间收拾。

在整理最后一个抽屉时,王志远发现了一些旧信件,都已经发黄了。

他快速浏览了一下,然后把它们重新放回了抽屉深处。

这时,客厅里又传来王强的声音:"爸,您还要多久?养老院那边在等我们呢。"

"马上就好。"王志远赶紧把最后几件衣服放进行李箱。

下午两点,王志远的行李终于收拾完毕。

一个大行李箱,一个帆布包,还有一个装书的纸箱,这就是他要带走的全部家当。

"爸,您就带这么点东西?"王强看着父亲简单的行李,心里有些难受。

"够了,老了要那么多东西干什么。"

王志远拍拍儿子的肩膀,"剩下的东西你们看着处理就行。房子也留着,说不定我还会回来住几天。"

临出门前,王志远又在房间里转了一圈,最后停在老伴的遗像前。

"秀英,我走了,你别担心,我会照顾好自己的。"他轻声说道,然后深深鞠了一躬。



03

夕阳红养老院位于市区边缘,占地面积很大,整体环境确实不错。

院子里有人工湖、假山、凉亭,还有专门的活动中心、医疗室和康复中心。

"王老师,欢迎您入住我们养老院。"

院长陈慧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女性,说话很和气,"我们这里现在住着九十多位老人,年龄跟您差不多的有不少,相信您会很快适应的。"

王志远点点头,礼貌地回应:"谢谢院长。"

在办理入住手续时,陈慧详细介绍了养老院的各项规定和服务。

"我们这里的作息时间比较规律,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七点钟早餐,晚上九点熄灯。

三餐都有营养师专门搭配,考虑到老年人的饮食特点。

白天有各种活动您可以根据兴趣参加,比如书法班、合唱团、太极拳队等等。"

"医疗方面,我们有专业的医护团队,24小时有人值班。

每周有专门的医生查房,每个月有全面的健康检查。"

陈慧继续介绍,"如果有什么不舒服,随时可以找护士,我们会及时处理。"

王强在旁边补充:"院长,我父亲平时比较安静,不爱多说话。他以前是中学语文老师,比较喜欢看书写字。"

"那很好,我们的图书室藏书很丰富,有各种类型的书籍,还有专门的阅览室。"

陈慧笑着说,"而且我们还有几位退休教师,到时候可以互相交流。"

"对了,王老师您的房间是218号,是个朝南的单间,采光很好,视野也不错。"

来到218号房间,王志远仔细打量着周围的环境。

房间大约二十平米,布置得很温馨。

有独立的卫生间,一张单人床,一张书桌,一个大衣柜,还有一把舒适的藤椅放在窗边。

"爸,您觉得这里怎么样?"王强问道。

"不错。"王志远走到窗边,看着外面的风景。

窗外是一片精心设计的花园,几个老人正在凉亭里下棋,有的在花间小径上散步。

阳光透过梧桐叶洒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

负责这一层楼的护工小张是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人很热情也很专业。

"王爷爷,我叫张军,大家都叫我小张。

有什么需要您尽管说,我就住在隔壁的工作室,24小时都有人值班。"

"这孩子人很好,对老人们特别耐心。"陈慧介绍道。

王志远开始整理行李。

他把衣服一件件挂进衣柜,书籍整齐地摆放在书桌上,其他生活用品也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整个过程中,他都很安静,偶尔回答儿子的问题,但话不多。

"爸,生活用品您还缺什么吗?我去给您买。"王强关心地问。

"不缺,这里都有。"

王志远指了指卫生间,"洗漱用品、毛巾这些都是新的,质量也不错。"

下午四点多,王强准备离开了。

"爸,那我就先回去了,明天是周末,我们全家都来看您。"

王强有些不舍,"您有什么需要的就给我们打电话,手机要随时带在身边。"

"去吧,我没事。"王志远坐在藤椅上,挥挥手,"开车注意安全,路上车多。"

