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正式发布湖南省首届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十大典型案例。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谢文表示,这十大案例各具特色,呈现了坚持规划引领、坚持基础先行、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统筹协调的特点,充分体现了近年来湖南省在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上的做法和成效。
△发布会现场
近年来,湖南省自然资源系统积极推动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促进我省全面绿色转型、乡村全面振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作出了重要贡献,形成了一批有创新性、典型性,可复制、可推广的案例。
案例征集工作自2024年12月启动以来,经市州推选、专家评审、公示等环节,最终,从38个案例中评选出了长沙市湘江欢乐城矿坑生态修复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长沙市雨花区圭塘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衡阳市东洲岛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等10个案例。
首届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涵盖矿坑生态修复、流域治理、资产组合供应等多个领域。其中,作为全国首批EOD模式试点项目,圭塘河治理构建了“生态修复—产业增值—反哺运维”的闭环价值链,将1400亩修复后的绿地空间转化为可经营资产。长沙市雨花区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刘振乾介绍,联合自然资源部门建立生态用地混合开发制度,允许5%的修复地块用于配套商业;与金融机构合作发行湖南省首单“河道修复专项债”,募集资金9.8亿元。这些创新机制为全国城市内河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市场化解决方案。
湖南南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取得了湖南省首本地役权登记证书。通过所有权不变、承包权不变、经营权流转实施“三权分置”改革,“释放”经营自主权。村民经管理局批准,可在一般控制区适度开展林下经济、种植和养殖。建立多元补偿机制,三权分置改革及地役权改革区涉及林农2926户,林地22.8万亩,年人均增收1500元左右。
桃江素享“楠竹之乡”美誉,近年来该县依托全国第三、湖南第一的115万亩竹林资源,以省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试点为突破口,创新破解了生态产品“归集难、度量难、配置难、变现难”四大难题,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资金护资源”的良性循环和政府、企业、村集体、群众的多方受益。
省自然资源厅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处处长董振亚介绍,湖南省在全国率先形成资产清查成果,全面摸清自然生态产品家底,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坚实数据支撑。在全国率先全面建成省市县三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体系,构建生态修复工作一盘棋和路线图。湖南是全国唯一的“十四五”山水工程、连续3年矿山修复工程全部争取到的“大满贯”省份。同时,打造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升级版”,有效拓宽“两山”转化路径。湖南省开展了两批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试点,共36个项目,实现14个市州全覆盖。目前7个项目成功交易,交易金额达26.823亿元。
谢文表示,下一步,湖南省将继续创新制度机制,完善资源权益指标市场化交易机制,健全生态补偿赔偿机制,创新生态产品产业化经营开发机制,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责任制考核机制,不断丰富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坚持系统观念,进一步强化部门协同,整合多方力量,持续加大投入,着力形成“空间保障更严格、基础支撑更有力、转化路径更多元”的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格局。
潇湘晨报记者陈张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