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提菩萨密传手印,持咒结印有玄机,一遍抵万千功德!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创作声明:本文虚构故事,非封建迷信,内容来源于网络,旨在修心明性,启迪智慧,请读者朋友注意辨别。

一位僧人每日持诵准提神咒千遍,三年不辍,却迟迟感应不到。他带着困惑请教善无畏三藏,问是否是心不够诚。

谁知三藏听后只是淡淡摇头,说了八个字:“你手印错了,全白念了。”这一句话引出了一段极少外传的密法真义——准提菩萨曾亲自开示,持咒若不结印,功德不成;若能结大准提印,一遍等于万遍。那这个改变命运的印,究竟该如何结?又能否轻易得授?



那年秋末,西藏传灯寺的一位年轻比丘悄然前往印度那烂陀寺,只为见一人:善无畏三藏。他跪在佛殿外,等了三天,只说一句:“弟子每日持诵准提咒三年,但心如故水,毫无感应。想问,是弟子妄念太重,还是功德未足?”善无畏未急着答,目光在他双手上停了片刻,反问一句:“你念咒时,可曾结印?”

那比丘一怔,低声道:“弟子未得印诀,不敢妄结。”善无畏缓缓开口:“非你不够虔诚,是你手未开门。”这一句话,如金石落井,直坠心底。他并未指斥持咒无用,而是点出一句被许多人忽略的经文语句——“若不结印持咒,如无舌之人唱词,音虽起,意难成。”

此语出自《七俱胝佛母准提陀罗尼经》旁注,古时多口授而秘不外传,现代多已佚失。佛言印契,非为装饰,而为通路。

“身口意,三密圆成,方能启动法界共鸣。”这是《大日经》中关于密法修持的核心原理。

比丘满脸羞色,低声道:“弟子只知咒义,不敢妄结未传之印。”善无畏却摇头道:“有一种印,不需灌顶,不需口传,只需一念正信、守密、发愿,即可得受。”他所说的,便是“准提心印”。



这“心印”非以手法繁复著称,而以广被众生为殊胜。其功德虽不及“大准提印”一遍抵万遍,却也远胜散念随咒。它以愿力通达菩萨悲心,得佛母加持,是无师亦可入门之径。

但善无畏话锋一转,却留下另一句令人未敢轻心之语:“若非心印,其他十八种印,一步错,功德反噬。”他并未详说,只看了比丘一眼,道:“你若执念强烈,建议先不学印诀。”

比丘抬头,脸上惊疑未定。他本以为只是念诵不够,未曾想问题出在“身密”未成。三年咒音如潮,却从未搭桥于身体,未曾调和身口意三门,那是否意味着,这三年皆是空转?



他那晚几乎没合眼,脑中反复回想的,始终是善无畏的那句:“你手未开门。”三年来他日夜诵咒,如数滴水灌田,却从未想过自己缺的是那扇“门”的钥匙。可真正让他坐立难安的,并不是自己曾白念三年,而是善无畏最后的补一句——“若非心印,其余十八印,错一线,误千里。”

第二日辰时,殿中人稀,善无畏正在焚香。他未等弟子开口,便抬手止住:“你昨日问为何印能通功德,为何错印能结业障,你只要记住《密教仪轨》中的一句话:‘印者,通于五轮、摄于三界、唤佛菩萨于现前。’

弟子听得心惊。他本以为结印只是形式,如捻香、绕佛,是礼仪,是表诚。可从善无畏口中说出,这印竟像某种密码,开通的是身中能量与法界感应之间的传导线。

善无畏见他神色未定,低声念出一段古偈:“身印如锁,口咒如匙,意观如灯;三事齐修,方成坛场。你以为坛场只在法会与庙宇,其实每次咒诵,都是一场无形供养。若无印,坛不成;若无观,灯不明。”

他缓步起身,取出一幅卷轴,铺于石案之上。那是准提菩萨的十八印诀图式,古梵线描,晕染微黄。每一式手印下皆标注功德、主愿、禁忌,甚至标注“不灌顶不得轻试”。他指着其中一个印式,道: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