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辉:“我的妈妈是老漂”
尚曦文史
“老漂”指从外地来到其子女所在城市,帮子女看孩子、做家务的老人,是青年家庭的摆渡人。年轻人来大城市打拼是为了自己的未来,老漂们则是为了别人(子女甚至孙辈)的未来。但是,无论是影视、文学作品还是社交媒体的场域中,对于“城市漂族”的讨论往往聚焦于来大城市闯荡的年轻人,他们是制造大众传播声浪的主力,也理所应当地成为大众传播的目标受众和叙事中心,然而,年长的老漂们连带着他们在家庭中的矛盾和关系调适在这些讨论中却被一同遮蔽。
《银发摆渡人》基于对诸多老漂家庭的深度访谈,生动呈现了老漂家庭中的矛盾和关系调适,从家庭社会学视角描述和解释了老漂家庭的育儿生活和家庭关系。书中以案例的形式,展示了普通人如何扮演父亲、母亲、丈夫、妻子、儿子、儿媳、女儿、女婿等角色。
正如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吕德文所说:“银发摆渡人的学术性身份意味着:老漂族并不是城市化的苦情者,他们其实是社会过程的历史见证者、助推者和中流砥柱。”想要透视中国家庭的现代转型,就必须深入研究“老漂一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教授陈辉研究“社会转型与家庭发展”多年,在他的新书《银发摆渡人》中,他精准切中了老漂族现象,为其带来了社会学的回答。
《老有所依》剧照
序言
“媳妇熬成婆”新解
吕德文
高速变迁的时代,每天都在创造新的社会现象。很多社会现象,我们日常可见,却又熟视无睹。这种忽视,很大程度上是源自日常的惯习。当一个现象重复发生时,我们往往习以为常,懒得去追究其理由,也很难将其作为一个学术命题。老漂族就是这样一种社会现象。
最近二十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年在城市生儿育女,因子女家庭再生产需要而随迁的老人,已然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这一群体,肉眼可见,我们自己的父母可能就在其中,但严肃对待这一群体的研究,却极为少见。他们被淹没在城市化的洪流里,销声匿迹。然而,社会学的使命之一就是发现匿名者。《银发摆渡人》的可贵之处在于,它让老漂族进入学术视野,并获取了“银发摆渡人”这一学术性身份。银发摆渡人的学术性身份意味着:老漂族并不是城市化的苦情者,他们其实是社会过程的历史见证者、助推者和中流砥柱。他们不仅依靠自己的努力让子女接受教育、在城市安居乐业,还在子女扎根城市的过程中,帮助(外)孙辈健康成长。他们以一代人的努力,让两代人在城市扎根,这是何等的气魄!
相比于来自城市的老漂族,农村老漂族要面临更多的适应成本。农村老漂族虽习惯于乡土生活,却成为子代和孙代城市生活的摆渡人,其中艰辛可想而知。他们得适应城市生活方式,城市中看似日常的语言、习惯、出行、购物、看护、清洁、烹饪、社交等,对他们而言都是一套全新的知识,他们得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虽然是在摆渡他人,却得先摆渡自己。对于大多数农村老漂族而言,让他们放弃习以为常的乡土生活,进入子女的生活空间,在城市里落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们在老年阶段,进行了再社会化。在社会学命题中,这无异于一种反传统的行为。在乡土社会中,老年人往往掌握社会知识,具有教化权力。然而,在城市生活中,他们却得接受子代甚至孙代的文化反哺,继续接受再教育。社会地位的转换如此之彻底,他们受到的文化震荡,足够惊心动魄。
在这个意义上,老漂族在城市家庭中,并非凭借其生活智慧获得存在感,而多是作为高质量的劳动力存在。正如《银发摆渡人》所揭示的那样,现如今的城市化家庭中,老漂族无疑是替代了高价却未必可靠的保姆。需要注意的是,在家庭再生产的功能上,他们是以家务劳动者的形象出现的。尽管他们的服务对象是自己的子女,理论上他们也有家庭权力,但事实上,绝大多数老漂族,并不能当家做主。
