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 人民论坛网-《学术前沿》杂志2025年第14期
转载请注明来源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从什么角度书写历史、以何种史观烛照来路,决定着我们能迈向何等辽远的未来。十四载浴血奋战,“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中华儿女不屈不挠、同仇敌忾,以“誓与山河共存亡”的如磐之志、“愿拼热血卫吾华”的铮铮气节、“一寸河山一寸血”的巨大牺牲,谱写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伟大篇章。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是神圣的、进步的、追求和平的正义战争,是挽救中华民族命运、守护世界和平安全、捍卫人类文明成果的伟大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既是为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而战,也是为世界和平与正义而战,更是为人类生命与尊严而战。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昭示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伟大真理,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渡尽劫波的古老中国,自此踏上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以史为鉴,方知兴替。硝烟散尽八十载,在一片片曾化作焦土的大地上,和平的颂歌久久回响,诠释着世界人民对和平的无限珍视。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但动荡与冲突的阴霾远未消散,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高悬,人类又一次站在了团结还是分裂、对话还是对抗、共赢还是零和的十字路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国际形势越是变乱交织,我们越要坚持和维护联合国权威,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持续推进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抗日战争的历史,不仅是战争史,更是精神史、心灵史。穿过历史烟云,一个结论掷地有声、发人深省:“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大道不孤,众行致远。全世界爱好和平、维护正义的力量团结起来、携手共进,坚定做历史记忆的守护者、发展振兴的同行者、国际公平正义的捍卫者,就一定能战胜风险挑战、跨越艰难险阻,为人类前途命运争取更加光明的未来。
——《学术前沿》编者

![]()
![]()
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再认识
摘 要: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到来之际,有必要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进行再认识,纠正在抗日战争史的研究、宣传中出现的偏颇,进一步宣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这一作用主要体现在:最早发出抗日号召并进行武装抵抗、率先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推动国共合作、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壮大抗日武装并开展游击战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方针、正确处理国共矛盾、建设抗日民主根据地并在全国起到示范作用、涌现英雄人物并凝练出抗战精神等八个方面。正确认识和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中国人民抗战史和中共党史,有助于广大群众在新时代更紧密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续奋斗。
作 者:朱佳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中国担当及其重大意义
摘 要:中国以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贡献,诠释了中国肩负何等担当、如何践履担当、中国担当有何意义等问题。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最早战场,其重大意义在于确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相统一的叙事逻辑,彰显这场战争的连续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深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厚度和意蕴深度。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挽救民族危亡、争取世界和平伟大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确立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显著地位,其中体现的中国担当无比高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肩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责任,中国人民以英勇斗争的壮举为这场战争的伟大胜利立下不朽功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最好的纪念是珍惜和平,让战争远离世界,让世界更加美好。
作 者:齐卫平,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考察
摘 要:日本全面侵华引发深重民族危机,南京国民政府的民族政策引发民族矛盾和冲突,中国共产党制定并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基础。全民族抗日的共同体、民族平等的共同体、民族团结的共同体、民族自信的共同体,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与情感等多维路径。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既推动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抗日战争走向胜利,也为新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基础、积累经验。
作 者:陈金龙,华南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论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的重塑
摘 要: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历时最久、规模最大、牺牲最多,且首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作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以强烈的担当精神和正确的战略擘画引领斗争实践,成为中华民族重塑的核心领导力量;中国战场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推动中国国际地位实现历史跃升,奠定了中华民族参与战后国际秩序的身份与精神基础;伟大抗战精神在血与火中铸就,既是夺取抗战胜利的精神密码,更推动中华民族精神实现重塑升华;两个“中国之命运”的较量,展示了国共两党建国方略的根本分野,党的新民主主义建国方略为民族复兴指明正确道路,深刻重塑民族命运,谱写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篇。
作 者:何虎生,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副院长
敌后游击战方针的提出及其体现的战略远见
摘 要: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一再强调红军必须适应由国内战争到反侵略战争的转变,开展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八路军、新四军不但在数量上与日军相比处于劣势,更重要的是武器装备也严重落后于日军,唯有游击战方能在打击敌人的同时保存和发展自己。1937年11月太原失守后,八路军各部迅速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相继开辟抗日根据地,逐步形成与正面战场相呼应的敌后战场。游击战中“游”是手段、“击”是目的,“游”是为了更有力地“击”,认为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战中“游而不击”是罔顾事实的无理指责。没有八路军和新四军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其他人民武装的敌后游击战,就不可能有敌后战场的开辟与坚持,而没有敌后战场就不可能有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
作 者:罗平汉,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原主任
1931-1945年中美苏联合抗日与日本“大东亚秩序”的破灭
摘 要:日本与东亚大陆体系的互动及其追逐强权的机会主义国际秩序观,形塑了其关于国际秩序的基本观念及对外行为,这也是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外侵略行径的重要内因。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为救亡图存的真正全国性的抗战和肩负着伟大责任的反法西斯同盟的联合作战,具有革命性和世界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不仅是侵略与反侵略的生死较量,也是文明与野蛮的生死较量,需要从国际秩序演进和世界历史进程的高度来审视和理解。这样才能有力彰显中美苏作为主要战略力量联合抗日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重要贡献,以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 者:宋德星,国防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选自 | 《学术前沿》杂志2025年第14期
新媒体编辑 | 常嫦
新媒体美编 | 王楠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