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夜的银行门口,五个催收员围成一圈,烟头在黑暗中明灭如萤火。
程志刚弹掉第三根烟,长叹一声:"老袁,你那边什么情况?"
袁志远摇摇头,声音里带着少有的无奈:"邓国华这老头,真是个狠人。65岁了,5张信用卡透支整整100万,现在人间蒸发了。"
"这钱,怕是要不回来了。"
雨滴打在玻璃门上,发出细密的响声。谁也没有想到,这个看似普通的退休老人,会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掀起如此惊天的风浪。
01
三个月前的春日午后,阳光透过银行大厅的落地窗,在大理石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邓国华坐在VIP客户等候区,手里捧着一杯热腾腾的茶水,脸上带着和蔼的笑容。他穿着整洁的中山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看起来就像一个慈祥的退休干部。
"邓叔叔,您的信用卡额度已经调整完毕,从原来的5万提升到了20万。"年轻的客户经理蔡欣怡笑容甜美,声音轻柔得像春风。
邓国华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精明的光芒:"小蔡,谢谢你了。这年头,钱不够用啊。"
"您说笑了,以您的资历和信誉,这点额度算什么。"蔡欣怡翻看着手中的材料,"您之前在市政府工作三十多年,退休金也稳定,银行当然信任您。"
邓国华抿了一口茶,茶香在口中弥漫开来,带着微微的苦涩:"是啊,三十多年。可惜啊,人老了,总有些力不从心的地方。"
窗外的梧桐叶正绿,生机勃勃。邓国华望着那些嫩绿的叶片,眼神变得深远而复杂。蔡欣怡注意到他的神情变化,但她只是个刚入职两年的小姑娘,哪里能读懂一个老人内心的波澜。
"邓叔叔,还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蔡欣怡收拾好文件,准备起身。
"没了,没了。"邓国华站起来,突然想到什么,"对了,小蔡,你们这里还有其他银行的信用卡业务介绍吗?我想了解一下。"
蔡欣怡愣了一下,这个要求有些不寻常。一般客户办完自家银行的业务,很少主动询问其他银行的产品。但职业素养让她保持着微笑:"邓叔叔,我们主要办理本行业务。如果您需要其他银行的信息,可能需要您亲自去咨询。"
"也对,也对。"邓国华笑了笑,但那笑容里似乎藏着什么深意,"老头子我啊,就是想多了解了解,免得将来有需要的时候手忙脚乱。"
春日的阳光依然温暖,但蔡欣怡莫名感到一丝凉意。她看着邓国华慢慢走出银行大门的背影,总觉得这个慈祥的老人身上,似乎藏着什么秘密。
那天下午,邓国华没有直接回家。他在街上走了很久,路过了另外四家银行,每一家他都站在门口看了很久,就像一个老谋深算的棋手,在心中布着一盘天大的局。
02
邓国华的家位于老城区的一栋六层住宅楼里,四楼,朝南,采光很好。房子不大,两室一厅,但收拾得干干净净,透着一股朴素的温馨。
妻子郑秋兰正在厨房里忙活着晚饭,锅里的青椒肉丝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她听到开门声,头也不回地问:"老邓,今天去银行办事顺利吗?"
"顺利,很顺利。"邓国华换了拖鞋,走到客厅的沙发上坐下,随手拿起遥控器打开了电视。
新闻里正在播报某个企业家因为资金链断裂跳楼的消息,邓国华盯着屏幕,神情专注得有些异常。郑秋兰从厨房探出头来,看到丈夫的表情,心里莫名一紧。
"老邓,你怎么了?看着心事重重的。"
邓国华猛然回神,关掉了电视:"没事,就是想起一些往事。秋兰,咱们结婚多少年了?"
"四十二年了。"郑秋兰擦了擦手上的水,走到沙发边坐下,"怎么突然问这个?"
"四十二年。"邓国华重复着这个数字,眼中流露出复杂的情感,"时间过得真快啊。我记得刚结婚那会儿,咱们住在那间小平房里,冬天冷得要命,你总是抱怨我没本事,挣不到钱。"
郑秋兰轻轻拍了拍他的手背:"那时候年轻,不懂事。现在想想,能平平安安过到今天,已经很知足了。"
"知足?"邓国华苦笑一声,"秋兰,你觉得咱们这辈子活得值吗?"
这话问得郑秋兰一愣。她仔细打量着丈夫的脸,发现他今天确实有些不对劲,眼神里有种她从未见过的东西——绝望?还是疯狂?
"老邓,你今天是不是遇到什么事了?"
邓国华沉默了很久,久到郑秋兰以为他不会回答。厨房里的油烟机还在嗡嗡响着,像是在诉说着生活的单调与无奈。
"秋兰,如果有一天,我做了什么让你想不通的事,你会原谅我吗?"
"什么意思?"郑秋兰的心跳开始加速,"老邓,你到底想说什么?"
