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身边神秘高人,电子战第一人,半部电台开红军无线通讯先河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这个东西还能派上用场吗?」毛泽东看着桌上破损的电台设备。

王诤正在修复这部在龙冈战斗中缴获的"半部电台",而红军急需的不仅是通信设备,更是改变战争格局的技术突破。

当电台响起清晰的蜂鸣声时,没有人想到这个22岁的年轻人将用它开创中国通信事业的传奇。



01

1930年代,无线电通信技术正在改变世界军事格局。欧美发达国家的军队已经大量装备无线电台,而中国军队在这方面还相当落后。

1930年12月30日凌晨,江西龙冈的山谷里硝烟弥漫。

红一方面军刚刚取得第一次反围剿的重大胜利,活捉了国民党第十八师师长张辉瓒。战士们正在清理战利品,一个看似破烂的铁盒子差点被当作废铁丢弃。

「等等!」一个声音喊住了准备搬走这堆东西的战士。

说话的是原国军的的中尉,名吴人鉴。他快步走到那堆器件前,仔细查看着被砸坏的设备。这是一部英国制造的15瓦无线电台,在战斗中发报机被破坏,只剩下收报机还能使用。

他蹲下身子,仔细检查这些零件。作为黄埔军校第六期通信科的毕业生,他清楚这部电台的价值。在那个通信手段极其落后的年代,一部无线电台相当于现代的卫星通信系统。

1931年1月4日,宁都小布村的龚氏家庙里。

毛泽东和朱德专门接见了愿意参加红军的通信人员。

「你们都学过无线电技术?」毛泽东问道。

「报告首长,我在黄埔军校学过三年通信技术,还在部队担任过电台台长。」吴人鉴回答道。

毛泽东走到那部"半部电台"前,用手轻敲着收报机的外壳。

「这个东西还能派上用场吗?」

「能用。」吴人鉴走上前,「虽然发报机坏了,但收报机完好。我们可以用它监听敌军电台,收集情报。如果能找到合适的零件,说不定还能修复发报功能。」

毛泽东眼睛一亮。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能够及时了解敌军动态,对红军来说意义重大。

「那就交给你了。」毛泽东拍了拍吴人鉴的肩膀。

吴人鉴思考了片刻:「我要改名叫王诤,诤言笃信,刚正不阿。」

「好名字!」毛泽东笑着说,「王诤同志,红军的通信事业就靠你们了。」

接下来的几天里,王诤开始了他在红军的第一次技术攻关。

他在龚氏家庙的一间厢房里设立了临时工作间。没有专业工具,他就用铁丝当螺丝刀;没有测试仪器,他就凭听觉判断信号强弱;没有标准零件,他就用废铜烂铁自制。

几天后,王诤调试着收报机的频率。突然,耳机里传来清晰的滴答声。

他屏住呼吸,仔细辨别着这些信号。这是摩尔斯电码,内容是国民党中央社的新闻电讯。

「成功了!」王诤兴奋地摘下耳机。

第二天一早,毛泽东和朱德赶到现场。当他们听到从收报机里传出的国民党电台广播时,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太好了!」毛泽东说,「这是没有纸的报纸啊!」

朱德在旁边补充道:「有了这个千里眼、顺风耳,我们就能及时掌握敌人的动向了。」

1931年1月中旬,在毛泽东和朱德的支持下,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正式成立了无线电队。王诤被任命为队长,冯文彬为政委。

无线电队成立的消息在红军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许多指战员都对这个神秘的部门充满好奇。

「王队长,这个电台能和上海联系吗?」一位师政委问道。

「目前还不行。」王诤如实回答,「我们只有收报机,不能发报。而且功率太小,只能收听附近的电台信号。」

「那什么时候能发报呢?」

「需要完整的发报机,还要有足够功率的电源。」王诤解释道,「最重要的是要有密码本,否则发出去的信息敌人也能收到。」

虽然条件有限,但王诤和他的同事们已经开始发挥重要作用。他们每天24小时轮流值班,监听国民党军队的电台通信,为红军指挥部提供宝贵的情报信息。



02

1931年5月,蒋介石调集18个师约20万兵力,向中央苏区发动第二次"围剿"。

红军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20万敌军vs 3万红军,力量对比悬殊。在这种情况下,准确的情报显得格外重要。

