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分享:智能时代的教育既要看懂5个变化更要看清5个不变
智能时代教育的变与不变:学校要看懂5个坚守与5个突破
本文字数4281字,阅读需要6分钟,讲话发言需要20分钟左右
订阅后购买本专栏进入第一篇文章阅读到文章末尾提取本专栏全部电子文档。
站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十字路口,我们常被一个问题困扰:当 AI 能批改作业、虚拟教师能授课、大数据能精准分析学情,教育的本质会不会被颠覆?其实,就像蒸汽机没有取代教育,互联网没有重构课堂,人工智能带来的也不是 "教育的终结",而是 "教育的重生"——在这场变革中,有些东西必须坚守如磐,有些东西则需要勇敢革新。结合教育实践与前沿观察,梳理出智能时代教育的 "5 个变" 与 "5 个不变",与各位教育同仁共勉。
一、5 个不变:教育的根与魂,永远在灯火阑珊处
(1)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穿越技术迭代的定盘星
从孔子的 "因材施教" 到陶行知的 "生活即教育",从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到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的终极目标始终是 "培养人"—— 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智能时代,这个目标从未改变,反而因技术的双刃剑特性更显重要。
当 AI 能生成完美作文时,我们更要教会学生 "言为心声" 的真诚;当虚拟世界充斥碎片化信息时,我们更要引导学生 "明辨是非" 的理性;当算法能精准推送知识时,我们更要培育学生 "服务社会" 的情怀。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言:"教育的核心不是传递信息,而是塑造人格。" 去年我校开展 "AI 与伦理" 辩论会,学生们讨论 "AI 生成的画作算不算原创",过程中展现的价值观辨析能力,远比结论更有教育意义。
立德树人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融入每节课的 "隐形主线":数学课讲 "统计" 时,渗透 "用数据说话" 的诚信;科学课做实验时,强调 "实事求是" 的严谨;语文课读《岳阳楼记》时,传承 "先忧后乐" 的担当。这些,正是技术无法替代的教育内核。
(2)师生间的情感联结,是技术永远无法模拟的温度
有位教师曾分享:"学生失恋后趴在桌上哭,AI 可以推送 ' 情绪管理指南 ',但只有老师蹲下来递一张纸巾,说 ' 我高中时也遇过类似的事 ',才能真正走进他心里。" 这就是教育的独特之处 —— 技术能传递知识,却无法复制师生间的情感共鸣。
智能时代,师生关系的本质没变:教师依然是 "灵魂的工程师",只是角色从 "知识传授者" 变为 "成长陪伴者"。我们学校的 "每周茶话会" 从未因技术而取消:教师和学生围坐在一起,聊 "AI 写的诗不如自己写的有感情",谈 "用 ChatGPT 查资料时如何辨别真假",这种非正式的对话中,藏着价值观的渗透、困惑的疏导、精神的引领。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这种激励,可能是老师在学生 AI 画作旁批注 "你的想象力比算法更动人",可能是在学生被机器人打败时说 "失败时的坚持比胜利更重要"—— 这些瞬间,构成了教育最珍贵的 "人情味儿"。
(3)结构化的核心知识,是应对未知世界的基础盘
有人说 "AI 什么都知道,不用再学知识了",这是对教育的误解。知识本身不会过时,但 "死记硬背的零散知识" 会被淘汰,"结构化的核心知识" 永远是创新的基石。就像盖房子,砖块(零散知识)需要水泥(逻辑)联结成墙体(结构化知识),才能支撑起高楼(解决问题的能力)。
智能时代,我们要教的知识更 "精" 而非更 "多":数学要学 "为什么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 度"(原理),而非死记公式;语文要懂
【需要完整电子版请先关注“教育好文”,购买后可获取本专栏全部材料的电子文档(都是结构漂亮、娓娓道来、金句不断的精彩讲话稿),您还可以在本号遇见更多学校教育管理的公文材料、汇报材料、校长讲话、计划总结、管理制度等学校公文类文章和学校管理能力提升课程,成为超级会员可以看到所有文章和课程,期待您加入教育好文超级会员,可代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