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山坡岭万木青,孝子贤孙祭祖宗,祖先贤承奉道德经,百业旺世代好名声”—— 这是许忠祥在《孝义郎中》开篇为家乡沁水村写下的唱词,亦是他为登封立传的初心写照。
![]()
在登封这片浸润着千年文脉与英雄气的土地上,许忠祥是一位以笔墨与戏剧艺术为家乡立传的嵩山之子。他的人生经历,如同一部厚重的典籍,前半生金戈铁马,在军营中淬炼肝胆;退休10年来笔耕不辍,以剧本为刃,雕琢家乡的历史肌理与时代风骨。从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烽火到武汉抗洪的浪涛,从工商行政的案牍到为革命老区服务,最终落笔于戏台之上,将登封的山水、英雄、传说熔铸成一曲曲荡气回肠的长歌。他的作品,是写给中岳嵩山的情书,是刻在颍水之畔的史诗,更是一位游子对故土最深沉的眷恋与担当。
戎马铸肝胆,乡音系嵩山
1955 年8月中秋,许忠祥出生于登封市大冶镇沁水村;这片被嵩山环抱、颍水滋养的土地,是他学习成长的地方。
1973 年 12 月,18 岁的他怀揣着保家卫国的壮志穿上军装,从此开启了长达 33 年的军旅生涯。从战士到排长,从指导员到团政治委员,再到武汉军械士官学校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大校军衔),他的每一步晋升都与时代的烽火紧密相连。在那西南边陲自卫反击战的后方保障线上,他挑精兵确保了运输线畅通;1984 年建国 35 周年庆典,他领率10台运输车运送庆典物资,昼夜兼程准时到位;1998 年武汉牌洲湾抗洪,他与官兵上大堤扛沙袋,用血肉之躯树起了新时代军人的精神高峰。
![]()
军旅生涯中,他13 次嘉奖、8 次 “优秀共产党员”、1 次三等功,以及 “全军优秀教育工作者”“抗洪先进个人” 等荣誉,就是他忠诚与担当的见证。但比勋章更深刻的,是他在辗转南北中对乡音的执念。无论身处大别山、武陵山、秦巴山、太行山脉,还是在黄河沿岸、长江之畔,登封的童谣、嵩山的传说、颍水的涛声总在他耳畔回响,使他时刻挂念。
2006 年转业到湖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后,他历任多个重要岗位,连续 4 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5 次获 “优秀共产党员”,再立湖北省政府三等功。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家乡历史的牵挂就越发浓烈 —— 那些散落在嵩山沟壑里的历史传说,发生在新中国、新时代的故事,那些藏在老人们记忆中的英雄,难道要随着时光流逝而湮灭?
2015 年他退休了。他决定回家乡去。当他踏上沁水村的土地,看着门口龙池边那棵百年柏树,耳边金钟寺晨钟的回响时,一个念头愈发清晰:“我是登封人,有责任把家乡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他的父亲许顺卿,是当地周边(登封、密县)有名的豫剧板胡手,在不少剧团伴奏过;而许忠祥在那特别时期参加过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也上过台唱过样板戏,到部队后又从事政治领导工作多年,宣传工作经验较丰富,深谙 “文化宣传” 的力量。于是,这位年逾花甲的老兵,拿起了笔,将军营里的铁血与家乡的柔肠,倾注到写家乡戏的剧本创作中。
《武皇封岳》韵,帝范照嵩巅
《武皇封岳》(又名《则天封岳》)是许忠祥献给家乡的第一份厚礼,这部剧让登封的 “天地之中” 文化在戏台之上熠熠生辉。他深知,武则天封禅中岳嵩山是登封历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位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曾以 “登封” 为名,将这片土地的地位推向巅峰,而这背后的政治智慧与民生情怀,值得被重新书写。
