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马 亮 张宏艳)近日,平利县政协组织部分委员,联合县教体局等多部门负责人,围绕紧密型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开展深入调研协商,为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把脉开方”。
一线调研:从核心校到成员校的实地探访
老县镇中心小学是平利县教共体核心校之一,承担着辐射带动周边乡村学校发展的重任。调研组详细察看了该校校园环境、教学设施等硬件建设,重点了解了教育资源共享、师资力量配备等具体举措与实施成效。
随后,调研组又赶赴核心校之一的经开实验初级中学及其成员校长安初级中学。经开实验初级中学的现代化设施和清晰运行架构令人印象深刻;在长安初级中学,委员们聚焦成员校如何受益于核心校带动,在了解到经开实验初级中学协助成员校建设篮球场后,肯定了这一硬件帮扶成效,指出:“硬件是基础,教师走教驻教常态化、教研深度联动,才是提升成员校‘造血功能’的关键。”
在城关小学,一场“空中课堂”正实时直播,农村成员校的学生通过屏幕跟随城区名师认真学习英语课程。委员们了解到,该校整合资金为成员校实施运动场改造、屋顶防水、教师宿办室空调配备等项目。一路走访,让委员们对教育共同体“以城带乡、以强带弱”的显著成效有了直观且深刻的感受。
座谈协商:聚焦痛点难点,共商破局良策
实地调研热度未散,座谈会随即召开。调研组成员与县教体局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围坐畅谈,直面教共体建设的瓶颈难点,共商破解之策。
“全县9个教共体已覆盖26所义务教育学校,2025年投入2000万元专项资金,120余名教师参与走教……”县教体局负责同志首先介绍相关情况,同时坦言,存在信息化设备老旧制约“空中课堂”、项目谋划缺乏长远眼光、部分学校内控管理薄弱、资源共享深广度不足、社会参与度低等问题。这些问题引发了与会者的深入讨论。
编制与人事瓶颈如何疏通?县编办、人社局回应委员关切。委员建议建好用好教育专项编制周转池,统筹岗位设置与考核比例,明确并保障交流教师待遇,用切实的待遇保障和畅通的职业发展通道消除流动后顾之忧。
经费保障与监管短板如何补齐?县财政局、县审计局负责同志详细记录委员们关于出台经费管理办法,规范账户流程,建立农村小规模学校“财政补助+教共体调剂”兜底机制,强化绩效管理等建议。有委员提出:“资金既要保障到位,更要用得规范透明、管得严格有效,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花出实效。”
资源优化与长效机制难点如何突破?县教体局、发改局负责同志与委员深入交流,形成共识:更新“空中课堂”硬件并提升应用能力;精准引才育才,推进“县管校聘”及校长职级制改革;项目谋划纳入“十五五”规划,建立智慧校园、产教融合等项目储备库;推动教共体从“形式联合”转向“内涵共建”,依托“名师工作室”培养青年教师,加强宣传提升社会认同。
政策落地与监管薄弱环节如何强化?县纪委监委、组织部、审计局、宣传部等部门回应委员建议:强化“校园餐”、教辅征订等重点领域监督,以党建引领发展,加强典型宣传。大家一致认为,深度共建共享需从“形式覆盖”转向“实质效能”,健全长效机制。
凝心聚力:让协商成果转化为发展动能
此次调研,既是对平利县教共体建设成效的一次“全面体检”,更是凝聚共识、汇聚合力的过程。从体制机制的“破冰”到资源配置的“均衡”,从师资流动的“畅通”到协同发展的“长效”,调研组将收集的问题、梳理的建议整理形成专题报告。在县政协十届十六次常委会上,各党派、团体、界别委员带着对教育事业的情怀与期盼,围绕报告建议和实际工作进一步共商良策,让调研思路转化为更广泛共识。
“教育均衡是最大的民生,教共体建设任重道远。”下一步,县政协将以此次专题调研协商形成的报告为抓手,持续跟踪问效,通过“回头看”督查调研成果落地情况,以“再协商”推动难点问题攻坚,推动各部门将共识转化为具体行动。最终,通过各方协同发力,下好城乡教育“一盘棋”、画好协同发展“同心圆”,让平利县的每所学校迈向优质、每个孩子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践行“办好每所学校,教好每个学生”的初心使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