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58年金日成提出让志愿军撤出朝鲜,毛主席笑了笑说:好戏在后头呢

0
分享至

1958年2月,金日成再次致电毛泽东,电报内容很简单:希望志愿军撤出朝鲜,毛泽东听完汇报,放下茶杯,嘴角微微上扬:"好戏在后头呢。"



停战后的漫长对峙

板门店的签字仪式结束了,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时,三份停战协定分别用中文、朝鲜文、英文印制。

金日成代表朝鲜人民军签字,彭德怀代表中国人民志愿军签字,克拉克上将代表联合国军签字,韩国拒绝签字。



停战不等于和平,美国人很快展现了什么叫"言而无信"。

1953年10月1日,《美韩共同防御条约》在华盛顿正式签订,条约规定,美韩任何一方在亚太地区受到攻击,另一方都要给予军事援助,24万美军继续驻扎在三八线南侧。

中国的反应很直接,25万志愿军继续驻守朝鲜。

这场对峙持续了五年,志愿军在朝鲜干什么?修工事、建房子、架桥梁。

6000公里坑道、10万个地堡、1300余座桥梁、45000间民房、432座公共建筑,每一块砖、每一根钢筋,都是志愿军战士用血汗浇灌。



志愿军第38军工兵营营长李德胜记得很清楚,1954年春天,他们在平壤郊外修建一座桥梁。

朝鲜工人每天只能干4小时,志愿军战士从天亮干到天黑,没有机械设备,全靠肩挑手扛,一座200米的桥,足足修了3个月。

志愿军在朝鲜的年均军费约1.2亿元,占当时中国军费的5%,这笔钱对新中国来说,不是小数目。

美国人坐不住了,联合国会议上,美国代表反复强调:中国"驻军朝鲜"是"侵略行为"。这话说得很有意思,美军驻韩是"保护",中军驻朝就是"侵略"?



国际舆论开始分化,一些西方国家跟着美国起哄,要求中朝同时撤军,苏联表态支持中国,亚非拉国家观望。

毛泽东看得很清楚,这不是简单的军事问题,是政治博弈,美国想要的不是朝鲜半岛的和平,是中国的妥协。



金日成的两难选择

1956年,朝鲜内部出现政治风波,所谓的"延安派"和"莫斯科派"开始挑战金日成的权威。这些人有的在中国接受过教育,有的在苏联留过学。他们对金日成的独立政策不满。

金日成压力很大,一方面要巩固政权,一方面要重建国家。25万志愿军驻扎在朝鲜,名义上是保护,实际上也是一种负担,朝鲜需要独立自主,需要向世界证明自己的主权。



朝鲜战争把这个国家打得千疮百孔,美军投下了67万吨炸弹,超过太平洋战争期间投向日本的总量。平壤几乎被夷为平地,元山港口设施全毁,兴南化工厂成了废墟。

重建需要人力,需要资源,志愿军虽然帮忙修桥建房,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朝鲜人民需要工作,需要尊严,外国军队的存在,无论多么友好,都是一种提醒:这个国家还没有完全独立。

金日成的顾虑还有另一层,苏联和中国的关系在恶化。1956年苏共二十大之后,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毛泽东不买账,朝鲜夹在两个大国之间,左右为难。

1957年11月,莫斯科会谈,毛泽东主动提起撤军问题:"志愿军的使命已经完成,可以考虑撤出朝鲜。"这句话让在场的苏联代表大吃一惊,中国人要主动撤军?



消息传到平壤,金日成连夜召开政治局会议,争论持续到深夜,金日成最终拍板:主动提出撤军要求。

1958年1月,金日成秘密致电毛泽东,试探中国的态度,电报措辞很谨慎:"朝鲜局势已经稳定,志愿军任务基本完成,我们希望能够讨论撤军时间表。"

毛泽东的回电来得很快:"我们理解朝鲜同志的想法,可以启动相关程序。"



一盘精妙的外交棋局

1958年2月5日,朝鲜政府发表声明,要求"南北同时撤军",2月7日,中国政府立即表态支持,宣布撤军。

美国人懵了,这是什么操作?