为了写好这部剧,许忠祥翻遍了《旧唐书》《新唐书》中关于武则天封禅的记载,走访了中岳庙、嵩阳书院、峻极峰等遗迹,甚至对照着唐代碑刻揣摩当时的语境。剧中,他没有将武则天塑造成脸谱化的 “女帝”,而是通过 “祭天封禅”“微服私访”“严惩贪腐”“任人唯贤” 等情节,展现其多面性:祭天仪式上,她祈求 “国家和谐、社会稳定、人民幸福”,将帝王的野心与百姓的期盼紧紧相连;微服私访时,她听到农夫王实秀控诉修建奉天宫的劳役之苦,当即便下令彻查,那句 “官清则民风正,法正则天下安” 的唱词,既是对盛唐吏治的回望,也是对当代的警示;面对嵩阳县令因外甥施义晖贪腐,姐姐公堂上请罪请求免死时,她没有因私情废公法,却也看到县令的清廉与担当,破格提拔其为刑部侍郎,让 “任人唯贤” 的干部路线跃然台上。
![]()
许忠祥的巧思,更在于将登封的山水胜景融入唱词。武则天站在峻极峰上唱 “太室雄、少室险,颍水绕嵩山”,既点明了 “天地之中” 的地理特征,又让剧情与地域文化深度绑定。剧中 “投龙简” 的情节,源自登封真实的历史遗存,那枚深埋嵩山的玉简,不仅是武则天对天地的承诺,更成了连接古今的信物 —— 正如许忠祥所说:“千年后的我们,依然能从这些遗迹中,读懂一位政治家的清明与智慧。”
2018年11月18日,在中岳庙庙会上由“洛阳市春秋曲剧团”演出的《武皇封岳》,被观众称之为“唱词美、曲调美、表演美”,是一部表现登封历史文化的一部好戏。
《中岳狂飙》烈,烽烟映嵩岩
2025 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 周年,他创作的《中岳狂飙》,成了献给那段烽火岁月的厚重礼赞。这部剧以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在登封的战斗史实为蓝本,从 “兵出太行” 到 “夜袭机场”,从 “激战大冶” “箕山布兵”到 “惜别豫西”,每一场戏都浸透着历史的硝烟。
为了还原真实,他查阅了《登封市军事志》《登封老区革命人物》等史料,走访了当年亲历者的后人,在登封市老促会曼国永会长的引导下,到白栗坪抗日纪念馆考察。剧中,皮定均司令员率部 “趁夜色兵出太行,越黄河直抵嵩山” 的唱词,源自档案中 “1944 年 9 月强渡黄河” 的记载;“夜袭机场” 一场,煤矿工人张波里应外合的情节,取材于登封耿庄机场劳工的真实经历,那句 “镐头能挖煤,也能砸倭寇” 的呐喊,道尽了百姓的觉醒;“激战大冶” 中,部队从强攻受挫到借 “丧事挖地道” 智取寨门,既展现了八路军的战术智慧,也暗含着 “依靠群众才能胜利” 的真理 —— 这些细节,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成为有血有肉的故事。
![]()
许忠祥在剧中特别突出了登封人民的贡献:白栗坪的高大娘送三子参军,那句 “儿啊,打跑鬼子再回家” 的唱词,藏着无数登封母亲的心声;骆驼崖战斗中,村民冒死为部队送弹药,用 “嵩山石头硬,百姓骨头更硬” 的民谣,诠释了 “兵民是胜利之本”。剧中的地名,从镮辕关到箕山,从颍阳镇到白栗坪,都是登封人耳熟能详的地方,当观众在戏台上看到家乡的山川成为英雄的战场,那种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
“这部剧不是为了歌颂战争,而是为了铭记 —— 铭记那些在嵩山脚下流血的战士,铭记那些为家国挺身而出的百姓”!许忠祥说。剧中 “惜别豫西” 一场,战士与乡亲相拥而泣的场景,正是他从老兵回忆录中读到的真实片段,那句 “等全国解放了,咱再回嵩山看红叶” 的约定,让革命情怀与乡土眷恋交织,格外动人。
《景日眕》风清,正气贯嵩川
在登封的历史长河中,景日眕是一位不该被遗忘的人物。这位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元老,官至礼部尚书,却因刚正不阿被贬回乡,最终在嵩山脚下著书立说,留下《嵩崖尊生》等传世之作,更获乾隆皇帝御赐 “正人君子”“国士无双” 两块匾额。许忠祥创作《景日眕》,就是为了让这位乡贤的正气,在新时代重焕光彩。
剧中,景日眕的形象通过 “斗恶霸”“减赋役”“兴教育” 三个主线展开:面对欺压百姓的乡绅,他一句 “嵩山石可裂,我志不可屈” 掷地有声,那股不畏权贵的硬气,与许忠祥军旅生涯中 “敢打硬仗” 的作风遥相呼应;在河南巡抚任上,他看到登封大旱,当即上书请求减免赋税,唱词 “官仓有粮,不如百姓有田”,道尽了 “以民为本” 的初心;晚年回乡后,他在嵩阳书院讲学,主张 “学以致用”,那句 “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 的教诲,既是对学子的期许,也是许忠祥自己 “从军营到文坛” 的人生写照。