看着儿子离开的背影,王志远的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

当房间里只剩下他一个人时,他静静地坐在窗边,看着外面渐渐暗下来的天空。

傍晚时分,护工小张来敲门:"王爷爷,该吃晚饭了,我带您去餐厅。"

餐厅很宽敞明亮,十几张圆桌整齐摆放,每桌能坐八个人。

晚餐很丰盛,有红烧肉、清蒸鱼、素炒白菜、冬瓜汤,还有米饭和馒头可以选择。

王志远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同桌的几个老人都很热情。

"新来的吧?我叫刘大爷,在这里住了两年多了。"

一个精神矍铄的老人主动打招呼,"这里挺好的,你会适应的。"

"您好,我姓王。"王志远礼貌地回应。

"王老师是退休教师,以前教语文的,很有学问。"小张在旁边介绍。

"哦,那好啊,我们这里有文化的人不多。"

一个戴着老花镜的老太太说,"我以前是纺织厂工人,没什么文化,平时也就看看电视,听听收音机。"

"王老师,您家有几个孩子?"另一个老人问。

"三个,都已经成家了。"王志远简单回答。

"那挺好的,儿女成群。我就一个儿子,在外地工作,一年也回不来几次。"

晚饭期间,王志远主要是听其他老人聊天,偶尔简单回应几句。

他发现这里的老人大多比较健谈,会分享自己的家庭情况、身体状况,还有对养老院生活的感受。

"王老师,您会下棋吗?"刘大爷问,"我们这里有个象棋小组,经常组织比赛。"

"会一点。"王志远点点头。

"那太好了,明天下午我们有活动,您可以参加。"

晚饭后,有的老人选择在院子里散步,有的回房间休息,还有的在活动室看电视。

王志远选择回到自己的房间。

坐在窗边的藤椅上,王志远看着外面渐渐暗下来的天空。

夜深了,养老院里很安静,只有远处偶尔传来的汽车声和夜鸟的叫声。

这一夜,老人很早就睡着了。



04

接下来的几天里,王志远逐渐适应了养老院的生活节奏。

每天按时起床、用餐、参加活动,表现得很配合,也很安静。

其他老人也逐渐熟悉了这个话不多但很有礼貌的新住户。

"王老师,您以前教了多少年书?"李奶奶好奇地问。

"三十多年。"王志远回答。

"那您桃李满天下了,一定很有成就感。"

"教书是个良心活,看着学生们成长,确实很欣慰。"

"您的字一定写得很好,能给我孙子写个毛笔字吗?他明年要高考呢。"

"可以。"王志远点点头。

护工小张发现,王志远有个特殊的习惯,就是每天下午都会坐在窗边的藤椅上很长时间。

有时候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也不看书,也不做其他事情,就是静静地看着窗外。

"王爷爷,您在看什么呢?"小张好奇地问。

"看风景,这里的花园设计得不错。"王志远回答。

但小张注意到,老人的眼神经常显得很空洞,并不像是在欣赏风景,更像是在思考什么心事,或者在回忆什么往事。

第三天的时候,王志远主动要求去图书室。

养老院的图书室在二楼,面积不小,有各种类型的书籍。

文学作品、历史传记、养生保健、时事政治等等,还有几台电脑和一些报刊杂志。

管理图书室的是一个退休的中学老师,姓赵,六十多岁,大家都叫她赵老师。

"王老师,您喜欢看什么类型的书?"赵老师很热情。

"历史类的,还有一些工具书。"王志远说着,眼光却不经意地扫向了角落里的电脑。

"您会用电脑吗?"赵老师注意到了他的眼神。

"会一点,以前在学校用过。"王志远点点头,"我想学学怎么上网看新闻。"

"没问题,我来教您。现在的电脑比以前先进多了,上网很方便。"

赵老师热心地教王志远如何开机、如何连接网络、如何浏览网页。

王志远学得很认真,问了很多细节问题。

"王老师学得真快,比其他老人接受能力强多了。"

赵老师夸奖道,"有些老人连鼠标都不会用呢。"

