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感悟 | 与“双碳”同行的地质成长之路
![]()
纵览新闻
时光荏苒,转眼已到河北省地矿局国土中心国土中心工作两年了,回想之初,内心依旧忐忑,毕竟女地质队员不多,自己又是刚踏入职场的新人,担心无法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幸运的是,单位不仅为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同事们更是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和支持,让我迅速扎根、茁壮成长。
我参与的第一个项目是“双碳目标下河北省自然资源精细化管理研究”,项目通过构建自然资源碳源/汇核算体系,全面核算自然资源碳源/汇情况,开展全省碳源/汇时空变化分析、不同自然资源体的碳特征及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源/汇的影响,为助力我省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科学依据。
现在还清晰记得,进入项目后,收到的第一个任务是收集NPP(净初级生产力)、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气象、土地利用、土壤碳密度等数据进而计算河北省2000至2020年的NEP(净生态系统生产力)。面对纷繁复杂的日值、月值数据,既头大又新奇,如何在短时间内精准地核算出每月和每年的土壤呼吸,成为我要面对的第一个挑战。
就在我苦思冥想、进展缓慢时,部门的一位前辈主动帮我梳理计算逻辑,耐心教我如何在Excel中高效处理大数据,并推荐了几种适合的编程工具,手把手地指导我优化代码。得益于地质队伍中的“传帮带”精神,我逐渐掌握了数据处理技巧,最终竟只用了短短两天就处理完成了包括降水量、气温、日照时数等近1580万行数据,成就感油然而生,做好地质工作的信心也倍增。
“双碳目标下河北省自然资源精细化管理研究”项目结束后,我便加入了“典型县域自然资源碳收支核算方法研究——以丰宁为例”项目。该项目是以丰宁为研究区,探索县域尺度下自然资源碳收支核算方法,提升基础核算单元的精度,分析县级尺度碳源/汇空间分布特征及演化趋势,总结适用于典型县域的碳收支核算方法,以期形成可推广的经验。
项目的一个工作重点是计算土壤呼吸所需的表层土壤碳密度,这样就需要大量地采集土壤样品进行试验分析。看似不复杂的工作,因为样点数量多、平行样本多,也变得不那么简单了。从准备环刀、铝盒、铁锹等取样工具,到实地取样、样品装袋,再到实验室测定容重、PH值等土壤性质,最后进行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整个过程的参与让我收获颇丰。最重要的是经过这次历练,我不再是初出茅庐的地质新人,而是能独立完成重要工作的地质科研工作者。
还记得采样那会儿,正值7月,格外热情的太阳,也异常认真地考验着还在野外工作的地质队员们。丰宁的山区地形复杂,许多样点分布在陡峭的山坡上,我们背着沉重的设备,沿着狭窄的山路攀爬,汗水顺着额头滑进眼睛,模糊了视线。地表温度很高,连带着空气都氤氲了,金属工具也烫得难以握持,而我们的衣服更是汗土叠加,好不狼狈。即便如此,大家仍能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个采样步骤,挖坑、取样、拍照、记录。
除了热,最难忍受的还有饥饿。在野外取样期间,午饭时间常常不固定,有时早上7点就吃完了早饭,要一直到下午4点才能找到吃午饭的地方,又热又累又饿,简直太考验我这位年轻的地质队员了,内心都忍不住哼一首《勘探队员之歌》来鼓舞自己: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正是这些看似普通的经历,磨炼了我的意志,也让我更加坚定成为一名地质人的信念。
2024年,我参与的两个“双碳”项目先后都通过了评审验收,且成果报告均获优秀。基于项目,我先后参与编写发表SCI论文1篇,核心论文3篇,申报成功河北省测绘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和全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职工创新成果一等奖各一项。这些成绩的取得,让我感受到了满满的成就与自豪。
未来我将继续秉持严谨的治学态度,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投身更多“双碳”研究工作中去,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而这段与“双碳”相伴两年的日子,不仅是我职业生涯的起点,更是我人生中一段难忘的旅程。(本文作者系河北省地矿局国土中心规划所技术员郄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