许忠祥特别注重将景日眕的事迹与登封的文化符号结合。剧中景日眕在嵩阳书院讲学,背景便是 “将军柏”,他指着古树唱 “汉武帝错封树王,却不知真正的栋梁,是为民办事的人”,既点出了 “将军柏” 的传说,又深化了 “为官当为民” 的主题;他著《嵩崖尊生》时,唱 “采嵩山药,治百姓病”,将登封的中草药资源与乡贤的仁心融为一体。这些设计,让景日眕不再是史书上的名字,而成为扎根登封土壤的 “正气化身”。
“景日眕的‘正’,是咱登封人的魂。” 许忠祥说。剧中,景日眕面对乾隆的挽留,坚持回乡的唱词 “金銮殿再高,高不过嵩山;官帽再大,大不过民心”,恰是许忠祥自己退休后回归家乡、笔耕不辍的心境写照 —— 无论走多远,根永远在登封。
《凤凰岭》春浓,新声绕嵩田
如果说《中岳狂飙》《景日眕》是对历史的回望,那么《凤凰岭》则是许忠祥对家乡现实的深情凝视。这部剧以登封一对大学生夫妻回乡创业的真实故事为原型,讲述他们放弃城市工作,回到凤凰岭村 “开矿、办敬老院、搞蔬菜合作社” 的经历,被观众称为 “新时代的《朝阳沟》”。
剧中,男主角刘刚强与女主角李桂芳的对话充满生活气息:“城里的写字楼再亮,照不亮咱凤凰岭的地;城里的咖啡再香,比不上咱嵩山的泉水甜”,一句简单的唱词,道尽了青年返乡的初心。许忠祥没有回避创业的艰难:资金短缺时,他们唱 “山高挡不住云彩,路远磨不灭志气”;面对村民的质疑,他们用 “试种大棚菜”“直播卖山货” 的实际行动回应,那句 “扶贫不是送钱,是教咱凤凰岭长出金疙瘩” 的台词,道出了乡村振兴的真谛。
![]()
许忠祥的细腻,在于捕捉时代的细节:剧中 “电商直播间” 里,年轻人用手机展示嵩山核桃、颍水小米,背景是无人机航拍的梯田美景;“敬老院里”,老人们用智能手环测血压,唱着 “新时代的日子,比蜂蜜还甜”。这些场景,既是凤凰岭的真实写照,也是登封乡村振兴的缩影。
“上世纪的《朝阳沟》,唱的是‘城里姑娘嫁农村’;今天的《凤凰岭》,唱的是‘青年回乡建家乡’。” 许忠祥说,两部剧相隔半个多世纪,却同样传递着 “扎根土地、奉献家乡” 的精神。这“一沟一岭”,在不同时期的寓意各不相同,可以说《凤凰岭》就是《朝阳沟》的续集;因为作者走出了“沟”,上到了“岭”,视觉看得更远了,那就是让百姓“共同致富”。剧中结尾,人们看到的是凤凰岭村已成为 “乡村振兴示范村”,刘刚强与李桂芳站在新建的文化广场上,望着远处的嵩山唱出的“凤凰岭有个好带头,三十年奋斗没停留,荒坡岭变绿金不换,贫穷的麦子甩山沟......沿着共同富裕道路走,为打的民族复兴梦光照九州”,既是对未来的希冀、剧中人的赞美,也是对所有建设家乡者的致敬。
笔耕结硕果,乡情满嵩篇
许忠祥的创作,远不止这四部大戏。他笔下的(戏剧小品)《银环娘看闺女》通过银环娘中秋探访朝阳沟的闺女银环,展现了新时代乡村的发展与老年人的幸福生活;报告文学《嵩山三杰》,讲述的三位登封同年兵,“一等功臣高秀林、三老典型任文灿、特级厨师杨国兴”的传奇;《百岁老人英雄诗》中的张清波,是登封县第七区(现石道镇)东宋沟村的一名抗日老英雄,他不谈功,不居功,不伸手,如同一个钢钉,留下了极其宝贵的品质。诗集《心曲》《心迹》中,“龙池的月”“沁水的桥”“嵩山的雪” 是永恒的意象,那句 “我是嵩山一块石,风里雨里守家园”,道尽了他对故土的赤诚。
![]()
他的书法作品《气吞山河》获全国金奖,笔力雄浑如嵩山劲松,那是军人风骨与文人情怀的碰撞;作为《湖北省重要红色遗址名录》的主要参编者,所写的《忘不了的责任》,被广播媒体播发。
从军营到文坛,从湖北到登封,许忠祥的人生轨迹,始终围着 “家乡” 二字旋转。他是《今古传奇》特约作家,《红色传奇》特邀主编。他的作品,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 因为每一个字,都来自嵩山的土壤;每一句唱词,都浸着颍水的甘甜。正如他在《许二哥逛登封》中所写:“走一圈逛不完边走边访,读不尽嵩山地河山土壤......”,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了这个嵩山之子的家乡情怀。
这就是一位用笔墨为家乡立传的赤子,一位用唱腔为嵩山放歌的老兵。他的人生,如同一部写不完的剧本。他将继续书写登封的山水、历史、人情,永远为自己的家乡歌唱,书写出更动人的故事。(阎洧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