在一个现代家庭中,“学会做老人”比“学会做子女”更具有挑战性。传统上,婆媳矛盾是家庭政治的主轴,它代表着父代和子代之间家庭权力的斗争。尽管“媳妇熬成婆”无一例外是最终的结局,但“熬”的过程却不容易。如今的银发摆渡人,尽管在年龄上已经“熬”成了婆婆,但在家庭角色中,却并未掌权,反而还要继续处于被支配的处境。因此,老漂族是家庭政治转型的中介。从那时起,老年人不再拥有当家权,他们要么留在家乡成为空巢老人,自己对自己负责;要么就成为随迁老人,受子女的支配。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家庭的现代转型,在老漂族身上体现得最明显。他们还有强烈的家本位观念,把子女成家立业视作自己的人生任务。为此,他们以近乎奋不顾身的姿态,投入了子代家庭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家庭在城市化进程中形成了特殊的“代际合力”机制,老年人不仅掏空自己的积蓄支持子女在城市安家,更是把自己残留的劳动力价值贡献给了孙代成长。让人感叹的是,老年人“恩往下流”的后果是,子代可能已经放弃了代际反哺。可预见的结果是,当孙代已经不再需要银发摆渡人时,许多老漂族的归宿是返回家乡自养。客观上,年轻人事业独立、生活自由等都市化生活方式的形成,是建立在传统家庭“抚养—赡养”代际反馈模式的断裂基础之上的。
中国城市化的经验世所罕见,规模庞大、速度极快,却还保持了社会稳定。如果要发现中国城市化的奥秘,老漂族或许是一个观察窗口。中国的城市化是由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城市化组成的,家庭韧性是城市化又快又稳的微观机制。老漂族积极乐观而又勇于变革的精神,是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他们任劳任怨、自我牺牲的品质,是城市化的稳定机制。在这个意义上,老漂族不仅是他们自己人生的摆渡人,也是他们子女的摆渡人,更是中国城市化事业的摆渡人。再过一些年,中国的高速城市化进程将要结束;在更长的一段时间以后,老漂族将退出历史舞台。我想,为他们立传,是一项学术使命。非常庆幸,《银发摆渡人》成功地完成了这一使命。透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老漂族的群像,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心态,也有助于理解中国城市化的隐蔽机制。
最后,让我们向我们的父辈和千千万万个银发摆渡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吕德文,社会学博士,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长期从事田野调查、城乡社会观察和基层治理研究。)
【内容简介】
“老漂”指从外地来到其子女所在城市,帮子女看孩子、做家务的老人,是青年家庭的摆渡人。本书基于对诸多老漂家庭的深度访谈,生动呈现了老漂家庭中的矛盾和关系调适,从家庭社会学视角描述和解释了老漂家庭的育儿生活和家庭关系。书中以案例的形式,展示了普通人如何扮演父亲、母亲、丈夫、妻子、儿子、儿媳、女儿、女婿等角色。尝试回答:为什么老漂是青年家庭的刚需?老漂家庭中的婆媳关系和亲子关系有哪些新特征?中年人如何在“做父母”“做儿女”和“做自己”之间找到平衡?由此透视中国家庭的现代转型。
【作者简介】
陈辉,社会学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转型与家庭发展”,在《中国农村观察》《民俗研究》《中国青年研究》等刊物发表文章40余篇,专著《过日子:农民的生活伦理——关中黄炎村日常生活叙事》获中国社会学会年度推荐好书(2016),近年来围绕老漂族现象开展调查研究,主持完成以老漂族为主题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各1项。
【目录】
引言 我的妈妈是老漂
一 老漂时代的来临
老漂称呼的由来
老漂现象与家庭转型
走近老漂与走进老漂家庭
二 城市青年的育儿生活
以孩子为中心的生活方式
从带孩子到育儿
育儿呈精细化趋势
做好妈妈和做好爸爸
三 夫妻合作育儿的难处
0 ~ 3 岁孩子照料难题
接送孩子不容易过于理想化的协作育儿
何以解困,唯有老漂
四 成为老漂不容易
抉择
经济难题
心甘情不愿
五 难处的婆媳关系
小事也是大事
谁的家谁做主
负气返乡的婆婆
儿媳妇离家出走
强势的婆婆
在感恩与埋怨之间
关系新常态
六 亲子关系新状态
难得团聚
夹板气
母女像婆媳
历史遗留问题
中年叛逆期
七 老漂的委曲求全
气上心头
自我消化
憋出病来
新家庭政治
八 老漂眼中的带娃生活
每个人都要走的长征路
老人就是不花钱的保姆
带孩子是一份工作
带孩子就是卡时间和磨时光
老漂生活像坐牢
九 老漂的群体肖像
城市老漂与农村老漂
单漂与双漂
男漂与女漂
十 老漂的社交与休闲
人以群分
老乡见老乡
有人说说话
浅交
休闲活动
捡垃圾
十一 应对老漂养老之忧
儿女的家未必是父母的家
扎根养老
返乡自养
与家乡保持联系
还没到养老的时候
统筹一老一小
十二 走出育儿生活之困
育儿生活之困
如何做儿女
中年人的新活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