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方案背景
城市河道承担着景观文化、生态环境调节、雨洪利用等多重功能。近年来,部分河道因工业排污、垃圾堆积等问题,出现干涸、水质黑臭、生态功能退化等现象,不仅威胁居民生活安全,还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随着各地对河道治理重视程度的提升,“河畅、水清、坡绿、岸美” 成为治理目标。由于不同河道在水文特征、污染来源、周边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传统统一化监测模式难以满足精准治理需求。研究人员认为,推行 “一河一策” 监测方案,针对每条河道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监测策略,是实现科学治理的关键。
二、监测目标
构建覆盖河道全要素的动态监测体系,实时掌握水位、流速、流量等水文数据,同步监测水质指标及沿岸环境状况。通过数据联动分析,实现异常情况早发现、早预警,为河道清淤、污染管控、防汛调度等提供决策支撑,使河道生态修复效率得到显著提升,保障治理措施精准落地。
![]()
三、监测内容与技术方案
(一)水文参数监测
针对河道水流特征,布设非接触式监测设备。采用雷达流速仪测量水面流速,其利用多普勒效应原理,向水面发射电磁波,通过回波频率偏移计算流速,测量范围可覆盖 0.1-40m/s,精度达 ±1%,能适应高水位、洪水等复杂环境,不受泥沙、漂浮物影响。同时搭配雷达水位计,以发射 - 反射 - 接收模式运行,通过电磁波传输时间计算水位高度,测量范围达 40m,精度 ±3mm,可穿透大气干扰,适用于各类气候条件。
将流速与水位数据结合,采用速度面积法计算流量。预先在系统中录入河道断面参数,设备自动通过水位换算过流面积,再依据流量公式 Q=V×S(V 为流速,S 为过流面积)得出瞬时流量,数据实时传输至管理平台。
![]()
(二)水质与环境监测
在污染易发区域布设水质传感器,监测 pH 值、溶解氧、氨氮等指标,数据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接入终端。沿岸安装网络摄像机,实时监控垃圾堆积、排污口异常排放等情况,支持视频叠加水位、流速数据,直观呈现监测点位状态。摄像机采用 400 万像素镜头,防护等级达 IP67,可适应野外恶劣环境,红外照射距离最远 80m,确保全天候监测。
(三)数据采集与传输
采用遥测终端机整合各类传感器数据,其支持 GPRS、以太网等多种通信方式,可采集水位、流速、水质等参数,并具备本地存储功能,确保数据不丢失。终端机支持远程配置与升级,能实现多中心数据同步传输,满足多级管理需求。
(四)供电与设备安装
根据河道周边条件选择供电方式。野外无市电区域采用太阳能供电系统,由太阳能板、蓄电池、充电控制器组成,太阳能板功率 12V 40W,蓄电池容量不低于 38AH,确保连续阴雨天气正常供电;近城区可接入市电,配备电源防雷器与空气开关,保障设备稳定运行。
设备安装需遵循河道特性,雷达流速仪安装高度不低于 0.5m,与水面夹角保持 45-60 度,避免岸边遮挡;雷达水位计选择水流平稳段安装,确保与水面平行,无漂浮物干扰。立杆采用镀锌钢管,高度 3m,配套不锈钢机箱保护设备。
![]()
四、实施步骤
(一)前期调研
技术团队对目标河道开展实地勘察,记录河道长度、断面形态、周边污染源分布、现有基础设施等信息,结合水文资料分析监测点位最优布设方案,形成河道专属档案。
(二)设备部署
根据调研结果安装监测设备,优先在排污口、弯道、闸口等关键区域布设传感器,摄像机覆盖范围需包含河岸两侧及水面重点区域。安装完成后进行调试,确保数据采集准确、传输稳定。
(三)平台搭建
搭建云数据展示平台,整合各监测点数据,实现实时监控、历史查询、报表生成等功能。平台支持 WEB 端与移动端访问,可展示水位、流速等参数曲线,触发预警时自动推送信息,同时兼容现有智慧城市管理系统,实现数据共享。
(四)运行维护
制定设备巡检计划,定期检查传感器精度、供电系统状态及通信链路,发现故障及时维修。每季度对监测数据进行校准,结合河道治理工程调整监测参数,确保方案适应性。
![]()
![]()
通过 “一河一策” 监测方案实施,每条河道的生态状况被动态掌握,治理措施能精准对接实际需求,为河道生态修复提供有力支撑,推动实现 “河畅、水清、坡绿、岸美” 的治理目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