华盛顿紧急开会,国务卿杜勒斯拍桌子:"中国人在搞什么鬼?"军方代表摇头:"不知道,但他们肯定有阴谋。"



美国的反应很快:拒绝撤军,理由是需要"联合国监督"。

这个借口很荒唐,朝鲜战争期间,美国打着联合国旗号参战,现在又要用联合国当挡箭牌,中国外交部立即驳斥:朝鲜问题不需要联合国插手。

舆论战开始了。

中国的宣传策略很简单:我们主动撤军,证明了对和平的诚意。美国拒绝撤军,暴露了霸权本质。这套逻辑简单有效,国际社会开始站队。

英国《泰晤士报》评论:"中国的撤军声明让美国陷入了道德困境。"法国《世界报》直言:"美国如果继续驻军,就是承认自己是侵略者。"

1958年4月,各方代表齐聚瑞士,15次全体会议,美国没有提出任何建设性建议,每次都是老调重弹:需要联合国监督,需要国际保障,需要分阶段实施。

中方主张"按比例撤军",美方坚持"联合国监督",双方僵持不下。



周恩来最后一次发言,话说得很重:"中国撤军诚意已显,美国不撤军即暴露霸权本质,历史会证明,谁是和平的朋友,谁是战争的贩子。"

国际舆论彻底倒向中国,107个国家发表声明支持中朝撤军,美国成了孤家寡人。

毛泽东的"好戏"开始上演。



战略胜利的深远影响

1958年10月25日,抗美援朝八周年纪念日,最后一批志愿军踏上归国列车,朝鲜30万民众赶到车站送别,哭声、笑声、歌声混在一起。

志愿军最后一任司令员杨勇致告别词:"我们用实际行动向世界说明了,中朝两国人民对维护和平的真诚愿望。"



火车启动的那一刻,朝鲜民众齐声高喊:"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中朝友谊万岁!"声音响彻云霄,许多志愿军战士流下了眼泪。

10月26日中午12点10分,载着朝鲜人民鲜花和泪水的最后一列撤军列车到达丹东,鸭绿江这边,祖国人民早已等候多时。

孩子们扑向志愿军叔叔的怀抱,老人们含泪握手,英雄们把朝鲜儿童献给他们的红领巾,系在祖国孩子们的脖子上。

一位老战士从口袋里掏出一块朝鲜石头:"这是在上甘岭捡的,要永远记住那里的战友。"



美国人坐蜡了,撤军计划公布后,美国内部出现分歧,军方坚持继续驻军,国务院担心国际形象。

国会议员质疑:为什么中国能撤军,美国不能?媒体开始反思:美国到底想在朝鲜半岛干什么?

1958年8月,美国出台5817号文件,缩减驻韩美军至4.7万人,这个数字比1953年的24万人少了太多,国际压力让美国不得不做出调整。

1959年,《美韩共同防御条约》修订,明确规定"美军驻扎需韩方同意",这个条款看似技术性,实际上限制了美军的行动自由。

中国的战略目标达到了,主动撤军赢得了国际声誉,孤立了美国,还节省了大笔军费。



志愿军撤离后,中朝关系并没有疏远,反而更加牢固。

1961年7月11日,周恩来和金日成在北京签署《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这份条约规定,一旦缔约一方受到武装攻击,另一方将立即提供军事援助。

条约签署现场,金日成说:"志愿军虽然撤走了,中朝友谊永远不会撤走。"周恩来回应:"山水相连,血脉相通,这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改变的。"

条约至今有效。

志愿军留下的工事成了朝鲜国防的核心,那6000公里坑道、10万个地堡,至今仍在发挥作用,每当朝鲜半岛局势紧张,这些工事就是朝鲜的底气所在。



中国也受益匪浅,撤军节省的军费投入国内建设,1958年中国钢产量突破500万吨,比1953年增长了3倍,经济建设进入快车道。

更重要的是国际形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表彰了中国的撤军行动,认为这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明显增强。

回过头看,毛泽东那句"好戏在后头呢",确实是神来之笔。

主动撤军看似让步,实际上是进攻,通过撤军,中国获得了道德制高点,孤立了美国,巩固了中朝关系,促进了经济发展。

一石四鸟,高手过招就是这样。



金日成当年的担忧完全多余,志愿军撤离后,朝鲜不仅没有失去中国的保护,反而获得了更可靠的安全保障,《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比25万驻军更有威慑力。

这场外交博弈的影响持续至今,每当有人质疑中朝关系的牢固程度,1958年的这段历史就是最好的答案,真正的盟友关系,不是靠驻军维持的,是靠共同利益和战略互信建立的。

毛泽东看透了这一点,所以当金日成提出撤军要求时,他不是担忧,而是兴奋,因为他知道,好戏真的要开始了。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丁丁鲤史纪
丁丁鲤史纪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702文章数 22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