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独特的政治与经济体系中,政府官员与国企高管之间的角色转换并不罕见。
早前,吉林省副省长李国强调任中央直属的大型国有企业——中粮集团有限公司,担任党组书记、董事长,引发了公众对“政企转换”的关注。
许多人好奇:副省长和央企董事长,哪个级别更高?这种跨领域调动背后有何深意?
![]()
一、行政级别对比:副省长与央企董事长
要比较副省长和央企董事长的级别,首先需要明确我国的行政级别体系。
在各省,省长都是正部级干部,而副省长作为省长的副手,就是副部级,通常负责某一领域的政府工作,如经济、农业、教育等。
副省长的权力主要体现在地方行政管理和政策执行上,但其影响力受限于省级行政框架。
至于说央企董事长的级别,和所任职的央企重要性有关系。李国强副省长所调任的中粮集团,是国资委直接监管的副部级央企,那么其董事长自然对应副部级。
不过,并非所有央企都是副部级,像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还是正部级央企,部分央企还是正厅级。
所以,吉林省副省长和中粮集团董事长,一个是政府岗位,一个是企业岗位,从行政级别上看,皆属于副部级,并无高低之分,级别是相当的。
但级别相当,职权却不同。
要知道,副省长只是主管地方某领域行政事务,李国强在任吉林省副省长期间,主要分管吉林省教育、科技、工信、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建设、营商环境建设、长春国际汽车城建设方面工作,属于“条块管理”中的“块”。
而央企董事长,则是掌管全国性,甚至全球性企业,单就中粮集团来说,它以农粮为核心主业,聚焦粮、油、糖、棉、肉、乳等品类,同时涉及食品、金融、地产领域,董事长的工作涉及经济战略、市场运营,属于“条块管理”中的“条”。
![]()
二、为何会出现“由政转企”的调动?
职权不同的政企岗位交流,其实已经成为我国干部培养的重要方式,背后体现了三大逻辑。
其一,就是要培养复合型领导干部。现代治理需要既懂政府运作,又懂市场规律的干部,央企董事长需具备战略眼光和商业思维,而政府官员转任企业高管,可以锻炼其经济管理能力,未来可能重返政坛担任更重要的职务,如省长、部长。
其二,就是要推动央企改革和政策落地。中粮集团作为粮食行业的“国家队”,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政府背景的官员调任央企,有助于更好地贯彻国家政策,比如粮食储备、农业现代化等战略。
其三,就是要贯彻干部交流的正常机制。我国实行“党政干部交流任职”制度,官员与企业高管之间的流动是常态,比如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庆伟转任河北省省长、宝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乐江调任工信部副部长……这种交流既能优化干部结构,也能促进政企协同。
![]()
三、谁的“实权”更大?
虽然副省长和央企董事长级别相同,但“实权”的衡量标准不同。
在政治影响力方面:副省长在地方决策中有一定话语权,尤其是在本省政策制定和资源分配上;而央企董事长在经济领域影响力更大,尤其是涉及国计民生的行业(如能源、粮食),甚至能影响国家战略。
在资源调动能力方面:副省长主要依赖地方财政和行政体系,资源调动受限于所在省份;央企董事长掌握万亿级资产,可进行全国乃至全球业务布局,如中粮的海外并购。
在职业发展前景方面:副省长的晋升路径可能是省长、省委书记,或调任国家部委;而央企董事长表现优异者可能升任正部级,如国资委主任,或调回政府担任要职。
所以,副省长调任央企董事长,不是级别高低,而是角色的转换,反映的是我国“政企融合”的干部培养模式。未来,随着经济与政治的深度互动,“由政转企”或“由企转政”的现象将更加普遍。
这就意味着政企干部交流既有利于干部成长,也有助于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