5月15日黄昏时分,王诤正在电台前值班。突然,耳机里传来了一段明码对话。

「我台在哪里?」

「现驻富田,明晨出发。」

「到哪里去?」

「东固。」

王诤瞬间意识到这对话的重要性。东固正是红一方面军总部的驻地!他立即记录下这段对话的详细内容,包括对话时间、呼号特征、信号强度等技术参数。

王诤快速分析着这次截获的信息。根据信号强度和呼号特征,这应该是国民党第28师师部电台与设在吉安的留守处电台的通话。

他拿出自己绘制的敌军电台分布图,在上面标注了第28师可能的位置和行军路线。按照对话内容推算,敌军明天拂晓就会到达东固。

「必须立即报告!」王诤抓起记录本,快步跑向指挥部。

毛泽东正在油灯下研究地图。看到王诤急匆匆跑进来,立即问道:「有什么情况?」

「敌军第28师明天拂晓要进攻东固!」王诤将记录本递给毛泽东,详细汇报了截获的情报。

毛泽东仔细看着记录,又询问了信号来源的技术细节。作为军事家,他深知情报准确性的重要性。

「你确定这个情报准确吗?」毛泽东问道。

「从技术角度分析,这应该是真实的通话。」王诤回答,「而且对话内容符合敌军的作战习惯,不太可能是假情报。」

毛泽东立即召集朱德等军事首长商议对策。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伏击机会。

「夜12时起床,1时吃饭完毕,2时半集合,3时出发!」毛泽东下达了紧急作战命令,「于拂晓前占领东固有利地形,坚决消灭来犯之28师!」

红军指战员们连夜行军,抢在敌军到达前占领了有利地形。

第二天拂晓,国民党第28师果然如期到达东固。当敌军进入红军预设的伏击圈时,四面八方响起了冲锋号声。

激战持续了一个上午。红军不仅全歼了第28师,还消灭了同来的第40师一个旅的大部分兵力。这是第二次反"围剿"的首战胜利,大大鼓舞了红军的士气。

战斗结束后,朱德专门来到电台前,当面表扬了王诤。

「王诤同志,这次胜利你功不可没!」朱德握着王诤的手说,「没有准确的情报,我们不可能打得这么漂亮。」

东固一战,红军还意外缴获了第28师师部的100瓦大功率电台。这是一部完整的电台,既能收报也能发报。

王诤看到这部电台时,激动得差点跳起来。100瓦的功率比原来的15瓦电台强了近7倍,通信距离可以达到几百公里。

「有了这部电台,我们就能和上海党中央联系了!」王诤对同事们说。

接下来的几天里,王诤开始调试这部新电台。他重新分配了人员,让经验丰富的报务员负责操作100瓦电台,自己则继续管理原来的收报机。

6月2日晚7时,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到来了。

王诤在建宁前方用15瓦电台,与在兴国后方苏区中央局的100瓦电台成功互发了密码电报。这是红军历史上第一次无线电通信。



03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王诤担任军委通信联络局局长,负责整个红军的通信保障工作。

长征途中的通信保障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部队几乎每天都在行军,电台只能在休息时才能架设。而且敌机经常轰炸,电台设备随时面临被摧毁的危险。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诤创造性地提出了"交替转移前进"的通信方法。他将电台人员分成几个分队,轮流工作,保证24小时内总有一个分队处于工作状态。

1934年11月下旬,红军在湘江战役中遭受重大损失。在敌军的猛烈攻击下,许多部队失去联系。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王诤和他的电台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坚持收发电报,为分散的部队提供联络。

在一次敌机轰炸中,王诤被炮弹片击中,昏倒在电台旁。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将他和电台一起转移到安全地带。

当王诤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一个竹筏上,身边就是那部宝贵的电台。几名年轻战士正在奋力划桨,将他们送过湘江。

「电台还能用吗?」这是王诤醒来后说的第一句话。

「王局长,您放心,电台完好无损!」一名战士回答。

王诤挣扎着坐起来,检查电台设备。虽然外壳有些破损,但主要部件都没有问题。

1935年1月到3月,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创造了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王诤和他的通信团队的支撑。

每次转移行动前,王诤都要提前做好通信预案。他根据行军路线和地形特点,合理安排电台设置地点,确保各部队之间能够保持联系。

1935年1月29日凌晨3时,毛泽东通过王诤的电台发出了著名的《关于我军西渡赤水河的命令》:

「我野战军拟于二十九日拂晓前脱离接触之敌,西渡赤水河向古蔺南部西进……」

各军团接到电报后迅速执行,成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1935年冬,红军长征接近尾声,但还有一个重大问题需要解决:与失散的红二、六军团重建联系。

由于长征途中的复杂情况,党中央与红二、六军团失去了电台联系已经有半年多时间。重新建立联系,不仅是技术问题,更关系到红军的团结统一。

中央政治局将这一重要任务交给了王诤。

「王诤同志,一定要想办法联系上红二、六军团。」周恩来对他说,「这关系到红军的大局。」

王诤深知任务的重要性。他带领电台人员,每天不间断地搜索各个频段,试图捕捉红二、六军团电台的信号。

这是一项极其困难的技术工作。当时的无线电技术还很落后,搜索频段完全靠手动调节。而且红二、六军团的位置不明,信号可能非常微弱。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