邓国华站起身来,走到窗前。楼下的街道上,行人匆匆,车辆穿梭,每个人都在为了生活奔波。他看着这些芸芸众生,心中涌起一阵莫名的悲哀。
"没什么,就是感慨一下。"他转过身来,脸上重新挂起了那个温和的笑容,"我去洗个手,准备吃饭。"
那天晚上,郑秋兰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她感觉到身边的丈夫也没有睡着,两个人各自怀着心事,在黑暗中沉默着。月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进来,在天花板上留下细长的光影,就像是命运的刻痕,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变故。
03
接下来的两个月里,邓国华变得异常忙碌。
每天早上八点,他都会准时出门,说是去公园锻炼或者找老朋友下棋。但郑秋兰发现,他回来的时候总是带着一股银行特有的空调冷气味,手里也经常拿着各种银行的宣传资料。
"老邓,你最近怎么对银行这么感兴趣?"一天晚饭后,郑秋兰终于忍不住问道。
邓国华正在整理抽屉里的东西,手上的动作顿了一下:"哦,没什么。就是想了解一下理财产品,咱们这点退休金,放在家里也是闲着。"
"理财?"郑秋兰皱起眉头,"老邓,咱们这个年纪了,求稳就行。那些高收益的东西,风险都很大。"
"我知道分寸。"邓国华合上抽屉,脸上的表情有些不耐烦,"你就别操心了,我又不是小孩子。"
这样的对话在他们之间变得越来越频繁。郑秋兰明显感觉到丈夫在疏远她,有时候她问话,他甚至假装没听见。更奇怪的是,家里开始出现一些她从未见过的东西——高档的茶叶、昂贵的保健品、甚至还有一块看起来很值钱的手表。
"老邓,这些东西哪来的?"
"朋友送的。"
"什么朋友这么大方?"
"你不认识。"
每次询问都是这样简短的回答,然后他就找借口离开。郑秋兰的心越来越不安,她感觉自己的丈夫就像换了个人一样,变得陌生而神秘。
那是一个闷热的下午,郑秋兰在整理衣柜时,意外发现了邓国华藏在内衣里的五张信用卡。她拿起其中一张,看到上面的额度数字时,手都颤抖了——二十万。
她颤抖着手指,一张一张地查看,每张卡的额度都不低,最少的也有十五万。五张卡加起来,总额度接近一百万。
一百万!对于他们这样的普通退休老人来说,这简直是个天文数字。郑秋兰感到头晕目眩,她扶着衣柜的门框,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
这时,门外传来邓国华的脚步声。郑秋兰慌忙把信用卡塞回原处,但她的心跳声却大得像鼓点,似乎要从胸腔里跳出来。
"秋兰,我回来了。"邓国华的声音从客厅传来,听起来和平时没有什么不同。
"嗯,我在整理衣柜。"郑秋兰努力让声音听起来正常,但她知道自己做得不够好。
当天晚上,她躺在床上,脑海里反复出现那些信用卡的影像。一百万的额度,意味着什么?她不敢深想,但心中的恐惧如潮水般涌来,几乎要将她淹没。
04
程志刚接到第一个关于邓国华的投诉电话时,还以为是个普通的催收案件。
作为建设银行催收部门的资深员工,他见过太多因为过度消费导致信用卡逾期的案例。但当他仔细查看邓国华的账户信息时,眉头越皱越紧。
"这个老头有问题。"程志刚对同事韩志伟说,"你看这个消费记录,全是大额提现,而且时间集中在最近两个月。"
韩志伟凑过来看了看电脑屏幕:"二十万额度,已经用完了。提现记录显示,基本上都是在ATM机上操作,每次都是单日提现上限。"
"最关键的是,这个邓国华已经三期没还款了。按理说,一个退休老干部不应该出现这种情况。"程志刚皱着眉头,"我打电话联系过他,但一直关机。"
与此同时,其他四家银行的催收部门也都遇到了类似的情况。
中国银行的袁志远发现,邓国华在他们银行透支了十八万,同样是大额提现,同样是失联。
工商银行的傅建国更是气愤:"这老头真是狡猾,申请信用卡时提供的材料看起来都很正常,谁能想到他会这样?"
农业银行的蒋国强则显得更加忧虑:"我查了一下,这个邓国华在我们几家银行都有信用卡,而且额度都不低。如果他真的跑路了,损失会很大。"
交通银行的魏志强最后一个发现问题,但他提供的信息最让人震惊:"根据我们的内部系统显示,邓国华最后一次使用信用卡是三天前,在火车站附近的ATM机上提现。监控显示,他当时拖着一个大行李箱。"
五个催收员通过内部渠道联系到了彼此,当他们把各自掌握的信息汇总时,一个惊人的真相浮出水面:邓国华在五家银行的信用卡总透支额度达到了九十八万,而且在过去的一个月里,他几乎清空了所有额度。
"这是有预谋的。"程志刚点了根烟,深深吸了一口,"一个65岁的退休老人,不可能无缘无故做出这种事。"
"会不会是被骗了?"韩志伟提出疑问,"现在诈骗团伙手段很高明,专门针对老年人。"
"不像。"袁志远摇摇头,"诈骗的话,钱会直接转给骗子。但邓国华的操作很明显是自己在主导,而且每次提现都很小心,避开了银行的风控系统。"
傅建国翻看着手中的材料:"我觉得这个老头可能遇到了什么急事,需要大笔现金。医疗费?还是家里出了什么状况?"
"不管什么原因,现在最重要的是找到他。"魏志强看了看表,"按照银行的规定,如果再找不到人,就要报警了。"
那天下午,五个催收员兵分几路,开始了寻找邓国华的行动。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个看似简单的催收任务,即将揭开一个关于绝望、勇气和人性的复杂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