接下来的几天,王志远经常来图书室。

他总是选择角落里的那台电脑,离其他人远一些。

赵老师以为他是在学习新知识,很佩服他的学习精神。

第六天的时候,王志远的行为有些异常。

他比平时起得更早,在房间里整理东西,好像在为什么事情做准备。

"王爷爷,您今天怎么了?看起来很忙的样子。"小张关心地问。

"没什么,就是整理一下物品,看看还缺什么。"王志远回答,但语气中透着一丝不同寻常的情绪。

中午吃饭的时候,王志远主动和其他老人聊起了外出的话题。

"刘大爷,您来这里之前经常出远门吗?"

"偶尔出去看看老朋友,不过现在年纪大了,很少出门了。"

刘大爷回答,"怎么了,王老师?"

"就是想了解一下,从这里出去方便吗?"

"还挺方便的,门口就有公交车站,到汽车站也不远,不过我们出门都要跟院里请假的。"

中午休息时间,王志远主动找到了赵老师。

"赵老师,我想问问,如果要出去看老朋友,需要办什么手续吗?"

"那您要跟院长请假啊,而且最好有家属陪同。

我们这里有规定,老人外出要有人陪伴的。"赵老师提醒道。

"我知道了。"王志远点点头。

第七天的白天,王志远表现得和平时完全一样:按时用餐、参加活动、和其他老人聊天。没有人注意到他内心的变化。

傍晚时分,他像往常一样和大家一起吃晚饭,还和刘大爷下了一盘象棋。

"王老师,明天我们有书法活动,您要参加吗?"赵老师问。

"好的,我会来的。"王志远微笑着回答。

晚上九点,养老院准时熄灯,护工小张像往常一样巡查各个房间。

"王爷爷,晚安。"小张轻敲王志远的房门。

"晚安。"里面传来老人平静的声音。

第七天深夜,护工小张按照惯例进行最后一次巡查。

当他轻轻推开218号房间的门时,整个人愣住了。

房间里空无一人。

床铺整理得整整齐齐,被子叠得方方正正,就像军队里的内务标准一样。

衣柜的门敞开着,里面空空如也,书桌上原本摆放整齐的书籍全部消失。

洗漱台上的牙刷、毛巾、洗发水等生活用品也都不见了。

整个房间干干净净,仿佛王志远从来没有在这里住过一样。

小张赶紧打开灯,仔细检查房间的每一个角落,连床底下都看了。

在书桌的正中央,他发现了一张折叠得整整齐齐的白纸。

纸上用工整的毛笔字写着几行字,但内容让小张看得目瞪口呆,手开始颤抖。

小张立即跑去叫醒了院长陈慧。

陈慧匆匆忙忙套上外套赶到218号房间,接过那张纸条仔细阅读。

看完后,她的脸色变得十分复杂,既震惊又困惑。

"赶紧调监控录像。"陈慧对小张说,声音都有些发抖。

两人匆忙赶到监控室,值班人员立即调出了当晚的录像。

监控画面显示,王志远确实在凌晨2点05分从养老院的正门走出,身上背着一个大包,手里还拖着一个行李箱。

更奇怪的是,从监控画面看,没有任何车辆在养老院门口停留等候,也没有人来接他。一个88岁的老人,就这样独自消失在了夜色中。



陈慧院长拿起电话,拨通了王强的号码。

"您好,请问您是王老爷子的家属吗?我们这里是夕阳红养老院..."

"是的,我是他儿子王强,怎么了?"

"王先生,您最好马上过来一趟,关于您父亲的情况..."陈慧的声音明显有些紧张。

"什么情况?他出什么事了?"

陈慧看着手中的纸条,深吸了一口气,她即将说出的话,连她自己都觉得难以置信。

电话那头的王强完全没有料到,院长接下来说的话会让他手中的钢笔"啪"地掉在地板上。

陈慧看着手中的纸条,整个人都愣住了,手也开始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