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一张记录日军暴行的底片在南京被秘密冲洗并藏匿,它后来成为审判战犯的“京字第一号证据”。
如今这张底片的故事被拍成电影,上映5天票房突破5亿,然而就在所有的同胞抱着沉痛的心情观影时,却有人坐不住了。
先是有歪屁股直言电影内容不严谨,随即日本领事馆发出警告,而且另一部揭露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行的电影,也因持续的举报迟迟无法上映。
1938年南京城一家叫“华东”的照相馆里,有个16岁的学徒罗瑾,一天一个日本军官丢来一卷胶卷让他冲洗。
在暗房幽微的红光下,一张张影像让罗瑾的手开始发抖,只见那胶卷上记录的竟是日军屠戮同胞的铁证。
![]()
这些照片在占领者眼中,是需要销毁的“不许可写真”,但在罗瑾眼里,这可是同胞的绝命书,于是他做了一个足以赌上性命的决定。
在深夜的掩护下,他秘密加洗了16张照片,做成一本小小的相册,这本相册后来被一位叫吴旋的市民发现,然后藏进了一座寺庙的佛像底座内,躲过了战火与搜查。
直到1946年,它才重见天日,被呈上南京军事法庭,当那本尘封的相册作为“京字第一号证据”被呈上时,照片中清晰的暴行,让战犯谷寿夫的狡辩显得苍白无力。
而电影《南京照相馆》的制作团队,为了重现那段历史,他们不惜成本以1:1的比例,精准复刻了那本“不许可写真集”里的每一张照片。
![]()
他们追求的不是“神似”,而是“再现”,照片里人物的面孔,光影的角度,甚至由于疾病和营养不良在脸上留下的细微疮疤,都被分毫不差地还原。
当《南京照相馆》一上映,瞬间引爆了网络,上映短短5天票房冲破5亿,无数观众更是在影院里泣不成声。
![]()
但赞美声的背后,网络上也有不少网友批评它“贩卖国难情怀”、“情节虚构”,有人言之凿凿地断定,在那样的高压环境下,一个学徒不可能留下罪证,这“不合逻辑”。
《南京照相馆》大火,甚至惊动了日本大使馆,一封警告信不期而至,日本官方机构也下场指责影片在“煽动民族矛盾”。
![]()
![]()
这种气急败坏的反应,在很多人看来,恰恰证明电影戳到了他们的痛处,挑战了他们一直以来试图掩盖和修正的历史。
几乎就在日本官方发出警告的同时,另一边原定于2025年暑期预映的《731》,在各大购票平台上的选项,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
上映日期,从一个确切的时间,变成了一句冰冷的“待定”,《南京照相馆》的成功和它所引发的国际风波,似乎成了压垮《731》的最后一根稻草。
有人说这是为了避免中日关系恶化而做出的妥协,也有人认为那些打着“为孩子好”旗号的举报者背后,站着的是“精日分子”,或是某些不希望历史被揭开的资本力量。
![]()
没人知道确切的答案,人们只看到,一部电影票房登顶,另一部电影却被扼杀在了摇篮里,而很少有人知道,其实导演赵林山,为了电影《731》奔走了十年。
他在日本、哈尔滨等地,从幸存者的只言片语中,打捞着那些关于活体实验、细菌战的反人类罪行,他还聘请了侵华日军罪证陈列馆,作为影片的历史顾问。
可代价总是由揭示真相的人来承担,无论是几十年前的张纯如,因写作而长期遭受威胁骚扰,最终抑郁而终,还是今天的电影导演同样要面对网络暴力。
![]()
对于尚未出世的《731》来说,这场围攻来得太过诡异,电影还未上映,大量自称是“家长”的账号,就开始了铺天盖地的举报。
理由出奇地一致:内容太血腥、太惊悚,会给我的孩子造成心理阴影,他们强烈要求,要么删减,要么干脆别上映。
![]()
《731》的上映依旧悬而未决,《南京照相馆》的争议还在继续,而日本官方至今未就731部队的罪行有过正式道歉。
这一切都指向一个事实:那份源于底片的证据,直到今天依然是博弈的焦点,我们为什么执着于此?是想延续仇恨吗?
![]()
恰恰相反,我们为了的是终结仇恨的循环,记住历史不是为了清算,而是为了清醒,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
在这个特殊的年份到来之前,这两部电影无非是想告诉所有的中华儿女,勿忘国耻,知耻而后勇,它们的意义更多的是激励而非挑唆。
对创作者们来说,拍这样的电影目的从来不是为了煽动仇恨,而是希望年轻一代,能透过影像去理解和平的代价,去触摸先辈们经历过的苦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