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拿到了一本书,挺有意思,忍不住要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本书的名字叫《早期中国的鬼》
由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蒲慕州所著,从鬼的起源,到秦汉时期的鬼文化,再到志怪小说,以及宗教信仰中的鬼神文化,鬼这个词发展到今天,已经从最早的恐惧,逐渐开始趋于中性化,比如鬼斧神工,神鬼难测,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可能在古人心目中鬼还是神秘占了大部分,恐惧反而逐渐减少。
其实在先秦时期鬼可不是闹着玩的,驱鬼几乎是各个阶层的必备工作,这个时候就诞生了一个神奇的戏种叫做傩戏,傩戏的本质是一种驱鬼之舞,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在周代属于正祭,孔子曾经参加过村里的傩戏的仪式,后世历代发生瘟疫的时候,古代帝王们也会找人演傩戏,官方的傩戏类似于封神质子团战舞这种,武士持干戈(斧盾),披熊皮,戴面具,扮演上古大神方相氏,以危吓众鬼。
《后汉书·礼仪志中》:“因作方相与十二兽儛。嚾呼,周徧前后省三过,持炬火,送疫出端门。”
方相麾下还有十二兽,皆以食鬼为生。
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其仪:选中黄门子弟年十岁以上,十二以下,百二十人为振子。皆赤帻皂制,执大鼗。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十二兽有衣毛角,中黄门行之,冗从仆射将之,以逐恶鬼于禁中。
夜漏上水,朝臣会,侍中、尚书、御史、谒者、虎贲、羽林郎将执事,皆赤帻陛卫。乘舆御前殿。黄门令奏曰:“振子备,请逐疫。”
为什么是需要找方相氏呢?
这也是有说法的,方良是某种恶灵,被认为能够对墓中的人鬼造成伤害,因此,方相氏作为驱鬼人,除了以傩驱鬼之外,还可以在各种场合进行驱散恶鬼、恶灵的仪式,现在的一些傩戏里面我依然能够见到方相氏的形象,大部分都是让人感到恐怖和敬畏,这其实主要是人们认为鬼也会有同样的感觉,因此能被驱逐。
这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古人们一般对于消灭恶鬼并没有兴趣好像大部分都是驱逐为主!
虽然一些咒语当中经常会说到,类似如果你还不走,我们就要把你消灭,但是所谓的驱鬼仪式,目的仅仅就是驱逐,这隐隐的表示,你赶紧走,明年还可以再来。
这暗含着古人的某种宇宙观:
这些恶鬼虽然不好,但是他们也是宇宙秩序中的一环
他们可以被驱逐,但是没有办法永远的消灭他们。
在汉和帝时期,曾经下诏每年6月的伏日定为全国性假期,这一天不是给游山玩水的,那一天被认为是万鬼出没的日子,大家必须要紧闭家门足不出户,这大概就是后来中元节的雏形,时至南北朝,傩逐渐由官方走向民间,实现化礼为俗的转变,虽褪去了神圣庄严的特性,而逐渐发展为一种可供观赏的娱乐表演,随着隋唐时期文化娱乐的发展,傩仪式进一步加入了更具观赏性的音乐和舞蹈,由此而衍生出了宫廷傩、民间傩、寺院傩、军傩等形式。
我是的K先生
今天的故事就讲到这里了
喜欢我们的节目记得关注我们,再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